潮汕游2024.1.8-10

春申君

<p class="ql-block">高铁潮汕站</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中国四大名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牌坊是桥上唯一牌坊,特为太守刘浔、分司吴均而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韩江洪水,冲垮桥墩若干,次年又泛滥,冲崩江心东墩及墩上鉎牛,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及富户重修广济桥。因工程浩大,经历数年始告完工。百姓不忘刘、吴功绩,建坊以作记念,寄托对先贤的崇敬和追忆。</p> <p class="ql-block">浮桥,潮州人称梭船。 广济桥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始建。初为八十六梭船及一个桥墩,以后逐步修筑。至明嘉蜻九年(1530)形成了 “十八梭船廿四洲(墩)” 的格局。浮桥开启时,有通航及泄洪功能:闭合时,则连接东西两岸, 便利通行。故桥架学家茅以升先生称誉道:广济桥是 “世界上最早的启用闭式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晚广济桥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属闽族和闽越族。</p> <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潮州牌坊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p><p class="ql-block"> 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工程将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整修沿街历史建筑,同时实施沿街古井保护、路面和地下管网改造和公用设施配套。修复后的牌坊街,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及以甲第巷为代表的古民居群落,形成一个反映潮州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古城文化旅游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香火鼎盛。 “文革”期间,开元寺曾遭严重破坏,1982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进行全面维修,使开元寺重现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李嘉诚岳父故居</p> <p class="ql-block">  叩齿古寺位于广东潮州市湘桥区城南西平路道后巷,今城南小学东邻的叩齿古寺,原名大隐庵,后名叩齿庵,创自唐朝,自1990年至2003历经十三载,由住持释宏生全面重建并扩建东院,规模宏伟,瑰丽多姿,以其韩愈大颠会晤圣地、“八一”南昌起义军师部驻所、罕见仿唐建筑而声名甚著。1980年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重点单位。2000年9月15日被省佛协授予“佛教文明寺院”称号。</p> <p class="ql-block">潮州府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西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背靠韩山,面临韩江。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祠前甬道尽端处之五十一级笔直石蹬道,祠体正面墙壁近90厘米高工整的石裙板上砌筑平整、坚实的淡绿色砍磨砖墙面,砖墙至坡屋面与桁桷衔接处,皆沿各自曲面仔细凿挖,使砖、木之间如同其下之砍磨砖缝一样紧密吻接。淡绿色壁面,衬托着当中凹肚门上方“韩文公之祠”蓝色隶书匾额之清淡文雅与沉静端肃。</p><p class="ql-block">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佑五年(1090年)潮州知州王涤徙至州南七里,苏轼为他撰写了《潮州韩文公庙碑》,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及至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州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笔架山并手植橡木, 刻遂将原本在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  韩愈在潮州不足八个月,勤政、高效,以民为本,尊师重教,克己奉公,切实为潮州做了不少好事,博得民众的尊崇,终使“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历干百年而怀念不息。韩祠中原有一副对联写道:“天意启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潮人为纪念韩文公的治潮功绩,把潮州的山川草木都易姓为“韩”,并留下了许多缅怀他的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名人碑廊</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p> <p class="ql-block">北回归线标志</p> <p class="ql-block">北山湾</p> <p class="ql-block">陶铸亭</p> <p class="ql-block">李嘉诚投资建设的汕头海湾大桥</p> <p class="ql-block">  民兵哨所位于妈屿岛东南端的山坡上,其建成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妈屿开始驻扎官兵,此后妈屿岛一直是海防前哨。哨所大门朝西,其余三面为瞭望窗口,起初是岛上民兵为执行观察、警戒勤务而自发用石头垒起的临时住所,后逐渐变为岛上民兵和驻军的固定海防观察点。</p> <p class="ql-block">老妈宫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老妈宫</p> <p class="ql-block">存心公馆</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