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我在旅途中之十五【故乡行1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p><p class="ql-block"> 隶属于湖州市南浔区,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湖州市接轨上海的东大门。南浔曾由南林和浔溪两村组合而成,具有七千余年悠久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历史悠久,河流穿镇而过。南浔自古富人居多,建筑也都是富户的优美庄园,而且由于西洋风曾经在此盛行,所以南浔也是唯一的中西风格合璧的古镇,高贵优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镇面积不大</p><p class="ql-block"> 若是走马观花游玩一圈大概小半天即可完成。镇上还可以包船游览,船一般可以乘坐8人。镇上开发了九大景点,多是当年古镇中巨富的私宅和园林,由于南浔的特点便是古时富人多深宅多,而且大多建筑静美,所以这九大景点也是南浔的主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文荟萃</p><p class="ql-block"> 南浔始建于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南浔镇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学者有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故南浔有“诗书之邦”、“镇志之邦”之美称。据《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游览线路</p><p class="ql-block"> 可以从小莲庄开始,园内的荷花池和众多奇异花木结合园林非常雅致,可以观赏拍照。小莲庄旁边便是嘉业堂藏书楼,现在即是景点也是一座图书馆,进入其中静心悦目。游览完两处景点后来到小河边,小河两岸即为南东街和南西街,两条街中间有几座小桥相通。沿着河边可以一直向北步行,街两边便是景区内的几大景点,分别为张石铭旧宅、求恕里、刘氏梯号、广惠宫、丝业会馆等,既有庄园老宅,又有特色的当地蚕丝工业的历史展示,各具特色,可以一一前往游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08日,我是第三次走进南浔古镇。旅行社请了讲解员(游客带耳机),游览小莲庄、张石铭旧居和刘氏梯号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 南浔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如驰名中外的文化宝库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佳构小莲庄,独具江南风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间楼,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张石铭旧居和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颖园、丝业会馆和大小古桥等。由南浔商会改成的南浔史馆已成为展示南浔历史的对外宣传窗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魅力古镇南浔(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发讲解耳机——贴身的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蓤浔曦</p><p class="ql-block"> 在古镇入口处的牌楼上书有“南稜浔曦”四字。这四字道出了“南浔”的由来:相传南宋时此处有一条浔溪,而在溪的南边有一个村庄,由于商贸丝绸业的兴起和发展,村庄不断扩大,盖的房屋越来越多,宛若一片森林,后来这里就简称南浔。</p><p class="ql-block"> 这个“稜”读“林”,即树林之意,“曦”字读“溪”,即溪流之意,这即是“南浔”名称的由来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牌楼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外联:莲庄荷重嘉业书声豪门大宅彰显西风东渐;頔塘古道老街桥影骑楼小巷犹存千年遗韵。(注:頔,di,美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内联: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阆阗鳞次烟火万家,江南名镇天下难寻。</p><p class="ql-block"> 两幅楹联,自信豪迈的气概扑面而来,当然,南浔确实担得起这样的赞誉,厚重的历史底蕴让其积累了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莲庄——又称“刘园”</p><p class="ql-block"> 是晚清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小莲庄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于1924年建成,前后费时四十年,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莲庄</p><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园和内园。外园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p> <p><br></p><p>步步生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花池——这个季节只可观赏败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與相风菱月湖(匾额)</p><p class="ql-block"> 对联:高柳垂荫幽禽自强;芳莲坠粉冷月无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净香诗窟(匾额)</p><p class="ql-block"> 对联:青厓点黛素湍委练;绿萍净水朱荷出池。(注:厓同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前有两座牌坊——“乐善好施”坊和“节孝”坊</p><p class="ql-block"> 三门四柱五楼,歇山顶,正楼额坊上悬雕龙牌匾,上书“圣旨”,分东西而立的牌坊。东面一座坊名为“乐善好施”,西面一座坊名为“钦旌节孝”。两座牌坊形制差不多,都是高高的坊柱立在基石之上,每支柱两边都用夹杆石大石墩护着。牌坊的雕刻很精美,行家说,运用了浮雕、镂雕、透雕、圆雕四种石雕手法,雕刻了“文王求贤”“三星高照”“状元及第”“孝感动天”及龙、凤、狮子、麒麟、蝙蝠等吉祥图案,和戏曲题材图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牌坊的等级</p><p class="ql-block"> 一般分三等,分别为御赐、恩荣、圣旨。御赐是指皇帝下诏,国库出银建造;恩荣是指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圣旨是指地方申请,皇帝批准然后由家族自己出钱建造。南浔刘家牌坊是圣旨牌坊,是皇帝批准,刘嘉自己掏钱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御赐牌坊——乐善好施</p><p class="ql-block"> 内联: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p><p class="ql-block"> 外联:君子体仁帝嘉乃德;善人是富民悦无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善好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善好施”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也有两幅楹联,内联是:“树德务滋百世芳声传里社,为善最乐九天温昭表门闾”;外联是:“王言如丝表厥宅里,庶民惟草祝公蕃昌”。从其内容体现出刘氏承蒙皇恩,积德行善,以感恩皇帝嘉勉,流传乡里,世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钦旌节孝</p><p class="ql-block"> 内联:节懔冰霜一片丹忱征止水,光依日月十行紫诰勒贞珉。</p><p class="ql-block"> 外联:矢志柏舟坚如金石,承恩枫陛寿永河山,</p> <p><br></p><p> 刘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淑萍奖学金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顾乾麟</p><p class="ql-block"> “孝、诚、信、忍”是顾乾麟先生在长期工作、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理念。一生以身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对子女、叔和,叔蘋同学产生了深厚影响。而这种理念更是对今天当官从政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裕后</p><p class="ql-block"> “裕后”即让后人富裕的意思,从这个门进入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顺着荷叶形的莲池前往,可见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墉(1719年-1805年,又作1720年-1805年)</p><p class="ql-block"> 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人称“刘罗锅”,山东诸城人。其父为军机大臣刘统勋。清代乾隆时期政治家、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委任为江南乡试正考官,出任江苏学政。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奉命前往山东审理案件。嘉庆五年(1800年),加太子少保衔,奉旨协办和珅及其党羽营私舞弊、贪污、擅权案。嘉庆六年(1801年),任会典馆总裁官。[44]嘉庆八年(1804年),刘墉病故,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匾额)</p><p class="ql-block"> 对联:东壁余光与宝相得;南山多福为文开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啸石</p><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园林西南面有块怪石,上镌清代大学士阮元题字的“啸石”,隶书,凝练清秀。啸石上有一小孔,若你用嘴贴紧小孔吹之,“呜呜”的声音会从石腔中回转而出,低沉呜咽,仿佛空谷传来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浔文园</p><p class="ql-block"> 南浔文园与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毗邻。文园总占面积34364.7平方米,展厅面积2011.9平方米。内建有“三馆一廊”,园中还置有再现近代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和民俗风貌的农家乐园,小小天安门等多个景点。文园老人休闲、儿童游乐、购物旅游的新景点和教育的新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浔镇文昌街,是南浔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文昌阁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坐落于文昌街南端,靠近南浔河畔,它建立在高高的台基上,以黄色皇城砖为墙,红色琉璃瓦为顶,华丽堂皇,气势磅礴。文昌阁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风格,常被学者和游客所赞誉为“江南文化上乘、国之重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共有三层,高约十二米,占地面积为六十平方米。第一层主要是展览馆和接待厅,保存了许多明代文化遗物,如明代文色器、古代笔及墨、文化硬笔及茶艺等,让游客们感受到南浔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第二层是文昌阁重心,主要是供奉文昌帝君,还存放着古书画笺、地图和浙江省志等许多珍贵文物。第三层则是阁顶,可以眺望南浔镇古镇的美景。文昌阁内还有董瑶琴、郑板桥、唐伯虎、贺知章、葛洪、张大千等名人留下的碑记和书法作品。文昌阁作为南浔镇的文化代表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游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求恕里</p><p class="ql-block"> 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 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鹧溪小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俗表演——迎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驻足欣赏越剧表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氏旧宅——张石铭故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石铭(1871年-1927年)</p><p class="ql-block"> 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居住东大街祖宅尊德堂,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王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石铭旧宅</p><p class="ql-block"> 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 位于湖州市南浔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懿德堂</p><p class="ql-block"> 抱柱楹联;罗浮括苍神仙所在;图书金石作述之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德作永——精美石雕乃传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适其志</p><p class="ql-block"> 经济博通言建於行,家庭和乐质有其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苞松茂——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鹰石 </p><p class="ql-block"> 芭蕉厅前庭院中有一块英德石,名曰“鹰石”,石峰不大,仅高一米许,造型酷似一只苍鹰展翅奋飞,形象生动,动态逼真,乃江南罕见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鹰石</p><p class="ql-block"> 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凿成,生动形象,浑然一体。可惜这只“鹰”的头部和翅膀的一部分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飞”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p><p class="ql-block"> 又称红房子崇德堂,(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醒书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辑里湖丝馆</p><p class="ql-block"> 是进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历辑里湖丝馆 史上为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解放后一直是南浔镇政府所在地,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作为南浔史馆。2010年上半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该馆共分五个展厅,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实景,配以多媒体声光影像技术,全面展示了南浔与世博的历史渊源和南浔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惠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浔古镇的中心区域,横跨运河,连接两岸。这座桥始建于宋代,原名“普宁桥”,后因年久失修而毁坏。</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期,当地乡绅周氏家族捐资重建此桥,为了感谢他们的善举,人们将这座桥改名为“广惠桥”。广惠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其结构稳固,造型优美。桥长50米,宽3米,共有五个拱形桥孔,每个桥孔的上方都雕刻有精美的石狮子,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惠桥与广惠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惠宫</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1068年)的广惠宫,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广惠宫历经沧桑,曾三毁三建。2003年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工程加快了步伐,将重建广惠宫列入规划,并着手动工兴建。此次重建工作按历史资料及道教格局,基本恢复广惠宫原貌。</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广惠宫内将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王羲之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龟池——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官殿</p><p class="ql-block"> 广惠宫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后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俗称张王庙。广惠宫历经沧桑,曾三毁三建。2003年南浔古镇按历史资料及道教格局,基本恢复广惠宫原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航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大仙殿</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广惠宫内将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浔颖园</p><p class="ql-block"> 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朝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南浔古镇便民街的皇御河畔,占地11.07亩,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于光绪六年(公元1875年)落成,系南浔镇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颖园几经修缮,主要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颖园以各种雕刻见长</p><p class="ql-block"> 有砖雕、石雕、木雕等,至为珍贵,几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如“养心榭”的门窗上是一幅幅刀法精湛、造型逼真的黄杨木雕,每幅均有名人书法。其中一幅《耕织图》,男耕女织,粗犷与细腻结合,形象栩栩如生。原陈氏会客的“清风片”的落地长窗上,尚保存着部分《西厢记》黄杨木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雕、漏窗嵌镶在砖墙之中,既有艺术之美,又通风透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津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东大街古运河上,是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咸丰五年(1855年),七年(1857年)整修,同治五年(1866年)又修。桥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为南浔众桥之首。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浔镇东大街108号。系其父张宝善(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24年(1898年)年而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 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厅堂门楣上面的雕花为门雕,全部用方砖雕刻,其“有容乃大”四字系周梦坡所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房间内</p><p class="ql-block"> 还保留了很多精美的雕刻,无论木雕还是石雕,主要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可谓南浔一绝,无不透露着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德堂</p><p class="ql-block"> 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静江</p><p class="ql-block"> 不仅有经济头脑,还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时深受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在1905年去法国的游轮上邂逅了孙先生以后,从此出钱出力帮助孙先生革命,为了帮助革命事业发展筹集资金,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用来融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心侠骨——孙中山题词</p><p class="ql-block"> 由于张静江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一次一次无条件的经济捐助,孙中山便称张静江为“二兄”,“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被世人称为“中华第一奇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间楼</p><p class="ql-block"> 在南东街尽头的河对岸,这儿曾是明朝被罢黜的礼部尚书董份回乡后给女眷们居住的地方,当初建成时约有100间楼房,故称“百间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纯朴的古镇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百间楼每天早晚都可以看到当地人淳朴的古镇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边街道中间小河上还有精彩的鸬鹚捕鸟表演,非常有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道两边全是带有廊檐的民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