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笔者与萧艾老师夫妇一起拜访了河北蔚县西大神堡、上马圈堡。<br> 本次穿越看点如下:1.西大神堡;2.上马圈堡。<br> 一、蔚县城堡<br> 蔚县的历史要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代国。相传远在3700年前,北方戎族的一支在今蔚县一带建立代国政权。随着时代的变迁,代国不断强大,古代王城的城池规模也不断完善。2500年前,代国被赵国吞并;秦汉时为代郡;公元579年,北周置蔚县,至今也有1500余年的历史。<br> 蔚县,即蔚州,为燕云十六州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明代,因地处“九边”,被兵家视为“京师之肘腋,宣大之喉襟”。<div> 万里长城第一人、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找寻蔚县古堡》一书序中写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就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br> 据《蔚县地名资料汇编》(1983年蔚县地名志办公室编写)所载,河北蔚县境内的城堡多建于明代。这主要是:明建国之初,修边固防为第一要务。为防御残元势力入侵,长期在边防屯居大量军队,逐渐形成自耕自守,自给自足的边境居民,并建立起大量易于防御的城堡,这些城堡分为军堡及民堡。<br> 古蔚州素有“八百村庄八百堡”之说。笔者认为这是虚说之词,据崇祯版《蔚州志》记载村堡应为250座。加上州堡等高等级城堡也就300多座。<br></div> <h3> 这些古堡分布在蔚县的南山脚下、北部丘陵、壶流河畔。据《找寻蔚县古堡》书中统计,1985年古堡保存有300多座(这与崇祯版《蔚州志》数量相符),2010年还有近200多座,形制基本完整的有100多座,保存较好有40多座。如西大坪堡、西古堡、水涧子三堡、邢家庄堡、宋家庄堡等等。<br></h3><h3><font color="#b06fbb"><b>▼蔚县保存完好部分古堡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找寻蔚县古堡》一书)。</b></font></h3> 二、西大坪堡(西大神堡)<br> 西大坪堡位于河北省蔚县109国道边的一处山崖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扼守着蔚州通向宣化府的要道。<br> 西大坪堡因东临西合营镇西大坪村而得名:“西大坪堡”。西大坪村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村,因村东庙内有尊大神像,故取村名西大神。1966年据村址居于坪台上,更名为西大坪。<br> 西大坪堡是现代人的叫法,在明代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宣府镇志》(正德版),作“大神店堡”、《宣府镇志》(嘉靖版)作“西大神店”、《蔚州志》(崇祯版)作“大胜店二堡”、《云中郡志》(顺治版)作 “大胜店东西二堡”,《蔚州志》(顺治版)作“西大神店堡”,《蔚县志》(乾隆版)作“西大神”、《蔚州志》(光绪版)及《察哈尔省通志》(民国版)沿用西大神堡。<br> 关于西大神堡建于何时,网上有两种说法,其一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其二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至于确切年代,笔者查阅了手头资料,未见有建堡时间记载,中国长城遗产网也未标注。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中记载为西大神店属蔚州卫管辖,也未记载建堡时间。 关于西大坪村成村时间,1983年河北省蔚县地名办公室编《蔚县地名资料汇编》有明确记录:“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村”;此外,尚珩等著《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上海古藉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相传,明弘治年间建村------村名可考的历史最早见于《(正德)宣府镇志》,作‘大神店堡’”。故笔者认为西大神堡亦应在弘治年间(1488-1505)。<br> 西大坪堡属军堡,在崇祯版《蔚州志》中有明确记载。 实际上,在西大坪村西的台地边缘有2座城堡,西侧保存完好的三角形状的为小寨(《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一书的定义);其东南则为西大坪村堡(保存较差,现只剩数段1-3米高的残垣,堪堪能看出城堡轮廓)。<br><font color="#b06fbb"><b>▼西大神堡古建筑分布图(图片来源:《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一书)。</b></font>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大神堡古建筑有西大坪村堡、小寨、戏楼、三圣庙、观音殿、五道庙、真武庙等。各种军事设施、生活居所、庙宇等还是比较齐全的,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在明代这里也是一个繁华、重要的军堡。<br><font color="#b06fbb"><b>▼西大神堡寨视频。</b></font><br> <font color="#b06fbb"><b>▼西大神村堡残垣。</b></font><br> 西大坪村堡位于村西台地边缘,堡墙均为黄土夯筑,保存差。城堡平面呈矩形,周长约350米,开东门,堡内平面布局为东西主街结构。南侧门台尚存,高1米。东墙长约 74米,仅存1米高的基础。南墙长约104米高不足1米。西墙长约74米,高1-4米。北墙长约98米,内侧高14米,外侧高0-5米,有一小段保存较好,墙体低薄,墙体内外侧均为荒地。4个转角仅存东北角角台,高4米,坍塌严重(数据资料来源尚珩等著《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一书)。<br><font color="#b06fbb"><b>▼西大神小寨南、北、西面临崖。</b></font> <font color="#b06fbb"><b>▼空中俯瞰小寨,其整体呈三角形,周长约 114 米(图片来自于墙友石三-山野中的小象,在此深表感谢)。</b></font> <font color="#b06fbb"><b>▼小寨南门。</b></font> <font color="#b06fbb"><b>▼小寨东侧。</b></font> <font color="#b06fbb"><b>▼小寨南侧,临崖。</b></font> <font color="#b06fbb"><b>▼小寨北侧,临崖。</b></font><br> <font color="#b06fbb"><b>▼小寨西侧,临崖。</b></font> <font color="#b06fbb"><b>▼小寨内部情况。</b></font> 小寨位于村西台地边缘,南、北、西面为高陡的斜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仅东面为平地。小寨平面呈三角形,周长约 114 米,开南门,夯土门洞。小寨墙体均为黄土夯筑,相对较高,东墙为直边,南、北两墙为弧形,在西侧交汇,交汇点坍塌成一个大豁口。墙体外侧高 8-10米,内侧相对较低,有塌的缺口,高 16米(数据资料来源尚珩等著《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一书)。<br> 三、上马圈烽火台<br> 上马圈烽火台位于蔚县北水泉镇上马圈村。据《蔚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上马圈位于北水泉公社驻地北偏西4.7公里处,属丘陵区。为壤土质。有119人,均为汉族。耕地728亩。为上马圈大队驻地。据传,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建村。因村址较北马圈高。故取村名上马圈。” 上马圈村有明代城堡1座,烽火台1座(中国长城遗产网标记为“上马圈烽火台”)。<br><font color="#b06fbb"><b>▼上马圈村古建筑分布图(图片来源尚珩等著《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一书)。</b></font> 关于这2处遗迹,城堡前有较为详细的官方介绍:<br> “上马圈军堡<br> 上马圈军堡,始建于明初。当时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为拱卫京师,朱棣下旨在北京北部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称为‘京师北防线’。随着历史的推移,边疆的烽火硝烟已渐渐远去。如今只留下‘京师北防线’及其众多的足迹绵亘于山野,而这座军堡则荒芜于一个叫做上马圈的小山村内。<br> 军堡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50米,堡墙高约10米,四角各有一个5米坐底的马面,与堡墙均为夯土建筑,连为一体,4个马面高过堡墙约1.5米,其作用是更利于侧面打击进攻之敌。<br> 从上马圈村的堡门入村,转向军堡的西南,上镶在夯土中的一座砖碹堡门,上有‘永安’二字,门洞高2.6米,宽1.6米,侧壁两旁留有插门杠的深洞,足见其当年的坚不可摧。<br> 进入军堡内,中间是坐底约14米见方的烽火台,上面微微收回,高有十几米,水平高于堡墙3.3米,站在上面观察堡外情况,好天气可目极一二十公里 ,一并起到瞭望台作用。在台的南面斜通顶部有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洞,是唯一能到顶部的通道。需要通过一个软梯才能上去。<div> 整个军堡,从选址到建设,都是为了更好的自守防御,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br> 村堡,建在一个三面环沟的土山嘴上,只有村东有通往外界的道路,外面的人要想入村,须先经过紧贴军堡南墙外下面的一条狭窄小道。而防守一方,则用堡墙和马面上的滚木雷石,剧高临下打击侵犯者,一般是很难过去的。即使过去了,还有高大的堡门做第二道防守;堡门冲破,还有军堡做第三道防守。这三道防守每一关都墙高门固,就当时的条件而言,没有炸药大炮是别想突破的。假如能攻进军堡,也等于是进了一个瓮城。守者上到十多米高的烽火台,收起软梯,敌人进来了也是干瞪眼没办法。可见当时的设计者是个‘防守大师’了。相传解放前,方圆数十里只有上马圈是免遭土匪和散兵没游勇侵忧的,安居一方的村庄了。<br> 但也有几个疑惑不解:<br> 1.做为军堡而没有建在交通要道和隘关口的地方。距当时的涞宣大道有二三里路。<br> 2.居民村堡与军堡连在一起,是进村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守军的最后一道防线。<br></div><div> 3.一般烽火台建有高岗或山头上,这个是建在军堡内。<br> 这些疑问,还没有从史料记载中找到答案,需进一步考证。但它易守难攻的精妙设计,确实为当时的人们抵御外侵,村民躲避兵匪,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以当年的条件,要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需历经多少岁月?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难以相象!它不仅体现了祖先的聪明才智,还承载着当时人们保家卫国向往安定生活的信心与力量。但原这些见证历史的伟大建筑像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一样,永久矗立在中华大地上。”<br></div> 上马圈村即为城堡。城堡平面呈细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周长约 642 米,南、西、北三面临沟而建。城堡凭借沟壑地形作为天然屏障,仅有一条曲折的入堡通道。城堡南墙偏东开门,堡门已无存。堡内有观音殿、龙神庙。堡墙均为黄土夯筑,保存一般。东墙残长约 63 米、南墙残长约 208 米、西墙残长约 114 米(上述数据来源尚珩等著《明清以来蔚县庄堡寺庙调查与研究》一书)。<br><font color="#b06fbb"><b>▼村堡南墙保存最好,长约208米,高约3米。</b></font> <font color="#b06fbb"><b>▼空中俯瞰上马圈烽火台。</b></font><br> <font color="#b06fbb"><b> 唯一一条通向村内曲折小路紧贴烽火台而过,可谓易守难攻。经实地考察,这就是一座带围墙的烽火台(围墙呈矩形周长220余米、高6-7米),而非军堡。烽火台居中,四周为院墙,烽火台、院墙、四角台保存完整。台西为居民,东侧为土丘,南侧为村路,路南为深沟,南墙正中有上下沟,围墙南、北为深沟</b></font>(<font color="#b06fbb"><b>图片来自于墙友石三-山野中的小象,在此深表感谢)。</b></font> <font color="#b06fbb"><b>▼烽火台南侧。</b></font> <font color="#b06fbb"><b>▼烽火台院西侧设门,堡门门额上有‘永安’二字,门洞高2.6米,宽1.6米,堡门包砖外侧三伏三券。</b></font> <font color="#b06fbb"><b>▼堡门内侧二伏二券。</b></font> <font color="#b06fbb"><b>▼烽火台位于围墙中心位置,台东西长14.11米,南北宽11.54米,残高10.89米。台南面斜通顶部有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上台通道。</b></font><br> <font color="#b06fbb"><b>▼台院内有一深井,取水辘轳犹在。</b></font> <font color="#b06fbb"><b>▼台院围墙四角各有角台一座,下两图为西南角台。</b></font> <font color="#b06fbb"><b>▼台院南围墙。</b></font> <font color="#b06fbb"><b>▼台院东南角台。</b></font> <font color="#b06fbb"><b>▼台院南墙及东墙。</b></font> <font color="#b06fbb"><b>▼台院东、北墙及东北角台。</b></font> 上马圈烽火台:别名:蔚县30烽燧;朝代:明;材质:土、砖。<br> 现状描述:东西长14.11米,南北宽11.54米,残高10.89米;夯土层厚8-10厘米不等。围墙夯土层厚9-12厘米不等。<br>该烽火台风化、雨水冲刷严重,夯土层清晰;台体四周建有围墙,围墙距烽燧东侧7.55米,北侧15.21米,西侧8.02米,南侧16.72米,围墙内高6.21米,外高12.34米,宽3.72米。围墙四角残存角台痕迹,但坍塌严重,西侧围墙中间设门,门为青砖垒砌,白灰勾缝,起券为两伏两券,门洞上侧有门簪,门簪上有匾额,上写“永安”字样;围墙里侧空地为打谷场西北角建有两处现代房屋,西为居民,东侧为土丘,南侧为村路,路南为深沟,南墙正中有上下沟,围墙南、北为深沟。 <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