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之世界,邂逅北极之子雪鸮

海阔天空(刘佳)

<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呼伦贝尔是白色的世界,无尽的雪域覆盖了整个草原,此时的雪鸮,白色的羽毛更显纯净,琥珀色的眼睛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在与其静静地对视中,我们一行仿佛能感受到它的内心世界,它深邃的眼神,透露出一份超脱世俗的淡然和宁静,给人一种空灵而寂静的净化,一种深深的情感渗透。在雪原上空,雪鸮展翅翱翔,与白雪相互映衬,宛如冬日的精灵。我们通过艰辛的付出,用镜头呈现了一帧帧精彩佳作,用有温度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了冬日里的拍摄经历。</p> <p class="ql-block">  雪鸮,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猫头鹰,看起来有些呆萌,却是北极地区凶猛的猎手。它们在雪原上空展翅翱翔,宛如冬日精灵。拍雪鸮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拍摄难度大,我们一行在冰雪草原拍摄雪鸮都是“车拍”,需要打开四面的车窗,让外面的冷空气从车内穿过,以减少室内外温差。不能使用车内暖风空调和电热座椅,而人坐车里又不能够活动,那种“寒冷”让人难以接受。由于天气寒冷,常常在哆哆嗦嗦中鼓励自己:“这才是优秀摄影师应该干的活儿。”</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每年11月至元旦前,随着呼伦贝尔草原的第一场雪飘下,雪鸮都会随之而来。它们来自于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这里度过一个食物充足的雪季。春节过后,它们会在冰雪消融之前,再返回西伯利亚繁殖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  动物世界里一直以来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强者没有弱者,不管是深不见底的大海,还是广阔无垠的天空,都会有王者的存在。在动物界这样一个竞争力极强的环境中,一不小心就会丧失生命,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活下去,它们就会给自己添加伪装。在北极地区,就有一群将自己伪装成“小可爱”的猛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雪鸮。它们正如自己的名字中的“雪”一样,洁白如雪的羽毛,配上猫头鹰特有的圆圆的脑袋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它们显得非常可爱灵动。</p> <p class="ql-block">  雪鸮的羽毛为什么是白色?这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在荒无人烟的漫天雪地中,它们的身体是它们生活下去很好地保护屏障。与猫头鹰不同的是,它们可以在白天黑夜的任意时间外出觅食,雪白的羽毛就会让它们更好地保护自己。雪鸮看似是一只温顺呆萌的“小天使”,其实它是我国非常罕见的猛禽之一,一年吃掉老鼠1700只,并且用鼠类尸体堆成巢穴。</p> <p class="ql-block">  雪鸮,别名雪枭、白猫头鹰、白鸮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体长约为50-71厘米,雌性平均体长为66厘米,雄性平均体长为59厘米,雄性体型明显小于雌性;由于该物种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因而通体几乎纯白色,体羽端部近黑色,雪鸮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无其他鸮类常见的耳状羽簇,嘴基长满刚毛样的须状羽,几乎遮住全嘴。</p> <p class="ql-block">  雪鸮,雄鸟通体白色,眼先和脸盘微沾浅褐色和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颈基具不甚明显的污白色横斑,并缀少许褐色斑点;腰亦有少许褐色斑点。初级飞羽具横斑。从第3枚开始外翈横斑增多,内翈仅先端具1-2枚横斑;第一枚初级飞羽内翈,第二枚至第四枚初级飞羽内外翈均具缺刻。下体几纯白色,仅腹部具细窄的褐色横斑;跗蹠和趾被白色绒羽,几乎遮住全爪。尾羽白色,几达尾尖。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白色。</p> <p class="ql-block">  雪鸮,雌鸟和雄鸟相似,通体亦为白色,但头部有褐色斑点,背有暗色横斑,腰具成对褐色斑点,胸腹和两胁亦具暗色横斑。尾具3-5对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幼鸟和雌鸟相似,而且横斑更显著。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脚强健有力,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虹膜金黄色;鸟喙铅灰色或角质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p> <p class="ql-block">  雪鸮,雄性雪鸮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白,部分年老的雪鸮全身会接近纯白色,而雌性雪鸮身上的一些斑点终身不消失。雪鸮的羽毛非常浓密,这些浓密的羽毛使它们能在气温零下50℃的环境下还能保持38-40℃的体温。因此,如果它们遇到强风,就会找到石堆、雪堆或是干草堆作为避风处,然后蜷缩身体贴在地面上,这样它们浓密的羽衣就能为它们御寒。它们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伪装。</p> <p class="ql-block">  雪鸮,在夏季主要栖息于北极的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邻近荒原与沼泽等,冬季则主要栖于苔原森林、平原、旷野和森林中,特别是开阔的疏林地带,也曾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它是一种几乎完全在白天活动和觅食的鸮类,因为北极一带的夏季一天24小时都是白昼。但到了冬季,一天24小时又全都是漫漫长夜,只好往南游荡。</p> <p class="ql-block">  雪鸮,主要以北极地区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主要包括旅鼠和幼岩雷鸟,食物匮乏时也会游荡到其他地域取食其他啮齿类动物、雉类、雁鸭类和雪兔等。它们也会捕食多种小型哺乳动物,如草原田鼠和鹿鼠,而且常会利用大型猎物沿布阱路线找到更多食物。这些大型哺乳类猎物包括野兔、麝鼠、旱獭、松鼠、草原犬鼠、老鼠、鼹鼠、狗、狐狸和其他毛皮兽,鸟类包括岩雷鸟、鸭、鹅、涉禽、雉鸡、松鸡、美洲骨顶、鸥、鸣禽及短耳鸮等。</p> <p class="ql-block">  雪鸮,常会选择高高的枝头栖息,这样它们就能获得良好的视线。它们的眼球不能转动,但是头部的转动角度范围可达到270°,这使得它们对捕猎区一览无余。它们常常以蹲姿等待猎物,然后用它们的利爪在地面、空中或是水面上将猎物迅速抓起。当它们凭借视觉或听觉定位一只猎物后,它们就会迅速追赶,并用利爪抓住。雪鸮的视觉极为灵敏,因为它们的眼睛比人眼包含更多的聚光细胞,可以观察到极远处的小物体,正是它们双目极佳的视力,使它们拥有极强的判断距离的能力,这一点在捕猎中是非常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雪鸮,它们的听觉也非常灵敏,即使是在茂密的草丛中或是厚重的冰雪下,它们也能仅凭声音来捕猎,它们拥有如此灵敏的听觉,是因为眼眶周围的羽毛竖直并排成圆环形,而这些羽毛刚好可以将声波反射到处于眼睛正后方的耳孔内。正是它们灵敏的听觉使它们能在昏暗的环境下觉察到猎物的踪迹。雪鸮常会将猎物整个吞下,18-24小时后将不能消化的部分变成唾余吐出。它们常在固定的地点吐出唾余,唾余数量较多,通过分析唾余中的残骸可以准确地了解它们的食性。当大猎物被撕成小块食用时,唾余就不会产生。</p> <p class="ql-block">  雪鸮,雪鸮的天敌很少,但成年雪鸮也在时刻保持警戒,对任何可能对它们或它们的子女造成威胁的事物都做好了防御准备。雪鸮在繁殖期外是安静甚至胆怯,但是进入繁殖期后,它们对入侵者就会很不客气。在繁殖期间,它们常常会面临北极狐、贼鸥以及狗、狼和其他鸟类掠食者,而人类则是它们最危险的天敌。雄雪鸮的地盘行为包括发出吠声、鼓喉、扬尾并弓下身,并准备俯冲。它们非常小心的看护蛋,从来不会让蛋无人看管。雄雪鸮会在产卵地附近守卫,而雌雪鸮会孵蛋和照顾雏鸟。</p> <p class="ql-block">  雪鸮,在白天活动,所以求偶炫耀时也具有其他鸮类所没有的特技飞行表演。雪鸮求偶表演复杂精美,由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两部分组成。求偶表演以空中表演开始,首先雄雪鸮会用喙叼住或双爪抓住一只岩雷鸟,并不断高低起伏地飞行,接着不断攀升,最后以优雅地垂直降落而告终。降落后,雄雪鸮就会进行地面表演,首先它会背对雌雪鸮直立,然后将头低下,身体向地面倾斜,尾羽呈扇形不完全展开,整个身体几乎贴在地面上。另一种常见的表演是雄雪鸮在空中飞行时将岩雷鸟传递给雌雪鸮;雄雪鸮会将贮存的猎物展示给雌雪鸮,而且常把食物喂给雌性。</p> <p class="ql-block">  雪鸮,繁殖期为5-8月。开始产卵时往往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通常营巢于苔原的地面上,特别是较为干燥的小山坡上。巢仅是在地面上扒出的一个凹坑,或者直接利用地面上的天然凹坑。每窝产卵通常为4-枚,有时多至11枚,甚至13枚,有时又少至3枚,窝卵数的变化较大,但通常与北极地区的旅鼠的数量增长周期相一致。卵为白色,椭圆形,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化,通常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的附近警戒和为雌鸟供应食物。孵化期为32-34天。</p> <p class="ql-block">  雪鸮,冬候鸟,冬季游荡到欧洲、北美洲、亚洲中部、朝鲜、日本和中国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此时雌鸟会定居一处并划分地盘,而且会保卫领地,阻止外来者入侵,直到春天它们才会离开此地向北迁徙。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198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选自美篇音乐库</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呼伦贝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