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爷爷王仁叟

大伟哥哥

<p class="ql-block">有个外国哲学家说:人生没有意义。紧跟后面,很多文人赶紧站队,说人生没有意义,仿佛不认可就显得没文化。又有个哲人说,你看不到未来,那就去历史中找。我决定要掀开历史的棺盖去寻找意义,于是我翻开了家族的棺材板往上追,追三代也没发现意义。继续翻棺材板,终于在第四代仁叟公那里找到了意义。</p><p class="ql-block">让我来讲讲我的太爷爷王仁叟的意义吧。</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西方的月亮照进来,很多文人惊呼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于是要求政府放弃中医,全盘搞西医。这时多亏有个叫谢利恒(谢观)的人,组织了一帮人到南京政府去请愿、去答辩,据理力争终于让中医不至消亡。</p><p class="ql-block">我的太爷爷王仁叟就是当时的一名中医。他留下很多医书我都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在他身上寻找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几个他的小故事吧,都是从父辈、祖辈听来的。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个贫苦农民敲门,说家里媳妇急病,请求他出诊。他二话不说,喊起徒弟娃娃,背起药箱就跟他赶赴农家诊病。乡下人见大夫上门总是要煮两个荷包蛋请他,但他从来没有吃过。只是一边诊断一边教导徒弟。他告诉徒弟说:有叩门来的,不管天晴落雨还是寒冬腊月。一定给他开门,让他们看得见你。“医之病病不知病,人之病病不知医”,听来拗口,实则有哲理。《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医者仁心,就要救死扶伤。别的统不要管。</p><p class="ql-block">出诊他来回要走几十里路,天亮才能赶回医馆。趁着清晨还要督促徒弟们早读医书。破桥乡下人都尊他为“万家生佛”、“有脚阳春”,逢年过节好歹都要送点东西上门。这个他要收,却准备了回礼当场打发。他 “一囊春”医馆门首贴了一副对联“掩耳浮名,无求自免蝇营苦;留心撰述,有事始知驹隙忙”,这大概就是他的人生观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富人也来请他出诊,他回答说:师不顺路,医不叩门。要请我出诊,滑杆来抬。富人听了,不敢怠慢,赶紧安排各种排场。到了人户,进门就端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水荷包蛋,他却说要跟抬滑杆的人一起吃,否则不吃不诊断。富人没奈何,虽然心痛,还是赶紧煮了几碗。太爷爷是想养活几个抬滑杆的人,还是想让富人有更多担当?其实历史上有的故事现实中也有。那年CXTV请崔建去上春晚,但不要他带自己的乐队,说是有伴奏带,被崔建拒绝了。理由是今天你不养乐手,明天就没有乐手了……。</p><p class="ql-block">太爷爷能够从一个乡医成为远近驰名的名医,除了医术、医德外,还有他对社会的认知和担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我想。</p> <p class="ql-block">上面讲了他对病人的故事,再讲一个他对学生的故事。太爷爷创办了泸州鸿仁医校,开了全川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先河,远近的富家子弟和已经行医多年的大夫都来到鸿仁医校求学。</p><p class="ql-block">当时一般贫苦百姓的子弟是缴不起学费的,二年制要50个大洋(民国时期的袁大头银元)只有银匠、酒坊、米店等手工业者的子弟才能入学。他对学生(徒弟)的要求都一视同仁,但有个徒弟聪明,又好学,人又特别勤快、机灵,每天一早就去学校打扫卫生,把人们吐了痰的瓦罐中的石灰清理干净,把先生教学用的笔墨备齐。他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太爷爷的许多书稿就是他帮着抄写的,这些书稿一直传到今天。这样一来他就从来没有收过他的学费。</p><p class="ql-block">办这个医校是特别费钱的,收那点儿学费根本不够,太爷爷把他看病积攒下来的钱都贴补进去了。还是困难,为此太爷爷还给四川省主席刘湘写信申请一笔办学经费。可惜当时的民国政府和社会名流都不支持中医,甚至想取缔中医,经费批不下来,鸿仁医校最终因为经费不足停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面两个故事讲了他如何对病人,如何对学生,接下来来讲他如何对自己,如何对待他执念的“新中医”。</p><p class="ql-block">说来太爷爷他科举不第,没考上秀才才转而学岐黄之术。他旧学是学完了的。经史子集做对子,他的学问很高,毛笔字龙飞凤舞,我一半都认不了。疯狗扑影,他说自己的“新中医”是疯狗扑影,这个算是成语吗?这可能是他自己发明的成语。我想了半天,会不会是他谦虚,把自己比喻疯狗,在无意义的捕捉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我在他的著作里常常能见到他自己发明的成语,许多创新的思维在他著作中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中医革命医医医校校长王仁叟”,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就是说中医需要革命,三个医字是医医生的医校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在他的时代,太爷爷可能是最早提出“中医革命”的吹哨人。他主张中西医结合,他在日记里面真实记录了他一生行医的案例。他写的书原本不是这个名字,秦伯未为他的著作作序,觉得“中医革命”不太稳妥,会造成误解,就写信给他说:汤武革命、辛亥革命都可以有,但中医更需要变革更新,革命和变革是有区别的。太爷爷认可这个说法,重新定名为《新中医五种》。</p><p class="ql-block">秦伯未就高高兴兴为他的新书撰写了序言,并请名气更大的谢利恒(谢观)为书名提字,1931年(民国二十年)在上海中医出版局出版。</p><p class="ql-block">常常有人问我你为啥没传承他的医术,他书里有没有啥子单方供我们拿来用?我说有,有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书里面,够我们世代享用不尽。</p><p class="ql-block">100年前的鲁迅用笔呐喊想叫醒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还有现实意义,100年前我的太爷爷用“中医革命”变革和发展来促进“新中医”。难道我们今天真的要落到礼失求诸野的境地吗?</p><p class="ql-block">我站在西南医科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太爷爷的铜像前,我想对他说:站在历史的丰碑面前,很多人不过是出生入死,人生没有意义;但对您来说:您无愧你那个时代,你的精神出死入生,生生不息,将会永远释放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曾孙王伟</p><p class="ql-block">2024 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