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现称阿亚索菲亚博物馆;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其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圣智教堂”。它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因战乱损毁,公元537年重建,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在1453年以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将其变为博物馆。它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叛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土耳其人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科斯坦丁尼耶,并将索菲亚大教堂改成阿雅索菲亚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p> <p class="ql-block">第一所教堂被称为“大教堂,在360年2月15日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位时启用,大教堂建在正在兴建中的帝国皇宫旁。</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伊莲娜教堂(“圣和平”)在较早时已建成并作为主教座堂,直至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这两所教堂同为拜占庭帝国最重要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的苏格拉底,(380年-440年)记述了第一所教堂,认为它是君士坦丁一世所建。它被建为拉丁柱廊式的大教堂,附有长廊及木制屋顶,还有一个天井。它在当时被誉为世上最出色的历史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与皇帝阿卡狄奥斯的妻子、皇后阿丽亚·尤多希亚发生冲突,因而在404年6月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连串暴乱使第一教堂毁于一旦,关于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当今已彻底消失。</p> <p class="ql-block">狄奥多西二世下令兴建第二所教堂,于415年10月10日落成,这个木制屋顶的教堂是由建筑师鲁弗留斯所建。532年1月,尼卡暴动引起的一场大火将第二所圣索菲亚大教堂烧成渣滓。</p> <p class="ql-block">第二所教堂的数块大理石残骸幸存至今,这些石块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图像。这些石块原来是正门的一部分,现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园内。</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块是在1935年由A. M. 施奈德对西庭的一次挖掘当中被发现,由于担心损害现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发掘工作再也没有开展。</p> <p class="ql-block">532年2月23日,在第二所教堂被摧毁后的仅仅数天,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决定兴建第三所截然不同的大教堂,第三所教堂较前两所更为宏大雄伟。</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建筑》一书里描述了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状况。皇帝将帝国各地的物料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如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p> <p class="ql-block">大石都是来自远处的采石场,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及叙利亚的黄石。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及叙利亚的黄石。</p> <p class="ql-block">皇帝与牧首梅纳斯在537年12月27日一起参与了盛大的落成仪式。教堂内的镶嵌画则在查斯丁二世在位时(565年-578年)才完成。</p> <p class="ql-block">553年8月及557年12月的地震使主圆顶及东面的半圆顶破裂,558年5月7日发生的地震使主圆顶彻底倒塌,破坏了读经台、祭坛及其华盖。</p> <p class="ql-block">皇帝马上下令修复,让米利都的伊西多尔的侄甥伊西多拉负责修复工作。他使用了较轻巧的物料,又将圆顶提高了6.25米(20.5英尺),使教堂的内部高度达到现时的55.6米(182英尺)。修复工程在562年完成,使教堂在6世纪的面貌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562年12月23日,牧首优迪基乌主持落成仪式。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并且是拜占庭帝王仪式的首要场地,如加冕典礼。</p> <p class="ql-block">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颁布一系列的诏令抵制偶像崇拜,命令军队摧毁一切圣像,迎来了毁坏圣像运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所有宗教画像及雕像被移除。</p> <p class="ql-block">在伊琳娜女皇执政时期(797年-802年),圣像崇拜得到短暂的恢复,此后偶像破坏者卷土重来。</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皇帝狄奥斐洛深受伊斯兰艺术影响,而伊斯兰艺术是禁止偶像崇拜的。他将刻有画押字的青铜两翼门安装在大教堂的南面入口。</p> <p class="ql-block">859年的大火对大教堂造成破坏,而869年1月8日的地震使一个半圆顶倒塌,巴西尔一世下令复修。</p> <p class="ql-block">989年10月25日发生强烈地震,破坏了大教堂的大圆顶,巴西尔二世委托阿美尼亚建筑师、阿尼及阿吉涅大教堂的创造者梯利达特修复圆顶,西面的圆拱及部份大圆顶是他主要的修复部分。教堂的损毁程度使修复工作持续了六年,大教堂在994年5月13日重开。</p> <p class="ql-block">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大教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亵渎。在拉丁帝国的占领下,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鲍德温一世于1204年5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依照拜占庭传统加冕为王。在1204年发动拉丁十字军的威尼斯公爵恩里科·丹多洛被葬在教堂内,碑文显示了他的名字,成为了地面装饰。</p> <p class="ql-block">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向碑文啐唾泄愤。不过,1847年至1849年的复修工程却令公爵坟墓的真确性遭到质疑,该坟墓更像是一个象征式墓地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人重夺君士坦丁堡后,大教堂已显得相当破败,西面的四道扶壁大概就是在这时加建。1317年,安德洛尼卡二世在教堂东部及北部加建四道扶壁。</p> <p class="ql-block">1344年10月的地震使教堂的圆顶崩裂,部分建筑在1346年5月19日倒塌,教堂在此后关闭。1354年,建筑师阿斯特拉及佩拉尔塔负责教堂的修缮工作。</p> <p class="ql-block">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随即被转换成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当时教堂已相当残破,多道门窗剥落。多</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清理及将教堂转换为清真寺。继任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建造了一座新的叫拜楼,来替代他父亲所建的叫拜楼。</p> <p class="ql-block">在十六世纪,苏莱曼一世在征战匈牙利后带来了两根巨大的蜡烛,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的两侧。在塞利姆二世统治时期,清真寺已显得老旧,被认为是世上首个地震工程师之一的科查·米马尔·希南在清真寺外面加筑支撑结构。</p> <p class="ql-block">除了强化历史悠久的拜占庭建筑结构外,希南又在西端加建两座大型叫拜楼、苏丹专用的前座,又于1577年在东南方建造塞利姆二世的陵墓。1600年代,穆拉德三世及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建在塞利姆二世陵墓旁。</p> <p class="ql-block">1739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下令复修清真寺,并加建一所伊斯兰学校、一所施食处及一所图书馆,又在1740年加建洗礼用的喷泉,将清真寺建筑转变为库里耶(建筑群)。与此同时,清真寺内再加设一个苏丹楼座及一个米哈拉布。</p> <p class="ql-block">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改为博物馆之后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名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帝国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而拜占庭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一方面由于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了黑海与地中海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枢纽,另一方面则是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夺权成功之后,为了向东拓展罗马帝国的影响力,而选定拜占庭做为新罗马的基督城,并于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