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片断,能否道尽蒲兰田的一生

老李

<p class="ql-block">  公元1866年,航海起家的英国的一个航海世家,生了个儿子叫Samuel Cornell plant,中国人不理会这一长串洋文,就叫他蒲兰田。此人有足够的航海基因,跑到中国来,干了一辈子惊天动地的川江航运大事。本文述说他一生的七个方面的成就,试图还原他在中国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一)川江第一个驾驶中国客货船驶达重庆的船长。</p><p class="ql-block"> 1907年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巽,眼见川江航运权欲被外国人主宰,派劝业道周善培实地考察川江航道,邀请重庆各界绅商,发起成立官商合办的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08年2月9日获清政府批准。川江轮船公司是川江上第一家商运轮船公司,公司聘请已来中国多年,熟悉川江航道的英国船长蒲兰田为造船顾问,在英国订购了一艘客货商用轮船,取名蜀通号。1909年8月蜀通轮完工后,蒲兰田担任船长,驾驶满载货物和旅客的蜀通号轮从宜昌出发,10天后安全驶抵重庆南岸狮子山码头,成为第一艘航行川江的中国人自营的商轮船长。</p> <p class="ql-block">(二)川江第一个贡献卓越的“巡江工司”</p><p class="ql-block"> 1915年3月13日,重庆海关所属“长江上游巡江工司”成立,蒲兰田受聘为首任巡江司。这是川江第一个航道管理机构,相当于后世的长航重庆航道处吧,从重庆管到宜昌。</p><p class="ql-block"> 蒲兰田上任第一件事,是带领人员乘小艇来到万县狐滩。此滩极为狭窄,仅能一船通过。往常由于无航标警示,两船抢挤而造成互相撞击而翻沉的事故发生过多起。蒲兰田选定滩嘴南岸的山头竖立标杆,这里惊涛拍岸,坡陡崖高,蒲兰田令小艇贴近陡坎边,第一个跳上岸向山头攀爬,一脚踏虚,身子滑落江浪中。几名工作人员跳入江水中,奋力把蒲兰田救上了小艇。他刚定过神来,又带领工作人员艰难地爬上山头,挖洞、打桩、栽标杆。标杆的顶端挂上了由蒲兰田设计、用竹篾和柳条编制而成的黑色三角形信号(后来改为红色)。这根标杆竖起后,上下狐滩的船只按照它的指令,再也不在狭漕处抢道,而是采取避让措施,这里就很少发生撞船事故了。这是长江三峡有史以来竖立的第一座标杆信号。</p><p class="ql-block"> 随后他共计设立28处信号台丶7只标志船丶53处各型指向标丶12处水位标尺。开创了航标指示安全行船的航道工程。</p> <p class="ql-block">(三)川江第一个制定行船规则和航运指南的人</p><p class="ql-block"> 自古川江行船,是由帮会把持,各行其事。蒲兰田在海关任职后,把驻地从重庆迁至峡江最大的险滩旁的秭归新滩镇,首次主持制订了《川江行轮章程》,包括上水让下水丶横江让顺流;汽笛一短声走左丶两短声走右;一长四短进小河(嘉陵江);连续短声不断是“救命”,都是始于此而后期不断补充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还著有《川江航运指南》,将川江航道的险滩丶暗礁丶</span>泡漩丶回水标记成册,从此,以世代口传心记相传的航行路线,第一次以科学的制图,指导行船,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北洋政府鉴于蒲兰田为加强川江航运管理,改善通航条件,保证航道安全畅通作出的卓越贡献,先后于1917年和1921年两次向他颁发嘉禾奖章。解放初,民生公司内部出版了《川江航运全图》,首次发给各位船长,那里的内容,包含了蒲兰田的心血资料。</p> <p class="ql-block">(四)川江第一个领江丶水手培训中心</p><p class="ql-block"> 蒲兰田深知川江水情险恶,单靠一己之力,难于开创川江航运。他说:“长江三峡是中国的大峡谷,川江是中国西部的大江,最终,这条大江上的轮船应由中国人驾驶。应该尽快培养熟知滩险的本土领江。”而民间有一批熟悉水情的木船“滩师”,是未来领引航行的主力。</p><p class="ql-block"> 从第一次驾驶蜀通号驶渝开始,他就将一个出生于贫苦家庭丶十来岁随父亲进峡当帮工,拉纤、推船,练就了一身行船的好本领的陈兴发带进驾驶室。示意他左手搭在窗栏上,右手前伸,两眼紧紧盯着前方水域,一言不发。为避开险滩、礁石、泡漩,蒲兰田教陈兴发竖起右手食指,示意旁边的舵工扳舵;竖起食指和中指,示意左扳舵;竖起拇指,示意稳舵;食指轻弹,表示快点开等等。</p><p class="ql-block"> 陈兴发熟悉川江最惊险的“九滩十二峡,二十四珠象獠牙,七十二个过碛坝”,很会应对各种复杂水情。蒲兰田与陈兴发一路配合默契,一个传教先进领航方法,一个准确提示每处险情,一洋一土,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陈兴发跟随蒲兰田多次引领蜀通轮,掌握了娴熟的引水技艺,成为三峡中第一个本土大领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后还有二十岁被招到亨通轮上,跟随蒲兰田学习驾驶技术的杨成德。蒲兰田多次见到他以惊人的胆略和智慧闯过渣波、崆岭、青滩、泄滩、滟滪滩等险滩,赞不绝口。在当时一份地方报纸《万县报》上,蒲兰田亲笔撰文写了一篇关于宜渝航道行轮的调查报告,文章中特意提到了杨成德,称他为“分水龙王”。</span></p> <p class="ql-block"> 蒲兰田培养的领江丶水江,就不一一列举。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航行在三峡川江上的轮船基本上都任用深谙峡情、滩情、漕情、水情的本土领江了。仅西陵峡新滩(青滩)、泄滩、黄陵庙三地,就有200多位穷船工走上领江岗位。</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从西崽(高级船员的佣人兼学徒)丶水手丶舵工丶一步步走上民生公司丶长航局的大领江位置。他中文浅薄,却能用英语领航。开船(Sail)他说“赛呵”丶停船(Stop a ship)他说“司拖扑西”丶拉汽笛(Whistle)他说“威士”。这也是蒲兰田的遗风吧。</p> <p class="ql-block">(五)川江航运中最扑素亲民的洋人</p><p class="ql-block"> 蒲兰田永远都是忙碌的,他那高挑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长江三峡的波峰浪谷之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蒲兰田成绩</span>斐然,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个人生活却很简朴。他喜欢吃青滩渔坊的黄颡(Sang)鱼(俗称黄骨头),爱喝当地人用土法酿造的高粱酒,与当地土著民很融恰。他没有英国绅士盛气凌人的陋习,却与上至民生公司开创人之一的邓华益丶下至穷困的纤夫丶滩师等相处甚欢。这其中有一个叫</span>杜嗣祥的,又机灵又吃得苦。每当轮船过滩时,杜嗣祥同一帮水手分站在船舷两边,手拿竹篙,不停地插入水中,一旦竹篙触及水下礁石,立即“呱啦呱啦”地呼叫,传递水下有礁石的信号。领江便依据这种呼叫声指挥舵工正确扳舵。杜嗣祥多次迎着泡漩湍流,点篙勤快,触石准确,报礁及时。蒲兰田破格提升杜嗣祥为二领江。后来,杜嗣祥果然没有辜负蒲兰田的期望,成了长江三峡中赫赫有名的大领江。建国后,杜嗣祥不仅培养了新一代川江领江,还于1954年引领民铎轮成功夜航长江三峡。他的成长之路,最先得益于蒲兰田的慧眼识珠。</p> <p class="ql-block">(六)川江航运史上最恩爱而悲壮的夫妻</p><p class="ql-block"> 1894年,蒲兰田在伊朗波斯湾的卡伦河边举行了婚礼,妻子艾丽丝,当时24岁,蒲兰田那一年是28岁。非常不幸的是,这之后不久蒲兰田曾经得过一次伤寒,在那场并不算大的病灾中,他却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也是蒲兰田后来没有子女的真实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连绵漫长的战乱时期,蒲兰田带着他的妻子生活在中国,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充满了未知数。虽然蒲兰田务实的工作给他带来了荣耀,他似乎到处都受到欢迎,重庆、宜昌和秭归青滩都为他建造了专门的小洋楼和房屋。但是蒲兰田的工作并非都是那么惬意的,经常有来自中国官府的各种说不清的掣肘丶疏通航道的同行的暗中排斥,更要命的是20世纪20年代川江两岸多如牛毛的大小军阀混战,他们夫妻俩处境险恶,提心吊胆。</p><p class="ql-block"> 艾丽丝在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件中这样抱怨道:“我们都在担心我们的生活。旷野里经常传来零星的枪声,夜晚被遥远的呐喊声惊醒,看见远方隐隐约约的火光让我们感到害怕。”1921年1月,蒲兰田和妻子艾丽丝终于决定要离开他们所热爱的长江三峡了。他们弄到了当时十分稀缺的远洋船票,蒲兰田带着两个养女伊莎贝尔和克拉拉返回家乡。</p><p class="ql-block"> 1921年,蒲兰田一家四口人,乘坐轮船绕道香港回伦敦。这一年蒲兰田已经年满55岁,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上船之前,蒲兰田偶遇风寒,咳嗽了一个多星期。2月的天气是寒冷的,蒲兰田一上船就开始发烧,陷入到持久的昏迷中,艾丽丝找船长要来冰块,敷贴在丈夫发烫的额角上,嘴里喃喃地为丈夫祝福。然而蒲兰田的病情并不见好转,迅速恶化,持续的高烧使他染上了肺炎。三天后,1921年2月26日,蒲兰田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祸不单行,丈夫蒲兰田去世的那一天,艾丽丝也开始生病了。起初她并不认为这将是一场大祸,硬撑着身子料理家务事,照顾两个不大的养女。轮船到达香港的那天,艾丽丝再也撑不住了,她倒在船舱里狭窄的铁床上,额头上滚着黄豆粒般大小的汗珠。当天夜晚,艾丽丝死在香港的一家医院里,伴随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远处教堂里传来的钟声</span>的,是两个养女伊莎贝尔和克拉拉撕心裂肺的哭叫声。</p><p class="ql-block"> 终身同甘共苦的蒲兰田船长夫妻长眠在香港跑马地基督教墓地。他们为中国而生丶为中国而死,永远留在中国这片热土。</p> <p class="ql-block">(七)长江上第一个竖立纪念碑的洋人</p><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15日,在新滩镇蒲兰田夫妇旧居原址寺大岭建成,举行了隆重的“蒲巡江司纪念碑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 武汉《江声日报》报道:“行驶川江航线之创始者英人蒲兰田君在海中身故。彼时宜、渝间航业人士,以蒲氏有功航行,遂集资在新滩山顶,为蒲氏建筑一巨大之纪念碑。经三年之建筑,近月方告成立。先由蒲氏纪念碑委员会会长、驻宜英领义思德通告,于11月15日在该地举行落成典礼,并经怡和轮船公司大班罗士,派川轮“庆和”接送来宾,上午六时由宜春开驶。计是日与会者有:英领义思德,日领森冈正平,英、法各兵舰舰长,宜昌海关莱税务司,邮务局局长威尔士…”一大批领事馆负责人丶各国航界同事。</p> <p class="ql-block">  这座西洋式方尖纪念碑,是湖北境内最早的西洋式纪念碑,也是长江三峡地区第一座外国人纪念碑。碑文分别用中英文凿刻,一面为中文,面向长江的一面为英文。</p> <p class="ql-block">  矗立峡江的蒲兰田纪念碑就此成为峡江导航和膜拜的显著标志。从前,大小船只经过秭归,必须长鸣汽笛,向天堂里的那位伟人致以深深的感谢丶殷殷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三峡库区蓄水后,纪念碑整体迁移至屈原镇新集镇复建。2011年7月,薄蓝田纪念碑被确定为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下图:拜谒薄蓝田君纪念碑。英国自由撰稿人辛普森(左一),蒲兰田曾外孙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石宝琳(左三)及其儿子尼古拉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用了网络图文,呜谢,侵权即删。</p><p class="ql-block"> 2024.1.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