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苑散文】藏书的情结

桐荫居士

<p class="ql-block">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地光明只爱才</p> <p class="ql-block">《藏书的情结》</p><p class="ql-block">桐荫居士</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无论公私,藏书者至众。作为公共图书馆,不稍说的,资金雄厚,地方阔绰,又有专人打理​。而私家藏书就没有这些条件。</p><p class="ql-block">私家藏书,首先遇到的就是财力不足,居处偏狭。虽然你慧眼识宝,最多也就是把你需要的书本买一些来,经过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收藏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藏书家”。其实,这那里能比得上现当代那些公私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我有个诗友,是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干部。据她说:学校图书馆藏书就有300多万册。300多万册藏书这是个啥概念!一个洛阳师专尚且如此,何况更高的学府呢!</p><p class="ql-block">河南大学、北大、清华、南开、复旦……这些上百年的老校和遍及全国成百上千所大中专各类大学,以及国家图书馆,这该有多少藏书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说,一个学校、一个国家,藏书的多少,也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科技、历史发展的水平。有些书藏而不读一二百年的肯定不是少数。但不读并不能证明你没有必要收藏这本书。老话说,前车之鉴,后车之辙。今人的智慧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前人冲关破险披荆斩棘的辛苦哪有后人轻而易举的成功。</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我在街上就买了许多各大图书馆剔除下来的藏书,有的已经存放了五六十年都没一个人看过的痕迹。像徐文长后人徐崙写的《徐文长传》,上边都是除了印章和藏书票就没有借阅的蛛丝马迹。这本书书,对我学习诗书画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也是领我入门书。记得是1972年,我堂兄去南京,不知怎么会给我捎回一本这样的书。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书是很不容易买到的。虽然,其时我的文化水平虽还读不懂这本书。但多看几遍也可以理解。因为看了这本书我才对徐文长的一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因此就想学写诗、学画画、学书法、写剧本。而此后这些门类我也不知不觉都切切实实的做了。虽然,无师自通的仨脚猫功夫微不足道,终究是在这些文学艺术方面中多留了一个心眼。</p><p class="ql-block">但​后来这本书被表弟拿去看,从此 再没回来。当时我是绝对不让他拿,他只是个矿工,就不识字。我怀疑他是給别人借书,果然一去不回。怎么也要不回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給我一个邻居看了,那人也是矿工,来我村女方插队,他们是矿友。这件事让我很懊恼了二十年。直到进入新世纪我在卖旧书的貟同林老头那里又偶然买到一本,才放下心中的这个情结。</p><p class="ql-block">我买的这本书是河南社科院图书室的藏书,六十年代的版本,定价1.05元,在那个时候是相当高的。老头要1.50元,我没还价。他就是要15元我也会买的。后来,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见有人居然把这本书卖108元。</p><p class="ql-block">《徐文长》传的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我也越来越感到这本书的分量。在书画家群体内可说是无人不知,他的书画作品是开一代风气的扛鼎之作。再次得到这本书,真让我惊喜非常。迄今宝之又宝,不时翻阅。</p><p class="ql-block">​爱上书画,这个是非常花钱的,笔墨纸砚、书报刊参考资料,这三四十年在我少说也打进去近万元。这还不算你搭进去的功夫。如果像小孩子一样从小进学习班,拜师学艺,那你眉毛胡子还没抓到一根,几万元已经打水漂了。即便是学有所成的成年人再投师进修十天半月也得给人进贡一大把银子。所以,这书画不是随随便便谁都玩得起。即便你觉得功名成就了,若不会包装自己,你还是发不了大财。最多是混口饭吃,弄几杯浊酒喝。能成名成家的太少了。现实社会,是资本时代,狼人法则,若无金钱的支柱,那是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我之爱上书本,产生藏书的兴趣,其发萌时代大约就是高小六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在大尖营上学,有时候中午不回家,就到鲁山新华书店去玩。主要是我们都喜欢看连环画,没有钱买,就去附近水沟里捉鱼,第二天中午再去城里卖,换了钱买画本。斯时人太穷了,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搜集到300多本连环画。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杨家将》《瓦岗寨》《封神演义》……只要见到,我们都会想法子买来并由我保存。星期天我们就聚在一起,在院子里摆开,大家随意翻看。可惜,文·革之初被啥也不懂的村里的红卫兵一下子全拿走烧了。那些连环画差不多都是很齐全的,《三国演义》是60本,不是现在的48本。此外,我那时喜欢戏曲,还搜集了35本古典剧本,被村中给我看过一次病的长武叔拿去,再也没还。其中很多唱词我至今记得,比如《南阳关》中伍云召的一大段唱词,那些声情并茂的唱念做打,我看过的戏,都历历如在目前。以前农村没什么文化,大人小孩就喜欢听说书、看戏,我则还喜欢看书。一个人静静地与书中人物对语,与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步,何其妙哉!这也许就是我毕生喜欢玩书报刊,玩文字游戏的吧!</p><p class="ql-block">……往事虽然如烟,却又并不如烟。许多人看书,喜欢借别人的,又不愿归还。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所以,我也很不爱把书借人,尤其看过的书,在你心里都有印象。一旦丢了,甚至“踏破铁鞋无觅处”。读书人爱护自己的图书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我的书友云子、布衣无不如此。但你能够爱惜并如期而归,也不是不可以出借。书本来就是给人长知识的。</p><p class="ql-block">“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地光明只爱才”。中国的“藏书家”不少,但慷慨大方的不多。问题就出在喜欢捋羊毛的人太多了!诗曰:</p><p class="ql-block">书香腹郁醉诗情,明月楼头大爱生。</p><p class="ql-block">经史润心扬淑气,箴言悦耳育精英。</p><p class="ql-block">春秋护我存豪志,子集居家振鹤鸣。</p><p class="ql-block">笔墨千年追造化,宏图骏业绘升平</p><p class="ql-block">2024.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