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的美篇

晚晴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至网络</p> <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 《镇江一家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张传宁:口述</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蒋玉华:整理</b></p> <p class="ql-block"><b>二0一四年十一月某日,我母亲在上海的堂弟张传宁舅舅携夫人赵怡男舅妈到四川旅游,作客我大哥蒋旭初家,那天到场的还有我母亲哥哥的长子张家坤及他的儿孙们。席间,传宁舅舅向在坐的我们口述了我母亲祖上的家族史,我们才知道了母亲她们大家族的来龙去脉。下面是由我根据张传宁舅舅口述而加工整理成的文字。</b></p> <p class="ql-block">前排两老人即张传宁与夫人</p> <p class="ql-block"><b>公元一八五三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军占领武昌后,顺长江东下,水陆并发,攻九江、下安庆、取芜湖,其目的是攻克江南第一大城市南京。而沿江的老百姓被迫巻入这场战争,不得已纷纷拖家带口往安全之地避难。</b></p> <p class="ql-block">在安徽安庆有一户张姓人家由父亲带着三个儿子逃到镇江住下,从此以后这家安徽安庆人定居在此变成了镇江人。</p><p class="ql-block">他们在镇江先是靠租别人的土地种庄稼,同时还让三个儿子学文化。</p><p class="ql-block">这三个儿子当中数老三最聪明又能吃苦,他到城里当学徒学手艺,那时候跟着师傅学手艺还要替师娘做诸如抱小孩、倒尿壶等类似家务活,一直到三年满师才能自由选择在何处谋生,这位老三就是我们老张家的祖父张道宽。</p> <p class="ql-block">三太爷张道宽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下图片为曾经镇江老祖屋所在地段</p> <p class="ql-block">在满清即将结束进入民国的时间段,受社会发展影响,我们祖父由于脑子好用,吃得苦又讲商业信誉,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改变经营品种。加之镇江处在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是重要码头之地,于从事经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袓父从经营照明的洋油,到后来镇江建发电厂所需要的煤炭乃至于因民国政府建都南京,镇江作为江苏省会,南来北往人气旺盛,让袓父看到了商机,又开办旅馆等等经营项目。他自己更是亲力亲为、事必躬亲,比如亲自到东北抚顺去购煤炭,到安徽芜湖去进大米等。</p> <p class="ql-block">祖父在外经商,祖母除了在家相夫教子、管理大家庭,还懂医术。会针灸、推拿、拔火罐等。特别擅长治疗小儿疾病,街坊邻里带孩子上门找她看病从不收分文。有些人为了感谢她,将孩子拜给她作干儿女。在镇江他们所住的那一段,只要提起张三太爷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家人脉是非常的好,家业发展也很兴旺。</p><p class="ql-block">祖父无论做人还是经商,崇尚儒家思想,尊道重德,诚信经营。他们这代三兄弟名字都带“道”字,到我父亲这辈是“德”字,我们这辈是“传”字,我们的下一代是“家”字,联起就是:“道德传家”。</p> <p class="ql-block">祖父虽然是满清时代人,却不守旧,通过经商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有六个儿女,我父亲张德裕是他的二儿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叫张德诚,下面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加上祖父两个哥哥的儿女(祖父家与他的两个哥哥是没有分家住在一起的大家庭)真是儿女众多。可他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让他们出去读书接受新式教育,而我的大伯父张德诚是在南京读的高等新式学堂,这也是他日后能胜任镇江电报局局长工作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所拍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祖父知道在银行工作的体面、稳定、重要性,通过人脉关系让我父亲和三叔张德松等进入银行工作。他们先后在南京、芜湖、上海等地的银行工作。至一九三六年我大伯父的儿子传蓉兄结婚的时候是整个老张家族最兴旺发达之时。</p><p class="ql-block">然而好景不长,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各房兄弟随着自己所供职的行业而南迁。我父亲由上海中国银行先前到迖成都,大伯父张德诚带着大伯母及他们的儿子传蓉、儿媳还有女儿传莹随着供职的镇江电报局迁到湖北恩施,不久大伯父因在电报局任局长,责任重大、事必躬亲,劳累过度,因脑溢血仓促离世。新婚不久的传蓉兄承担起长子重任,带着大伯母、堂嫂及传莹堂姐继续往四川行进。</p> <p class="ql-block">我们全家到成都后,父亲前后在成都、郫县、广元等地的中国银行供职,我则在成都总府路小学读书。</p><p class="ql-block">当时传蓉兄在国军某部队任军需后勤工作,我父亲帮他介绍一些服装方面的生意,由于部队工作性质,经常都会有换防、换营地等事情,流动性较大。他流露出不想在部队干的打算,我父亲便通过朋友关系将他安排在灌县水利局就职。</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一年日军对成都进行大轰炸,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按当时政府的规定,成都的大、中、小学校都要迁到城外去,我所读的小学迁在城外的踏水桥上学。升初中时,因我父亲在广元工作,母亲也陪在那里照顾他的生活,我却没地方可住。传蓉兄从灌县来成都出差,将我带到灌县读中学并与他们一起生活。期间,我耳闻目睹了兄嫂一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记得传蓉嫂子临产要生家坤侄儿的时候,只有一点面粉糊糊吃,因前面生的是两个女儿,不知道这肚子里的会不会又是女孩子?在那生儿子才会光宗耀祖的时代她的心里有多忐忑不安啊!当接生婆告之是男孩后,我是跑着去通知传蓉兄的,全家都高兴极了。</p> <p class="ql-block">笔者外婆、母亲、哥哥姐姐们四十年代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笔者父亲五十年代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都非常感恩兄嫂对我在此读初中三年的照顾。初中毕业我到成都考高中,没想到我居然还考入了石室中学并且还是第一名。</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七年,我父亲调往在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工作。我们全家坐飞机回到了上海,那时三叔张德松一家已先回到了上海的银行工作,从此我们告别了生活几年的四川回到了上海安家。而传蓉兄嫂、传莹姐及丈夫(传莹姐丈夫名叫蒋美章,江苏溧阳人。与传蓉兄是好朋友,同在国军某部供职)、大伯母从此定居在四川直到他们终老逝世。</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坐在传莹姐姐的长子蒋旭初那宽敞漂亮的家里,面对蒋、张两家人丁兴旺、叫不出名字的众多人口,看到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相处是那样的和谐,真是感慨万千。想当年我们老张家袓父辈也是富贵荣华、人丁兴旺,后来却开枝散叶,各奔东西。镇江的老袓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没了踪影,我们上海的二房、三房家人口也不多,还是在四川的大房家兴旺发达,真是又羡慕又替你们感到高兴啊!我这次来四川也算是圆梦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口述者:张传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玉华注:</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我母亲堂弟的口述,通过对我母亲袓上的了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家庭的命运是与社会、国家分不开的,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贫穷、妻离子散。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社会才会得到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可言。</p><p class="ql-block">另:我母亲这位堂弟、被我们称为传宁舅舅的老人,生前于黑龙江文联离休,笔名:江南。于前几年在上海以高寿之龄安祥的走完了他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