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年 谈 龙

灵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卞士生 著</span></p> <p class="ql-block">龙年谈龙,根据“×年谈×”的旧例,可以算是历久常新的时髦话题,不揣浅陋,鄙人也想来一次东施效颦。此时此刻,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特撰此文,以输诚悃。</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十二生肖(属相)中的11种动物(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人们都见过,也很熟悉,唯独龙是不见于凡间之物,故而神秘而诡奇。龙之所以为龙,就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关于龙的形体,民间相传有“三说”。《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p> <p class="ql-block">早前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龙”的象形字。从形状来看,这个字就像孩童画的简笔画,有着龙头龙角和明显的大嘴巴,而龙弯曲细长的躯体也有所体现。就身材形体而论,龙脱胎且升华于蛇。“龙”字基于“蛇”字而成,乃蛇兽同身之状,且头上多出一点,当为龙头上所生之角。直至当今,民间对生肖为龙者,也常表述为属大龙,为蛇则称属小龙,足见二者关系之密,渊源之深。</p> <p class="ql-block">传说龙生有九子。一子名狴犴,好牢狱,面如虎,经常在牢狱之中守候,主战争;二子名猰貐,鸟喙鸢尾,鱼躯牛角,独角,又名独角兽,为瑞兽;三子名狻猊,又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一般被装饰在香炉;四子名獬豸,样子像麒麟,常作为正义和吉祥的象征;五子名鼍螭,生性好游泳,常在扬子江周围泛游;六子名摩羯,羊首鱼身,好爬望,为古代印度所崇信之神兽;七子名獍犼,又名金毛犼,传说中它性情凶猛,爱争斗厮杀,为凶兽;八子名狰狞,人面怪兽,龙身狼蹄,相貌可怕,好恐吓他人,为凶兽;九子名貔貅,吉祥瑞兽,龙首凤尾,牛蹄鱼鳞,喜欢金银珠宝,为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比如,《怀麓堂集》中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长曰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也;次曰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也;三曰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也;四曰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也;五曰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也;六曰赑屃,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也;七曰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也;八曰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也;九曰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也。</p> <p class="ql-block">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从上古时期继承至今的精神图腾。追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自伏羲太昊氏起,便以龙为图腾。然严格而论,图腾一般为某现实存在之物。而龙自出现之日起,便是数种动物之融汇,保留着各部族强强撞击、相互妥协之痕迹,也反映出中华文化交融汇聚,多元一体之属性。所以,“龙图腾”属于图腾之组合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龙文化的记载在我国源远流长,古籍中有不少关于龙的描述和记载,但作为龙的传人,人们对“龙”的认知又有多少呢?通过历代学者专家的考古研究,龙的神秘面纱在今日已被逐步揭开。</p><p class="ql-block">最早的记载龙的古籍是先秦文献《左传》。书里说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都城郊外出现了龙的踪迹。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关于训龙的各种事例,如五帝时代,董父帮帝舜驯养龙,帝舜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刘累为孔甲驯养龙,孔甲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而400多年后晋代的《拾遗记》中,同样也记录了养龙的故事。说是舜帝时期,有一个名叫南浔国的小国,南浔国有通往地脉的洞穴,洞穴深不见底,里面生活着两种生物,毛龙和毛鱼。南浔国主为舜帝献上了一雌一雄双龙,舜帝便设置了豢龙的官职,专门养这两条龙。及至夏代,龙一直在中华大地上繁衍,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曾经骑过龙呢。除了文献中的龙,我国考古史上也多次出现了和龙有关的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最早发现的“龙”图腾。1994年,在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大型石堆塑龙,这条龙的“祖先”身长19.7米,宽1.8-2米。由一些大小平均的红褐色砾石堆聚而成,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而且在当时龙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是部落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距今7500年的猪头龙。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遗址中,出土了一具由两个相对摆置的猪头骨为首,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的躯体。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这是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距今6500年的人骨龙。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在县城西南处西水坡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第四层下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彻的龙虎等动物图案。遗址45号墓葬中埋了一个男性,身高约1.84米,仰卧,头南足北。人骨的右边用蚌壳摆塑了一条龙,头朝北面朝东,昂首弓背,尾巴作摆动状。此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由此还入编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命名濮阳为“龙乡”。</p><p class="ql-block">距今5000年的C形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颈背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平。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p><p class="ql-block">距今4000-3000年扎堆出现的龙。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均有相关发现。比如,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此龙形器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呈波状曲伏,龙首圆形,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眶镶绿松石片,眼内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形象生动。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而龙的额面中脊和鼻梁则用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显得奢华威严。</p> <p class="ql-block">通过考古发现或研究,时至今日,关于龙的形象起源学界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是结合了马和蜥蜴,再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还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来源于鳄鱼。上世纪40年代,也有包括闻一多在内的部分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源于蛇。</p><p class="ql-block">龙为文化本源。相传伏羲氏作八卦,因于龙负图出河,伏羲因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称龙书。后文王被商纣拘于羑里而演周易,而《易》中,主卦为乾、坤二卦。如:乾卦之中《易·乾·爻辞》,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长的普遍规律。以龙成长于水中为喻,对成功者的六个(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人生阶段予以提炼与总结,堪称神来之笔。亢龙有悔,则揭示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铁律,既有对成功者“高处不胜寒,越处顺境,越应谨慎”之训诫,亦暗含着“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的深刻哲理。</p> <p class="ql-block">传说龙女侍奉观音。观音菩萨身后,恭立着二位仙童。男称善财,女名龙女。其为东海龙王千金,被视为掌上明珠。然水晶宫虽好,却难免寂寞。一年,小龙女被凡间元宵节满街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花灯所吸引。在随父前往被老龙王拒绝后,竟偷偷溜出龙宫,登上海岸,化身为渔家少女,来到临海小镇。得见盛景,龙女不禁笑逐颜开,流连忘返。后遇一杯凉茶浇在头上,龙女不禁大惊失色。于是奔向大海,变成五尺之鱼,横卧沙滩。渔民得之,叫卖于市。观音菩萨发慈悲之心,遣善财童子将其送回东海龙宫。龙女返回如实禀告,老龙王听说观音已知龙女下界一事,恐透给玉帝招来惩罚。于是又将龙女逐出水晶宫。龙女走投无路,观音又将其接上普陀山并收之为徒。后来,老龙王回心转意,想接她回去,龙女不肯,而情愿与观音长伴。民间信仰与佛教的完美对接与相互融汇,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龙代表至尊无上的帝王,君临天下。《吕氏春秋》中有将晋文公“喻之为龙”的记载。秦始皇一统华夏后,得“祖龙”之称谓。直至传统时代殿军之清帝国,选用黄龙旗为国旗,可谓传承有序,一以贯之。秦汉以后,龙已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皇帝为“真龙天子”,出生曰“真龙天降”,驾崩称“龙御上宾”;龙兄龙弟,自命不凡,高居人上。</p><p class="ql-block">“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褒龙浮”,是大诗人王维描摹天子早朝的名句。帝王之宅,龙蟠虎踞,帝王凤目龙睛,穿龙袍,睡龙床,坐龙庭。他一高兴,是龙心大悦;一发火,是龙颜大怒,都是非同小可的事。帝王有后有妃,“后宫佳丽三千人”,替他生产龙种。龙子龙孙,绵延不绝,才能万世一系,系于不隳。</p> <p class="ql-block">龙可代表英雄。尽管帝王一直有将龙据为己有之意,但帝力有所不逮,民心不可睽违。《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几乎无人不晓。篇中曹操之语十分经典:“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千古名相诸葛亮未出山时,便有“卧龙”之号。蜀汉五虎将之一常山赵云,则取子龙为字。</p> <p class="ql-block">另据《晋书·羊祜传》,三国时,吴王孙皓天纪年间,有童谣谓:“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水中龙”是指名将王濬,小名阿龙。晋咸宁五年(279年)任龙骧将军,率水师伐吴,所向披靡,攻克石头城(今南京),吴王孙皓降。江山一统大业终于实现。科举领域,民间素将金榜题名形容为“鲤鱼跳龙门”,表明不但成龙有路,且此路畅通。</p> <p class="ql-block">龙是正义的化身。与西方文化体系中作为邪恶化身之龙大相径庭,炎黄子孙赋予龙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主人公小白龙,曾因行雨救民,得罪玉帝,被贬到凡间受苦,变成白马一匹,驮着唐僧上西天取经,经历了重重磨难,终得正果。但又因武则天篡位,玉帝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准降雨人间,因而苦煞天下百姓,连年大旱,禾苗枯萎,大地龟裂,处处白烟。小白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竟不顾玉帝圣旨,积云兴风,降下倾盆大雨,旱象解除,苍生获救,皆大欢喜。为怀念小白龙的恩德,民间将二月二定为春龙节,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传统的春节,也于此日正式结束。</p> <p class="ql-block">龙曾威吓俗子。“叶公好龙”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据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描述,叶公爱龙,满屋子都是龙画、龙雕、龙饰,龙龙与我炎黄子孙,不离不弃,相伴相依,崇龙爱龙情结已深入骨髓,融入血液。于是天龙受宠若惊,引为知己,就从天而降,登门拜访。谁知龙头刚在窗口出现,叶公就骇得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拔脚而逃。实是叶公非好龙也,于是典故用以讥讽“宣称喜爱某物,故作姿态,以欺世人,实则并非如此”的虚伪之辈。</p> <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中,龙之踪迹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据唐传奇《柳毅传》,书生柳毅应举下第,途经泾阳,适邂逅洞庭龙女,饱受其夫泾阳君及公婆虐待而牧羊。柳毅受龙女之托奔赴洞庭龙宫传书,龙女得以被营救回归洞庭。龙女深感柳毅恩情而以身相许,柳毅却严辞拒绝。后龙女变幻容貌,假称卢氏女,终与柳毅成为眷属。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铺叙细腻,文辞华美,令人一读三叹。</p><p class="ql-block">品明清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之句,以形容四大家族中王家之富贵;《西游记》中,孙悟空将东海龙王定海神针化为兵器,对齐天大圣之声威,有大助焉;《水浒传》所刻画之英雄豪杰,以龙为绰号者计九纹龙史进,入云龙公孙胜,混江龙李俊,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等,表现出梁山好汉藐视权贵,替天行道之凛凛正气,令读者过目难忘,萦绕于怀。</p> <p class="ql-block">关于龙,历史上有很多的文人骚客用都诗词颂扬过。唐朝白居易的《黑潭龙》、韩愈的《龙移》、宋朝陆游的《龙挂》、欧阳修的《龙溪》等诗对龙都有讴歌。比如,白居易在《黑潭龙》中吟到:“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此诗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之一,是一首讽刺性极强的新乐府诗。诗中对“贪吏”“龙神”、巫婆及当时社会的迷信和愚昧,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讽刺。</p> <p class="ql-block">书法领域,唐韩偓曾赞怀素之草书曰:“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令后人拍案叫绝。绘画领域,有“画龙点睛”之典,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堪称传神之笔。戏曲领域,有《锁五龙》《游龙戏凤》《困龙床》《双龙会》《龙虎斗》《龙凤呈祥》《打龙袍》等,剧情家喻户晓,戏迷耳熟能详。</p> <p class="ql-block">民间层面,龙的影响更是横亘海天,无出其右。以龙为姓,其源有七,分布甚广,人丁众多;以龙为名者,车载斗量,于兹不具;数千年间,龙王庙遍布神州,不可胜计;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泉剑,乃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地名中有龙门、龙亭、龙井、双龙寨、卧龙岗等;动物中有地龙、变色龙、龙虾等;马中良材,拥有龙马、龙文、龙媒、龙孙等美称;植物中之龙眼、龙胆、龙葵、龙柏、龙船花、龙舌兰、龙脑树、龙角木、龙血树、龙头竹、龙爪槐、龙爪葱等,包罗万象。此外,乡间庙会舞龙灯,江南水乡之赛龙舟,皆源远流长,规模宏大,参与广泛,影响深远。中国龙文化魅力之巨,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带有龙字的成语比比皆是,诸如: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肝凤髓、龙潭虎穴、龙蟠虎踞、龙行虎步、龙马精神;生龙活虎、攀龙附凤、来龙去脉、画龙点睛、蛟龙得水、群龙无首;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车水马龙等,有褒有贬,意义不同。天子门下的文臣武将,文的才华出众,称为龙跃凤鸣;武的气概不凡,喻为龙骧虎步;年少有才,那就是龙驹凤雏了。老百姓婚娶,是终身大事,享有点龙凤花烛的特殊待遇,显示皇恩浩荡。</p> <p class="ql-block">龙聚天地之灵,集造化之精;成型远古,栖身水中。旋则现身原野,驰骋纵横;威震百兽,傲视群雄。继而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时蔽日月,唤雨呼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苍生膜拜,万类尊崇。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侯德健创作,李建复演唱的歌曲《龙的传人》中吟到:“……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歌曲词意新颖,曲调舒缓,呼应了当时台湾人的社会民心和对大陆的思乡情感;极大地鼓舞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民族情结。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经香港歌手张明敏演绎后,该歌曲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而龙的传人也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别称。</p> <p class="ql-block">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的主题为“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龙年总台春晚将以“龘”字为题眼,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14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随着甲辰龙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一句充满诗意的、新的流行祝福语正在流行开来——“龙行龘龘,前程朤朤”。</p><p class="ql-block">玉兔巡天奔月去,金龙值岁御春来。龙年说龙,遐思无穷;春回大地,苍龙腾空。祝愿伟大祖国、亿万同胞龙年龙凤呈祥,虎啸龙吟;刚健神武,气势凌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rl60n18" target="_blank">卞士生老师 文学作品展</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pjpukyo" target="_blank">卞士生老师 文学作品展</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0.cn/4obncjdi" target="_blank">卞士生老师文学作品展</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ng37bmq" target="_blank">卞士生老师 文学作品展</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ijiwqrb" target="_blank">卞士生文学作品展</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4ou7y41" target="_blank">*****,盐城的呼吸(散文)</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卞壶读书会推荐阅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卞林同编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