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罗浮山,在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罗浮山方圆214多平方公里,有不少的入口。去了三次罗浮山,每次去的地方都不同。本次去的是朱明洞景区。景区离博罗站三十多公里,如乘公交车要1.5小时多,我们打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60岁以上的游客凭身份证免费入景区,因主要景点都在山下,故我们没有上山,在山下逛了一圈,象个城市公园,满目绿植,看看远山近水也是不错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一、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二、牌坊</p> <p class="ql-block">三、大门</p> <p class="ql-block">四、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五、白莲湖</p><p class="ql-block"> 位于冲虚古观前,面积19550平方米,因昔日满湖遍植白莲而得名,是道家放生及游人休闲游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明朝祝枝山曾记述湖中白莲“千万计,花过巨,叶大如盏,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常到白莲湖观莲写照,吟诵其爱莲之说,并在罗浮山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红尘白日少闲人,况有绯鱼系此身;独上罗浮开远目,浩然心意复吾真。”</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p><p class="ql-block"> 是一座以青石砌成的单孔石桥,位于冲虚古观前白莲湖畔。“会仙”源于民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何仙姑相遇的传说。宋代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桥长约6米,宽2.9米,高3米,桥上栏板高约0.5米。桥中正面栏板刻“会仙桥”三字,乃清代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所书。1988年,会仙桥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六、东江纵队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不远处为东纵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四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纪念馆前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的右侧,安放一组人物雕塑像,主题是:东江纵队将士,前赴后继,永远向前。在广场的左侧,竖立一支旗杆,方便参观者举行升旗仪式。</p><p class="ql-block"> “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丰席叶选平题写。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4个展厅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以及二条长60多米、宽3米的参观走廊。</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2014年9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设有序厅、陈列厅及参观走廊,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及珍贵的革命文物为展览内容,全面反映了东江纵队、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p> <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p><p class="ql-block">1 纵队主要领导</p> <p class="ql-block">2 战斗图展</p><p class="ql-block">上图:三棵松战斗</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20日,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28名指战员,为保卫具有历史意义的“浮山会议”,在博罗县柏塘圩前的三棵松高地上,凭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持1挺轻机枪、2支冲锋枪、22支步枪,英勇阻击国民党顽军一个团及地方反动团队共1000多人的七次冲锋。山头工事全部被毁,子弹耗完,勇士们用刺刀手榴弹同敌人肉搏。战斗到最后,除三名伤员已先撤出阵地外,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下图:百花洞战斗</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11日,日军长濑大队400余人袭击大岭山百花洞。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各乡自卫队协同英勇作战,与敌军作战两天一夜,毙伤日军50余人,缴获10余支长短枪、一批弹药、物资和几匹战马,其中日军大队长长濑被第一中队机枪手吕苏当场击毙。这次战斗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p> <p class="ql-block">3 《前进报》印刷机</p> <p class="ql-block">4 三八式步枪</p><p class="ql-block"> 三八式步枪定型生产的时间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所以称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是日军侵华时使用的主要装备之一,也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从战场上大量缴获,用来武装自己,反抗侵略的主要武器,在中国被俗称为“三八大盖”,使用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 展示的有长短两款。</p> <p class="ql-block">5 60毫米迫击炮及炮弹</p> <p class="ql-block">6 东江纵队司令部进驻冲虚古观</p> <p class="ql-block">7 帮助脱险的文化名人墙</p> <p class="ql-block">七、冲虚古观</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创建,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冲虚古观在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等,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祠、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黄龙庙等皆尊冲虚古观为“祖庭”,1983年冲虚古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宫观之一。</p><p class="ql-block">1 放生池</p><p class="ql-block"> 池边地上雕刻着武功姿式。</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旁</p> <p class="ql-block">2 大门</p> <p class="ql-block">3 灵官殿(护法殿)</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和三清宝殿院落的两侧</p> <p class="ql-block">4 三清宝殿</p> <p class="ql-block">5 葛仙宝殿</p> <p class="ql-block">6 元辰殿</p> <p class="ql-block">7 纯阳宝殿(吕祖殿)</p> <p class="ql-block">8 观内</p> <p class="ql-block">9 小洞天(侧门)</p> <p class="ql-block">八、葛洪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以葛洪事迹、罗浮山中医药文化为基础,结合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和600余件历史文物,为广大游客直观地感受中医文化知识提供科普平台,展示葛洪中医药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葛洪博物馆内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蒿素实验室,</span>存放着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捐赠的提取青蒿素的相关实验器具。参观者可以在此处参与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在认识青蒿和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屠呦呦教授矢志寻蒿的艰辛探索。</p><p class="ql-block"> 走斜坡上阶梯到博物馆前广场,沿途的护栏上有不少罗浮山的典故传说,广场上有葛洪塑像。</p> <p class="ql-block"> 晋代医药大家葛洪(公元283-363年),撰著《肘后备急方》于罗浮山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史上“青蒿治疟”最早之文献记载。此乃我国当代青蒿素发明之源。今疟疾仍肆虐亚非诸洲,十数亿人受胁。青蒿素治疟以速效、高效闻名全球,乃中华医药之奇葩。世界卫生组织倡言,全球治疟药必含青蒿素。</p> <p class="ql-block">九、十号将军楼</p> <p class="ql-block">十、罗浮山百草油历史文化长廊</p><p class="ql-block"> 罗浮山百草油及其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在1600多年浩瀚历史长河中奔淌着无数中医药人的智慧与力量。透过罗浮山百草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览,让我们从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十一、洗药池</p><p class="ql-block"> 在冲虚观的右后侧,成八角形状,面积约15平方米,相传是葛洪和妻子鲍姑当年洗制中草药的地方。据说,葛洪和鲍姑在罗浮山久居36年,经常上山采药,而这个水池就曾被他们洗过1000多种药材。明末清初时期,它还被誉为“南粤四市”之一的朱明洞天药市(其它三个分别为:广州花市、东莞珍珠市、番禺沉香市,合称南粤四市)。在洗药池的旁边有一苍劲巨石,呈椭圆形,宽4米,高3米,有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题咏:“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下署“庚戌秋为冲虚观主题”。另外,在此诗上角有毛鹤翔刻“祁子隐居”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十二、青蒿园</p><p class="ql-block"> 园里栽种有青蒿、红花艾、菖蒲等药用植物。今人在葛洪登山采药的地方筑碑为证,以纪念葛洪在医学中的突出贡献,向世人昭示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疟、抗菌、解热等作用。葛洪在其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描述了青蒿抗疟的功能,并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制作方法。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从上述记载中受到启发,成功发现了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为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1年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时年81岁的屠呦呦。</p> <p class="ql-block">十三、园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