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记者转行写家传

家传编辑部

<p class="ql-block"><b>新闻有假</b></p><p class="ql-block"><b>而传记诚实</b></p> <p class="ql-block">后人写前人的传记,总是隔着一层,「误解」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公众史学家贝克尔才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2014年左右开始,写家史成为中国人的风潮。尤其是这些年,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一些资深记者选择转行写家传。原因很简单:可以写出真相而没有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家传是一个家庭的内部读本,只是给亲友看看前人的经历,所以既不用人为拔高、说谎,也不用考虑公共传播,写作的空间感大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传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资深记者负责撰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至少有三批记者同行来家传考察,我都坦然以告:这项工作赚不了钱,但是很有意义。你们如果有意愿,我们就多了个盟军,全国老年人都会感谢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他们现在的选择,就是三年前我的选择。我认为,能够写新闻的记者所在多有,而耐得住寂寞,能为老年人写点东西的记者不多。我既有此心,又有这个耐力,那就该放弃报社的工作,专心来记录老一辈的人生经历,抢救他们的记忆,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主持讲座的王博士将主题定为<b>「从个体叙事到家国天下」</b>,可谓抓住了家传工作的灵魂。一滴水里见世界,每个普通的个体,拉长时间线,都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都体现了时代特征。其所为所思,无不是时代的一部分,是一个个时代「众声喧哗」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很关心收入,我只能说,做记者肯定赚不了大钱,这就是个很有职业成就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也在努力让记者有体面的收入。家传刚创立的时候,有一位省里分管经济工作的老领导从报道中看到了,觉得2.8万元就可以写一本书,还包括编辑、印刷在里面,简直不可思议,特意跑到家传编辑部来「算账」。用他的话说,这是个灵魂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正常的赢利,激情一消散,也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举了崔永元等知名媒体人的事例,说如果收费太高,没多少人做得起;收费太低,员工没有收入,也做不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陪这位老领导坐在办公室,一笔一笔算,比如办公室控制在多少面积,很多记者都是网络在线办公,通过各种互联网手段,将成本控制到极低,这样可以在不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提高记者收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完之后,老领导感慨,没想到你一个副总编辑出身的,竟然这么会省钱、算账,这事可以做上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采访过的传主,也希望我们能做百年,甚至更长。因为家里保存条件不足,有些家族不但写了传记,还将一些重要的家族史料也交由我们代为保管。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哪敢掉以轻心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我们已经为20余省的200余家庭撰写了家传,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家族史料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正在筹备线下的家传博物馆,以及开发线上数据库。上线后,用户可以在线上传、保存、下载自己的家族史料,避免散失之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整理自朱子一为上海一家高校所作的《媒体创业与职业选择》夏季实务课·家传专场主题分享《“大时代的普通人”:从个体叙事看家国天下》,有修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