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45)“道”来“地”生,“道”失“地”丢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行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形篇》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意思是说,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情况,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产生双方物资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敌我双方物资资源多少不同的“量”,产生双方兵员众寡不同的“数”;敌我双方兵员众寡不同的“数”,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p><p class="ql-block">那么,何生“地”呢?如果分析刘备、曹操的“发迹”史和袁氏兄弟的消亡史,便不难得出结论:“地”由“道”生,也就是“道生地”。 </p><p class="ql-block">刘备在荆州立足前,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可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但刘备在闯荡“江湖”期间,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到当地人的拥戴。在徐州,陶谦主动把徐州让与刘备;投奔刘表后,归附刘备的荆州豪杰之士日益增多,还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进入益州后,迅速得到当地人的拥护,很快就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刘备的“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一个“道”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景峰画)</span></p> <p class="ql-block">曹操更是一位“谙道”“谋道”的高手。当初,曹操与袁绍共同起兵,袁绍问曹操:“如果起事不能成功,那么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说:“足下认为哪里可以呢?”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靠燕、代之地,兼有戎狄之众,向南去争天下,也许能成功吧?”曹操说:“我任用天下有智慧和有勇力的人,用道义来管理他们,到哪儿都能成功。”</p><p class="ql-block">建安八年(203)九月,打败了袁绍的曹操下令说:“黄河以北地区遭受了袁氏带来的灾难,现在命令这个地区不用缴纳今年的田赋税!”他又颁布了加重惩治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有“地”而无“道”的袁绍,丢了四郡之地;少“地”而懂“道”的曹操,却占有了袁绍的领地、拥有了北方广袤的大地,足见“道”的功力和分量。</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袁术。此君自恃兵多地广,并且出身汉朝王公世家,于兴平二年(195)公然祭天称帝。他极尽荒淫奢靡之能事,一方面是后宫里几百名妇女都穿戴绮丽的绸缎,每天有吃不完的肥肉美食;一方面却是士卒挨饿受冻。长江、淮河一带成为空地,百姓互相吃人。</p><p class="ql-block">袁术先是被吕布攻破,后来又被曹操打败。于是便逃奔到部下雷薄、陈兰那儿去,又被他们拒绝。众叛亲离之下,他想将帝号送给袁绍,自己则打算到青州去依靠袁谭,却因为疾病死在半路。这恰是:有“道”走遍天下,无“道”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视线回到GM战争年代,我们为什么从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因为我们从传统兵学智慧和历史的经验教训之中得到启示:有“道”者,“地”失还会来;无“道”者,“地”得还会失!</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