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青云私语18)

青云

<h3><br><br>灶户这个村子,很不像话。为啥?很美,美的很不像话。<br><br>前几年参加毅行,来过灶户。当时被灶户的景色差点倾倒。千年流淌的大运河畔,竟然珍藏着这个如此宁静和美丽的村落,实在让人意料之外,又喜出望外。<br><br>去年我也去过两个村子。<br><br>苏州吴江的南厍小村。这个村子不大,是太湖的一个避风港,小桥流水,古朴村落。村子的宁静,使得偶然间一个远处的小吠,都会像牧童轻声吟唱的摇篮曲。听说上海《新民晚报》编辑部的几个朋友打算在此投资民宿,看中的原因之一,居然是有一个“厍”字,大家都不认得它,因而认定它会有好奇效应,这也许将是文旅产业的一个风口。<br><br>太湖的源头在杭州临安的白沙村。山里长着大片的竹子,山胡桃是这里的特产。这里空气自由,清新,负氧离子的含量直接超过广西的巴马。山东菏泽人士老刘,辞去了国家机关的美差,在此已经隐居了二十年。还竭力地游说我们陪他一起隐居。老刘在常人眼里是个疯子,他却说再不疯人就老了。可我们还没疯,就开始老了。这个山村已经成为他的心灵归宿地。<br><br>今天再看灶户,比之前几年更加妩媚,田园风光,水上曲廊,比起江南的村子,灶户一点不差,风景不差,人文不差。我以前喜欢过灶户,以后也会。<br><br>以耕先生和文苑把《那时正青春》征文颁奖活动,放在了灶户这个村子。我觉得这个活动地址的选择还是有点意味深长的。启文老师是灶户人,带我们走了一段他的回家之路。有人说喜欢文学就是在心灵这条路上的回家,是不是有点契合呢?我顿时有一个闪念,多年前流行欧美的一首歌,约翰.丹佛唱的《乡村的路带我回家》,仿佛此刻在耳旁响起。<br><br>特等奖获得者无山先生也有一段灶户缘。当年毅行路上,就是在灶户开了个小差,弄了个小灶,吃了一顿让他魂牵梦绕的香喷喷的泾河狗肉。无山时常对灶户恋恋不忘,今天又在灶户获此文学大奖,这算不算也是回家了?<br><br>德平先生旅居扬州,作品颇丰。在灶户,先生论文学,谈心得,挥洒自如。他用企业管理层面的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拨开了我等迷茫多年的心雾,让我们有了一次难得的人间清醒。曾经一位澳籍日裔的外国朋友中文说得贼好,他说,你们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万贯是什么,就是有钱,鹤是什么?是长寿,下扬州干嘛去,扬州不是出美女嘛。那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追求。有德平先生在扬州,我们现在可以每天去扬州,天天当成烟花三月。<br><br>以耕先生是我的大哥,经常在一起掼蛋。大哥的特点是工作严谨,写作执着,掼蛋认真。如果缺少了严谨,执着,认真这三样东西,耕将不耕。新的一年,我倒是希望以耕先生从今天的灶户出发,用读耕的视角,淡看已耕的过往,陪朋友们一起走未耕的岁月。我觉得,拿起和放下都是一种人生。<br><br>看来,灶户确实很美,虽在苏中宝应,却很江南。有风景,有人物,更有故事。<br><br>(文中图片由婧遥老师提供,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