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有惊有险的毕业论文研究

韩松平

<p class="ql-block">在论文答辩会上。</p> <p class="ql-block">作为国内顶级药理和新药研发机构,我们经常收到各种民间药方,要求给予推广应用。提供者常常信誓旦旦地保证可以包治百病,甚至起死回生。有些药方的确有神奇疗效,比如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这个发现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有些药方没有经过严谨的疗效验证或者作用机制研究,更缺乏严格的毒副作用研究。有些不仅无效,还对身体有害。据统计,40%的药物性肝炎是由有毒的中药引起。如何发现、鉴定、评估这些民间药方,不轻信任何说辞,同时不错过任何有效的药物,是一个非常困难又必须面对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偶然遇到的信息,去伪存真,提取出有科学价值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北京医学院(现在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上学期间,听说民间有一个治疗羊角风(癫痫)的药方:在白萝卜上扎49个洞,每个洞里放一粒黑胡椒,挂在屋檐下自然风干,从某村一口古井里面取水煮萝卜胡椒汤喝,就可以治疗羊角风。北京医学院药理学系裴印泉团队引入了一个听源性癫痫的大鼠模型,强烈的铃声会诱发大鼠癫痫发作,与患者一样,出现角弓反张等典型症状。这个动物模型刚好可以用来验证萝卜胡椒汤是否有抗癫痫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给大鼠喝了萝卜胡椒汤以后的确可以减少癫痫发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药方里面有三个重要成份:萝卜、胡椒和水,究竟是哪个成份有治疗作用呢?实验证明,换了别处的水煮汤仍然有效,把萝卜去掉,用黑胡椒煮水还有效,但是去掉黑胡椒就失去了疗效,说明有效成分在黑胡椒里面。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提纯了黑胡椒中有抗癫痫作用的生物碱,确定了其结构,并且通过对分子结构的修饰,产生了一系列生物碱衍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癫痫作用,我们称其为胡椒碱衍生物。课题组的老师都很兴奋,希望能够研发出一个抗癫痫新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候课题组遇到了难题,虽然证明了胡椒碱有抗癫痫疗效,但对其作用机制一无所知,不知道体内药物作用的靶点,就不能定向设计和优化先导化合物,以便合成出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同时也不能建立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高通量检测方法,不能对大量结构优化后的候选药物进行筛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胡椒碱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是中药和植物药新药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现象。大约二十多年前,世界各大药厂都建立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植物药样品库,收集了已知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希望从中发现对新药研发有价值的线索。但有时虽然在疾病动物模型上证明了先导化合物的疗效,往往因为找不到作用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不能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而以失败告终。后来各大药厂纷纷放弃了这个先找到有疗效的药物,再探索其作用机制的新药研发思路,而采取先根据疾病病理机制确定体内药物作用靶点,再寻找药物分子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面临为期六个月的毕业论文研究,正在选课题,了解这个项目以后,立刻决定来药理学系做毕业论文设计,把阐明胡椒碱抗癫痫作用分子机制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现在回想起来,真为当时的决定捏了一把汗,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这个课题的难度和风险。虽然上学期间为培养科研能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课余时间读了很多研究论文,几乎所有的寒暑假都在实验室中度过,自以为对生物医学研究有一些了解,但是我面临和要攻克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科学研究不仅要拼决心,拼能力,拼思路,拼方法,还要拼设备,拼经费,特别是拼运气,缺一样都不能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指导老师裴印泉和其他老师讨论以后,我们认为,癫痫发作是一种大脑极度兴奋的病理状态,如果胡椒碱可以加强脑内原本存在的抑制性系统作用,则可能减少癫痫发作。脑内最直接和有效的抑制系统是γ-氨基丁酸(GABA)系统:GABA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GABA受体,引起神经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造成神经细胞超极化,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下降。如果胡椒碱也能与GABA受体结合,就可能通过激活GABA受体发挥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产生抗癫痫疗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胡椒碱抗癫痫作用机制的科学假设,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用实验结果来证明或者否定这个科学假设了。为了验证胡椒碱是否能与GABA受体结合,我把实验大鼠的大脑研磨成浆,用每分钟两万转的超速离心机分离提取GABA受体蛋白,用同位素标记的GABA和胡椒碱衍生物做受体竞争结合实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目标明确,经费充足,设备有保证的情况下,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严格按照实验设计和程序操作,一点都不敢马虎。努力奋斗了四个月后,终于拿到了一套完整的实验数据。因为是生物化学实验,只有在完成所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计算、分析、统计以后才知道最终结果。没有想到的是,统计结果揭晓以后,令我大失所望!实验操作完全符合要求,但是胡椒碱不能与GABA受体结合,说明胡椒碱抗癫痫作用机制假设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得知这个结果以后,我的心理压力巨大,心情也沮丧到了极点,离毕业不到两个月了,我正在经历科学生涯中的重大挫折,面临不能毕业的危险,一切理想和人生规划都可能化为泡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近乎绝望的时候,北医的老师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指导:既然胡椒碱有抗癫痫作用,就一定会有机制,发现这个机制只是时间问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即使没有找到真正抗癫痫作用机制,</span>你证明胡椒碱不是通过结合GABA受体产生疗效,这个阴性结果也是对科学的贡献,因此不会影响你毕业。这些话让我鼓起勇气,重新开始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我发现,GABA对大脑兴奋性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而GABA系统本身功能也能够被其他递质和受体调节:在同一个神经细胞上不仅有GABA受体,还存在苯二氮卓受体,后者被激活以后可以加强GABA受体的抑制性作用。根据这些信息,我马上修正科学假设,重新设计实验,验证胡椒碱是否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通过加强GABA系统的抑制作用,发挥出抗癫痫作用。因为二期实验和一期实验过程大同小异,通过前一个时期的操作,我对实验方法已经驾轻就熟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次我的科学假设是正确的,胡椒碱是通过结合苯二氮卓受体加强了GABA系统的抑制性作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黑胡椒抗癫痫的作用机制终于被我找到了!</span>我的研究结果为抗癫痫药物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也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见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名牌大学受教育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受到顶级科学家的熏陶,参与严谨的科研项目,在科学实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段经历对我一生影响巨大。不仅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包括阅读文献,寻找科研课题,建立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掌握实验常用方法和仪器设备,收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论文写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实验结果本身对科学的贡献可能微不足道,在此后的工作中我设计和完成的实验多得数不清,</span>但是这个毕业论文研究却让我终身难忘,对我职业生涯却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申请博士研究生和之后申请工作的每一次面试中,我都会用这个故事来证明我接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故事每一次都会打动对方,给我发放录取通知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