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浙江地名“金华”并非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金晓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浙江兰溪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浙江地方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提要</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浙江金华的得名,并非源于《玉台新咏·序》中的“金星与婺女争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最早将二者相联系,是出于此书备载诗文以供览胜的需要。因《方舆胜览》的广泛影响,以及这一解释的美好寓意,遂广为后人接受。金华地名,实得名于当地的金华山。而金华山之得名,则与道教有着密切渊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关键词</b><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华;金华山;“金星与婺女争华”;道教 </span></p><p class="ql-block"><b>全文刊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4辑,第155-159页,注释从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史书记载来看,浙江“金华”作为行政机构的名称,始于南朝梁。《隋书·地理志》:“金华,旧曰长山,置金华郡。”唐代杜佑《通典》进一步指出:“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说明金华作为州郡之名始于梁,但未解释得名的缘由。关于金华的得名,历来盛行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城北的金华山;二是出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中的“金星与婺女争华”。按照后一种解释,“金华”一词的含义源于“金星”与“婺女”两大星体在此争辉,而此说实值得商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 “金星与婺女争华”的本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目前文献而言,最早将“金华”的得名与徐陵《玉台新咏·序》相联系,赋予金星、婺女星争华的说法,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其解释“金华”郡名的由来,下注曰:“《玉台新咏·序》云:‘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所阙字为“金华”无疑。此后,这一说法逐渐为世人接受,并载入《大明一统志》、万历《金华府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官私地理志书,以及《群书通要》《翰墨全书》等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在《玉台新咏·序》之前,文献中已出现关于“金华山”的记载。如葛洪《神仙传》载皇初平在“金华山”牧羊成仙。南朝齐时,东阳郡太守沈约撰有《游金华山》等诗。稍后的梁朝,名士刘峻隐居东阳郡紫岩山,撰有《东阳金华山栖志》(后世多简称《山栖志》)一书。在序中,刘峻称自己“所居东阳郡金华山······金华之首,有紫岩山”。《南齐书·高逸传》载东阳郡“楼惠明,有道术。居金华山,禽兽毒螫者皆避之”。说明在金华郡之前,就有“金华”之名。换言之,“金华”得名并非源于《玉台新咏·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玉台新咏》是梁末徐陵受皇太子萧纲之命选编的关于女子闺情的诗歌总集。在《序》中,徐陵以大段的骈偶、事典,极力描写后宫佳丽的美貌与才情。根据文本语境,“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一句中的“金星”与“麝月”,均非指天体的金星和月亮,而是当时流行的化妆款式。其中,“金星”即妇女在两颊上涂一种金黄色的星状装饰。这在时人诗文中也多有出现,如萧纲的“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美女篇》),萧纪的“敛色金星聚,萦悲玉箸流”(《闺妾寄征人》),顾野王的“窗开翠幔卷,妆罢金星出”(《艳歌行》),张正见的“裁金作小靥,散麝起微黄”(《艳歌行》)等。而“婺女”确实是指天上的婺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张守节《正义》曰:“须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主布帛裁制嫁娶。”由于婺女主裁制嫁娶,故常被后世用作美女的代称。《玉台新咏·序》中的“婺女”,与下文的“嫦娥”相对应,均用来比喻后宫佳丽如婺女、嫦娥般美丽多姿。因此“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一句的真正解释是:美女们脸上的金星妆如同天上的婺女星一样有光华,而其麝月妆的艳丽使得她们看上去像月中的嫦娥。将“金星与婺女争华”理解为金星和婺女星在此地照耀,属于后人脱离文本语境的美好想象和善意附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道光《金华县志》对“金华”得名于《玉台新咏·序》的说法,已有所质疑:“考陵身为梁臣,武帝岂肯俯袭其语?《玉台新咏》系陵奉简文命所辑,武帝未必见其成书,何缘取其序语以名其郡?盖附会不足信焉。”纂修者是从徐陵的政治地位无法影响金华郡取名,以及二者时间先后不符等角度作出的批驳,虽无确凿证据,却质之有理,也为否定《玉台新咏·序》说增添了说服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 金华被解释为“金星与婺女争华”的缘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隋开皇十三年(593)置婺州,其得名“盖取其地于天文为婺女之分野”。或许是婺州得名于婺女星的缘故,后人很自然就将“金星与婺女争华”的“金星”理解为星体,进而认为金华得名于金星、婺女星在此争辉,形成婺州→婺女星→金星与婺女争华→金华这一错误的逻辑。如嘉庆《义乌县志》就认为金华郡“分野,金星与婺女争华,故名”,即是这一思维模式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祝穆《方舆胜览》最早将金华的得名与《玉台新咏·序》相联系,这与《方舆胜览》这部地理总志的性质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北宋以前,中国的地理总志代表作属于以政治经济地理为主要内容、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的地记型,南宋时的代表作转变为以文化名胜地理为主要内容、以趋时应景为主要目的的胜览型。《方舆胜览》就属于胜览型的代表。其内容虽也涉及建置沿革、山川形势,但多简略带过,重点在于介绍风土名胜、名人事迹,并附录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诗文记序及四六俪语。如卷10“福州路·郡名”类,原本属于政治地理的范畴,但述及“合沙”这一地名时,却征引了郭璞《迁城记》中的谶语:“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山川”属自然地理类,其述及“乌石山”时,在简略记载地理位置、形状、别名之后,仍征引欧阳光祖《皇华馆记》这类文学作品,以说明山中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对“九仙山”,则只载明其别名“于山”和山上有“四彻亭”两项极简略的内容,但对汉代何氏九兄弟成仙的传说以及吟咏其风光的诗句却泼洒了大量的笔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祝穆在《方舆胜览》“自序”中也交代,此书编竣后,友人讥笑其文献搜集尚欠丰富。他遂听其建议,“益蒐猎古今记序诗文,与夫稗官小说之类,摘其要语以附入之”。挚友吕午也撰序云:“学士大夫端坐窗几而欲周知天下,操弄翰墨而欲得助江山,当览此书,毋庸他及。······不劳余力,尽在目中,信乎其为胜览矣!”可见,此书编纂是为文人雅士了解天下、游赏吟咏提供相关的风土名胜知识,而非纯粹记载自然地理风物。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虽无裨于掌故,而有益于文章”。徐陵是南朝四六文的重要作家,祝穆引用其《玉台新咏·序》注解“金华”亦属正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方舆胜览》自南宋刊刻后,不唯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其内容普遍为史地总志、各地所修方志及其他史地著作所引用;二是书中收录的大量诗文记叙及四六用语,对文人诗词及表启文章的撰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谓“摛藻掞华,恒所引用。故自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南宋以来包括地理志书、类书、诗文集在内的大量典籍,均沿袭《方舆胜览》关于金华得名于“金星与婺女争华”的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普通大众心中,金星常被称作“明星”“启明”“长庚”“太白”,象征明耀和永恒。而婺女由于“主布帛裁制嫁娶”,常让人联想起织女的美好形象。而且,在星象解释中,婺女星的“华”预示着物阜民丰。《隋书·天文志》称须女(婺女)“星明,天下丰,女功昌,国充富。小暗则国藏虚”。这些美好的文化意象,也进一步推动世人对金华得名于“金星与婺女争华”说的相信。即使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纰漏,人们也大多不愿去纠正、破坏这一美好意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 “金华山”得名与道教密切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历史还原的角度来说,金华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的解释脱离了文本语境,与历史事实相龃龉。相对而言,“因金华山而得名”的说法更符合历史原貌。而金华山的得名,又与道教有密切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华山的道教活动起源甚早。除《神仙传》记载皇初平在金华山得道外,葛洪《抱朴子·内篇》亦提到东阳郡的长山“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且名列“江东名山之可得住者”。长山,即金华山,在晋代时已被视为道教名山。《宋书·武帝本纪》记载永嘉太守骆球“本东阳郡史,孙恩之乱,起义于长山,故见擢用”。孙恩是东晋天师道领袖,骆球起兵平叛,说明长山县(金华)一带道教徒众多。沈约在东阳郡太守任内多次登览金华山,其留下的《游金华山》《赤松涧》等诗均是对金华山浓郁道教氛围的描写。刘峻《山栖志》记载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左慈称此山“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并以大量笔墨描绘金华山道士炼丹“渀涌泱咽,电击雷吼,骇目惊魂”的场景。这些均反映出东汉至南朝时金华山道教活动的活跃。这一状况在隋唐五代时得到延续,在司马承祯、杜光庭的著作中,金华山名列道教第三十六洞天。直到今日,金华山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视为黄大仙祖宫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金华”一词,一直是道教中的常用词汇和重要概念。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篇》载:“又《肘后丹法》,以金华和丹,干瓦封之,蒸八十日。”卷17云:“五石者,雄黄、丹砂、雌黄、礬石、曾青也。皆粉之,以金华池浴之。”这里的“金华”通常指溶解金丹的醋液,是道士炼丹的重要材料。而在内丹派中,“金华”主要指来自先天的元气。《太乙金华宗旨》云:“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也,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炁。······金华即金丹。”故“金华”又有“天光”“元神”“真性”等名目。可知,无论外丹所指的药物,还是内丹所谓的元气,“金华”均是道士修炼以追求长生的重要媒介,并逐渐成为道教广泛运用的重要名词。另外,以“金华”命名的道观(历史上,河北肃宁、四川射洪、湖南醴陵、福建长汀等地均有金华观)、道经(如《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太乙金华宗旨》等)甚为普遍。结合金华山之名在东晋时就出现,可断定金华山的得名与道士炼丹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成化《处州府志》还记载了金华山得名的另一种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金莲花,缙云县仙都山,孤石撑云,高六百丈,世传轩辕黄帝尝由此登天,辙迹尚存。石顶有湖,生莲花,故老皆云尝有金莲花一瓣,飘落至东阳境,于是山名金华山,置金华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成化《处州府志》未言所据,万历年间的《栝苍汇纪》却补上了“出《东阳记》”的出处。《东阳记》是南朝宋郑缉之编纂的关于晋宋时期东阳郡的地理志书。但是,金华县的名称,直到隋开皇十八年才出现。因此,《栝苍汇纪》的缀补显然有误。不过,“轩辕黄帝由此登天”与“金花飘落,置金华县”的传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华山的得名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又据现有文献,在葛洪《神仙传》以前,几乎未见金华山之名的记载,而是一直称“长山”“常山”(如《越绝书》:“乌伤县常山,古人所采药也,高且神。”葛洪《抱朴子》仍称金华山为“长山”),或刘峻所云的“金华山,古马鞍山也”。而东晋以降,金华山之名在文献中日益增多,说明长山改名金华山,大体在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这与道教在当地兴起、繁盛的历史也是同轨合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 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通过对金华与“金星与婺女争华”的渊源梳理,可以发现,金华的得名实与《玉台新咏·序》无关,而与当地道教有着密切关系。这也符合早期地名大多来源于天地、山川、宗教、方言等朴素元素的演变历史。而从原文中抽离出“金星与婺女争华”作为金华的解释,则出于诗文附录的需要。因脱离了文本语境,以及这一解释自身蕴含的美好意象,很容易为后人接受,甚至被主动、自觉地运用于地方文化的建构,随着流传益广,渐成定说。这也折射出,地名原本就是自然和人文的长久积淀,其内涵是多元而变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历史还原的角度来说,金华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的解释无疑是充满纰漏的。相对而言,“因金华山而得名”的说法更符合历史原貌。但如果从历史诠释和运用的角度而言,金华源于“金星与婺女争华”之说早已融入金华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构成了新的历史传统,似乎不必以一种说法去否定另一种说法。而且,前文已述,在星象解释中,婺女星之“华”预示着国盛民康。从隋唐开始,婺女星信仰在婺州地区就非常盛行,所谓“禬禳每效,福嘏频集,邦人奉承,无敢不肃”。唐武德初年,在郡城西北建有婺女星君祠,五代时移到子城西南隅(今八咏楼),南宋时改名宝婺观,此后历代多有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言以蔽之,“金星与婺女争华”解释的流行,正是符合了金华历史文化建构的需求,是金华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久而久之成为当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和符号象征。而如何处理地名的真正来源与名称运用之间的张力,也一直是地名文化研究中复杂而又丰富的议题。</span></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FER2eK5zQjHiywgw6l8v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