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苏联这样,将列宁的形象,作为国家形象来塑造的。一如马雅可夫斯基在他的长诗《列宁》扉页上写的“党和列宁是一对双生弟兄……我们说‘列宁’,指的就是党;我们说‘党’,指的就是列宁”,表达了人民对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爱戴。此中除了苏联作为全世界第一个人民利益至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拥戴之外,苏联时期对领袖形象的塑造,也表达了“新群众的新式领袖”——既伟大又平凡,是“时代伟人”,但他与劳动人民“完全没有区别”,“他不论大事小节,都和人民一致,他比面包还要朴实,他比钢轨还要正直”;他胸怀宽阔、高瞻远瞩,却又是人世上生活过的一切人们中最现实的人的百姓期望与理想,给予一身。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全新的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国家形象。因此列宁的形象,才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这是文学赋予列宁形象的描述。艺术也然。</p> <p class="ql-block">1920—1921年间,根据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以及国际代表大会决定,组织全俄著名艺术家在克里姆林宫列宁办公室,对现实中的列宁,进行领袖肖像画写生与创作。</p> <p class="ql-block">有文字如是记载:从1920年开始,艺术家布罗茨基、安德烈耶夫、帕斯捷尔纳克、奥特曼等艺术家们,被特地邀请到伊里奇在克里姆林宫的书房进行列宁形象的直面写生。成为他们一生中第一次根据列宁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进行版画和雕塑作品创作。这些作品,保留了活着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外观的个人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种以中央执行委员决定的方式,组织艺术家对领袖形象进行写生创作的活动,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列宁的形象,作为国家概念的标识性形象,其表现形式之多,存世数量之大,也堪为全球文化艺术领域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是列宁逝世100周年,作为影响了20世纪整个俄罗斯,甚或整个世界的领袖人物,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文化和艺术的层面,重新审视列宁的形象,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说,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纵观围绕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文本现象,苏联红色经典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伊里奇·列宁》与《好》,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p><p class="ql-block">这两首长诗,对列宁的革命形象以及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做了形象的盛赞与描述。</p><p class="ql-block"> 笔者所藏苏联美术文献中,恰好有两部俄文原版《伊里奇·列宁》《好》。</p> <p class="ql-block">《伊里奇·列宁》是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代表作。长诗由序诗和3章正诗组成。</p><p class="ql-block">序诗说明:创作的主旨:列宁虽与世长辞,但他是我们的知识、力量和武器,他就是现在也比活着的人更富于生命;因此,必须宣传列宁光辉的一生和列宁光辉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勾勒出列宁诞生的深远时代背景,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概括了列宁的一生,显示他的事业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第二章通过描写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赞扬列宁的事业及其活动,表明列宁的成长是与俄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成长紧相关联的。</p><p class="ql-block">第三章通过描写列宁逝世后举国悲痛的情景和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列宁遗志的决心,说明列宁的事业仍然活着,从红旗上的每一个褶纹里,活着的列宁又发出召唤:“无产者,参加最后的斗争!奴隶们,挺直腰杆,不要下跪!无产者的大军,快整好队!即将到来的欢乐的革命万岁!历史上一切战争中唯一的伟大的战争万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22日-世界上第一座列宁纪念碑在莫斯科落成(木刻60X85cm)纪念碑作者费 拜 库兹涅佐夫版画作者 啊里索夫1938年</p> <p class="ql-block">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异常强烈的感情和清新、高昂的格调展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为背景,正确地描写列宁与时代、列宁与革命、列宁与人民的关系,艺术地概括了列宁异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赞扬了列宁和列宁主义,歌颂人民革命运动,歌颂领袖与广大人民的血肉关系,歌颂伟大的党。长诗扉页上写着“献给俄罗斯共产党”的题词,还以“党和列宁是一对双生弟兄……我们说‘列宁’,指的就是党;我们说‘党’,指的就是列宁”等的诗句,表达人民对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马雅可夫斯基肖像》(铜版画13x16cm)卡里多夫1957</p> <p class="ql-block">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好》俄文原版书影</p> <p class="ql-block">长诗《好!》(1927)最初叫《十月》,后改为《1917年10月25日》,最后将要出版时才定名为《好!》,并附有一个副标题:《十月的诗》。是马雅可夫斯基写于192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周年纪念之际,诗人满怀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祖国的一片深情,创作了这部长诗。全诗19章,概括了十月工人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击败白卫军反抗及14国帝国主义干涉军的进攻,实施新经济政策,革命初期的困难、饥饿,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初步的繁荣昌盛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赞颂了广大工农兵的觉醒和团结一致的力量,特别是共产党人为赢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而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诗人怀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激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欣欣向荣,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赞美祖国的现在,更三倍地赞美祖国的将来”。</p> <p class="ql-block">《好!》是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赞歌。它以艺术的形象再现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国内战争以及当时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长诗共19章,可以分为4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所有权力归苏维埃》(麻胶版)画家: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德米特里耶夫</p> <p class="ql-block">第1部分(1~6章),叙述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革命前夕的国内形势,十月武装起义的准备和实行,党和列宁组织人民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冲击。最后一章是十月革命的伟大场面:工人赤卫队和水兵们袭击冬宫,临时政府的30几位部长被革命工人和士兵逮捕了。</p><p class="ql-block">长诗第2部分(7~9章):关于党、人民和国家。诗人反映了“共产主义义务劳动星期六”,强调党的组织和领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雅可夫斯基长诗《列宁》(石版画)沙兰科维奇197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诗第3部分(10~16章):描写国内战争时期的艰难和人民的奋斗。诗人叙述千百万人民同党和政府分担艰苦,经受着严重的考验。冬天,“牙齿冻得格格地响”,“肚子想要吃东西,把腰带——勒得更紧,拿起了枪——走上前线”,诗人忆起自己在那些艰苦岁月,曾因御寒取暖被木柴的煤气熏昏,他曾吃过马肉充饥,和自己家里的人共食比指头多一点点的一撮盐。诗人写道:在这艰苦的年代,社会主义的祖国比任何时候更为可爱。“我选过许多温暖的国家,但是只有这个冬天才使我真正体会到爱情、友谊和家庭的温暖。只有睡在这样的大冷天,大伙儿紧紧抱着,牙齿格格发颤,才能够真正明白对人们不能吝惜棉被和关怀。”</p> <p class="ql-block">长诗第4部分(17~19章):讲到建设和在红场上对烈士的怀念。最后一章诗人用最高亢的音调歌唱祖国的未来:“我赞美祖国的今天,但我要三倍地赞美祖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诗《好!》语言丰富生动,诗人把宣传鼓动语言与抒情语言结合起来,往往一章中语言的多样形式相交织。长诗是诗人作品中韵律最丰富之作。长诗每一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p><p class="ql-block">诗人曾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朗诵过30多次《好!》,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在一次朗诵《好!》的晚会上,当诗人朗诵到第19章中的诗句“列宁在我们的脑中,枪在我们手中”时,一位青年红军战士站起来说:“还有你的诗在我们心中,马雅可夫斯基同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