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国宝”系列⑦,唱经楼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在太原鼓楼街中段有一座独特而知名的建筑,美其名曰:唱经楼。这是封建社会乡试后正式放榜前宣唱“五金魁首”之地,也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礼制性建筑,为全国现存不多、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实物载体。2013年3月5日,唱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丁酉之年,仲秋时节。走进鼓楼街,邂逅唱经楼。游杏花岭,看府城史,要说太原最具特色、最能体现儒家科举制度荣耀的一项,当推唱经楼莫属。</p><p class="ql-block"> 漫步唱经楼,穿越时空,回望科举。脑海里首先萦绕的是何谓“科举?”一言以蔽之,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之法,故名科举。</p> <p class="ql-block"> 追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史。科举始于隋,立于唐,备于宋,盛于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科举倡导公平竞争、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赢得了“至公之制"的美誉。这种制度为民众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均等机会,可谓中国传统政治之大创造,对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了巨大作用。因为科举塑造了古代读书人的面貌、精神、修养、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同时,它对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中国科举作为先进文化,被世界不少国家学习引进。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可以与“四大发明”相媲美,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 科举见证地唱经楼,坐落于太原市鼓楼街中段北侧,布政使司衙门正南。始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唱经楼坐北朝南,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主楼与正殿、春秋楼,清代重建,主建保留了明建风格。据《阳曲县志》记载:布政司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相传前明秋榜揭晓,唱五经魁首于此,故名唱经楼。</p> <p class="ql-block"> 古时,山西乡试在太原文瀛湖旁的山西贡院举行,乡试发榜的前一天,在唱经楼上由书吏宣唱考生名次及籍贯住址,宣唱完毕后第二天发正榜。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唱经楼登科“副榜贡生”</p><p class="ql-block"> 科举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唐时,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清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古代科举与高考同为大规模的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但二者却同构异质:科举虽具教育考试性质,但它是以人事为特征,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以选拔从政人才而设置的考试。高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是教育系统的升学考试,是为高校招生而设置的考试,也是一场由高中过渡到大学教育的衔接性考试,是继续深造的主途径。清代科举制度消亡后,在民国时期,开始大学自主招生;1949年,高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1952年6月12日,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结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10月12日,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至今。</p><p class="ql-block"> 关于“五经魁首”的由来。据《明史》记载,到洪熙元年(1425年),官员明显饱和,于是就规定了录取名额,按考区大小,录取人数。按规定的名额录取,称为正榜,中正榜者称为举人。正榜之外,还有副榜,中副榜者,称为副贡。考试后第十天,就迎来了发榜的时刻。发榜前一天,在唱经楼的楼上由书吏唱第几名某某、某府、某县、某生等。唱毕开始题写正榜。通常由第六名写起,从后往前,再写前五名,由第五倒写至第一,这叫做“五经魁首”。唱经楼所唱的并非世人俗称之佛经,而是众所周知的《四书》《五经》之经。五经内,每经取第一名为经首,这就是“全榜写毕,书吏高唱前五名“五经魁首”的姓名,所以这里才称之为“唱经楼”。到了清朝,乡试为九月放榜,所有的考务人员,包括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等都需要集结在公堂之上,当众拆开密封的试卷,揭晓中举者名单,然后规规矩矩的填写正榜,交由书吏“唱名”。在古时候因没有网路,如果哪位学子得了第一名,都要到唱经楼底下去竖起耳朵听的。如今,青年学子要知道高考是否被录取,只需电话一查亦或鼠标点击就知晓了。太原唱经楼已成为一个标本,也是一座与古代科举制度息息相关的遗存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唱经楼建于明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明代科举分为五经试士制,名列榜首相称为五经魁,简称”五魁”。唱经楼临街而建,原为“五经魁首”唱名之楼,故称“唱经楼”。</p><p class="ql-block"> 顾名思义,唱经楼就是唱经的楼。然而,这座楼唱的经,却不是我们俗称的佛经,而是《四书》《五经》的经,这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五经》五门单科第一名,叫五经魁首。古时候,哪位学子考取了第一名,都要到唱经楼底下听。今唱经楼已成为一个标本。如今现要知道考取结果,只需打个电话或点击鼠标即可。</p><p class="ql-block"> 唱经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一组礼仪式建筑群,体量虽说不大,但结构造型独特。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楼与正殿、春秋阁、通廊相组合,构成“工”字形院落。所谓“工”字型结构,就是路边主体建筑两层的唱经楼,和唱经楼后面的正殿,这两座建筑之间有南北向通廊相连,像个工字,故名工字型。唱经楼是明代所建,为一座两层的木结构建筑。正殿为关圣帝君祠,位于院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着忠义关公、文昌帝君、先师孔子;二层为唱经阁,顶部为十字歇山顶,殿顶覆盖有孔雀蓝琉璃剪边;一层建筑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向南的明间设计了卷棚抱厦顶;二层面阔三间,进深只有一间,重檐设平座,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拱。正殿是府县官员在唱榜前后进行祭祀的处所,明清两代乡试揭晓时,太原府官员就在此高声宣唱“五经魁首”之名。</p><p class="ql-block"> “五魁首”即五经之魁首。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 故称“五经魁”,简称“五魁”。关于“五魁首”,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有关。相传,明成祖朱棣自以为才华横溢,便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扮成举子的模样混人考场。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夺得五经之魁,没想到发榜时才得了第五名,故十分气恼。朱棣一怒之下,便去质问主考官。主考官头也没抬地说:“这个第五名还是勉强给你的呢!” 等他抬头一看问话之人是当今皇上,便吓得浑身打颤。朱棣也怕传出去丢面子,便一句话没说扭头走了。主考官既怕得罪皇上,又不能更 改金榜,便想出了一个妙计,在榜文上加了“第五名为前四名之魁首”的注解,意思是第五名才是第一名。这就是“五魁首”典故之由来。后来,这一词还成了喝酒划拳时的 酒令。</p> <p class="ql-block"> 春秋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建,是另一座二层建筑,一层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为窑洞式建筑的三清观,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三清观与正殿内均有当代壁画名家描绘的关公、孔子以及道教人物的精美壁画;二层为木结构前插廊悬山顶,虽然已经是清代重建多的建筑,但是主要风格还保留有明代的诸多特色。</p><p class="ql-block">作为颇具特色的儒学建筑,唱经楼在全国寥寥无几,其功能为乡试后正式放榜前宣唱“经魁”“亚魁”“文魁”之所。乡试正式放榜前先在唱经楼宣唱并题写“经魁”“亚魁”“文魁”名字、籍贯,佩戴红花,继而在唱经楼门前众人簇拥下,最终到达贡院(今文瀛湖南),将金榜张贴于贡院门前,宣唱金榜活动结束。</p> <p class="ql-block"> 太原自战国建城始,历经了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明清时期,这里府县合一,儒学的兴盛占有一席之地,儒学建筑可以说是府县皆备。保留下来的,目前有学宫、文庙、贡院、书院等,要说最具特色、最能体现儒家科举制度荣耀者,当推太原唱经楼莫属。也正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山西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独占181项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文物大省,而唱经楼正是位列在太原市的20处国宝之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而顺利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当年还实现了杏花岭区全国文保“零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唱经楼是中国珍稀的历史建筑,又是科举文化遗存中为数不多的宣唱金榜之所。作为颇具特色的儒学建筑,唱经楼在全国寥寥无几,历史信息极为丰富。它的保留对了解古代科考制度和宣扬中华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古代流行语:此楼唱经日,金榜题名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