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农场神奇的土地上--珠江水暖故乡情浓 罗锦

万顷沙子

万顷沙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珠 江 潮 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情系珠江场文集-第27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珠江农场成为全国农垦的一面红旗;抚今追昔,口讲笔述,一个个生动故事唤起人们对光荣历史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春庆 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榕树-陈春庆摄于广东迎宾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在珠江农场神奇的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珠江水暖故乡情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罗 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珠江农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珠江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报效祖国、同心同德、创一流业绩”的珠江精神,见证了珠江农场“夯实基础,问鼎红旗场;主动作为,建珠江糖厂;谋划新篇,奋斗大湾区”的战斗历程。为珠江农场的发展、繁荣,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成就了非常经典的珠江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浓浓乡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是鱼米之乡。相信不少人的孩童时代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一班小伙伴在田里捕鱼捉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万顷沙珠江农场位于珠江口,土地肥沃,盛产稻谷、香蕉、甘蔗、莲藕。万顷沙出产的稻谷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运到顺德县陈村镇仓储的。由于质量好,信誉佳,向来都是享受免检待遇的。万顷沙的香蕉是施用花生麸作基肥的,成熟的香蕉食后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万顷沙的莲藕更是香、松、软、糯,和五花肉一煮,堪称人间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零距离走进珠江农场的田园基围,你就会发现,万顷沙珠江农场不简单。这里不仅是鱼米之乡,有传奇故事,还彰显着不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看万顷沙珠江农场基围的名字:仁隆、义隆、礼隆、智隆、信隆。这些围口名的第一个字组合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指的“五常”。这是老祖宗定下的必须身体力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和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操守是一脉相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仁义礼智信的高地,二千多年前,孔夫子用一句话概括了: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世人公认的道德黄金定律。这句话在2016年8月3日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中。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都要搞“两弹一星”,中国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要写入联合国人权宣言中也是不可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今世界,一切都要靠实力来说话,靠军事实力来说话,落后就要挨打。严酷的事实警醒了国人,教育了珠江人民。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养成刻苦耐劳、品格纯朴的珠江人民,经历了新旧社会生死两重天磨难的珠江人民,更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从而迸发出建设家乡,建设珠江农场的浓浓乡情。尤其是老干部、知识分子、华侨、本地职工、知识青年五大优势群体汇聚珠江,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碰撞,为珠江农场建设凝心聚力,迎来万千气象,硬是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群英荟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的前身是在1951年为接待被英国殖民者从马来亚驱逐回国的华侨同胞而在万顷沙永安围一带建立的万顷沙华侨集体农场。这是我国首批华侨农场。1954年万顷沙华侨集体农场与相邻的东莞县万顷沙国营农场合并、扩场,成立了万顷沙国营珠江机械农场。1959年改称国营珠江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在1954年扩场后,为了探索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的建制、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的最佳组合形式及其管理经验并予以复制及推广,华南垦殖局在1954年至1956年期间派出精兵强将来管理珠江农场。他们分别是老红军杨开举、老八路陈醒吾、何绍宽、罗培畴。陈醒吾同志在1947年4月任中共遂溪县委书记。罗培畴同志在1947年2月份任中共廉江县人民政府县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场党委书记、场长陈醒吾同志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上述建制、体制、产业模式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场、海南农垦都是部队建制,占据了全国农垦的半壁江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的职工大部份是当地辛勤劳作的农民,在基堤两岸伴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部队建制并不适宜用在珠江农场身上,而应该以一个围口作为基本生产单元,因此,生产队设置的构想便尘埃落定。而农场与生产队中间环节的管理机构的称谓则沿用地理区域的“区”字来命名,这样就形成了场—区—生产队三级管理的建制,体制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得益于万顷沙珠江农场盛产稻谷、甘蔗、香蕉、莲藕的资源优势,争取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制糖原材料基地。上述这些创造性工作的开展,正是如何当好场长,如何管理好农场的成功实践。陈醒吾同志不愧是珠江农场建制、管理体制、产业模式的主要奠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搞好生产的同时,为了让珠江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以陈醒吾同志为首的场党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强珠江农场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架桥、建职工宿舍、学校、医院、供销社、办自来水厂、粮油加工厂、机械厂。这样一来,珠江农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日趋完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解决农场职工吃肉难问题,珠江农场办起了西新队与正安队两大猪场。饲养的肉猪除满足全场干部、职工生活所需外,还销往香港、澳门等地。如此种种,使珠江农场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宜业宜居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在农业机械化工作中也颇有建树。1956年中央农垦部派来工程技术人员精心指导珠江农场机耕队拖拉机手实施拖拉机在南方下水田作业的试验项目。机耕队队长田作、拖拉机手杨守明、华侨技师周耀胜同志合力攻关,在拖拉机行走部份的支重轮的摩擦片上加装了水封件和油封件,破解了难题,开创了拖拉机在南方下水田作业的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紧接着机耕队拖拉机手又发明了螺旋滚耙,平土器等农机具。至此,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珠江农场在犁田、耙田、平田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上述这些,都为珠江农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珠江农场领导层、决策层的接力棒交到何绍宽、赵明胜、罗培畴同志的手上。随着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贯彻落实,珠江农场经济工作产生了新的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场党委、场领导同志作出了实现水稻全年亩产1300斤,甘蔗亩产14000斤的重大决策。农技部门及时跟进,推广水稻、甘蔗良种及先进种植技术,并配套制定确保水稻、甘蔗高产,稳产的措施和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场党委、场领导同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群众生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同心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是决策层决策正确;场职能科室、作业区、生产队三级管理层管理到位;以本地职工、华侨.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基础层实干兴场;珠江农场在全国农垦中首先实现水稻全年亩产1300斤、甘蔗亩产14000斤的目标。1965年珠江农场从稍有名气的农场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农垦国营农场的样板——红旗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也是梅开二度。继1956年拖拉机下水田作业成功之后,1967年,机耕队工程技术人员王遵信,技术工人黎志斌、郭锦荣等人自主制作的自走式双螺旋钉齿轴流式单滚筒水稻收割机又成为全国首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叶,老战士邓中行、欧英伟同志开始主政珠江农场。邓中行书记曾任高鹤县委副书记。欧英伟场长曾任斗门县副县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斗门县平沙农场糖厂准备上一条日榨量2000吨的生产线,置换原有的500吨榨糖设备。以邓中行、欧英伟同志为首的场领导班子主动作为,决定驾驭珠江农场强大的甘蔗资源优势,建珠江糖厂,以吸纳、消化平沙糖厂置换的500吨榨糖设备产能,促进珠江农场经济多元化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派员赴平沙糖厂学习掌握制糖工艺流程和技术,熟悉设备布局,建厂房、职工宿舍,自主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终于在1977年3月份日榨量500吨的珠江糖厂一次性试榨成功并顺利投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八十年代,珠江糖厂干部、职工、工程技术人员落实企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设备安全率和生产安全率,珠江糖厂的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再者在1982年、1985年、1988年持续三次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日榨量至2000吨,糖厂的经济效益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第三是挖掘潜力,降低消耗,大搞酒精、微粒板、造纸等项目的综合利用,珠江糖厂的经济工作有了非凡的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受惠于全场生产队干部、职工提供高产、优质的甘蔗及为生产队搬运甘蔗而量身打造的甘蔗吊机的推广使用,提高甘蔗运输工作效率,缩短运蔗船只来往珠江糖厂的周转时间,保证了甘蔗的新鲜度,减少甘蔗糖份的流失。所有这些,都是为珠江农场甜蜜的事业添彩润色,焕发蓬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辛勤的耕耘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珠江糖厂万吨甘蔗利润居全省前列,荣获广东省先进企业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珠江农场八十年代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黄金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值得称颂的是农场职工住房环境的改善也是好事连连,梦想成真。场长欧英伟同志是珠江农场职工的茅草房改建砖瓦房的最大功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职工住茅草房已成为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四十年呕心沥血,四十年风雨兼程。与珠江人民心连心、同甘苦共命运、深受珠江人民爱戴的老干部带领珠江人民制定珠江农场发展方略,为珠江农场的繁荣、发展,为改善珠江人民的生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不愧是珠江农场五大优势群体的核心与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什么力量使珠江农场四十年来事业兴旺,薪火相传呢?关键是珠江农场领导人、掌舵人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力量使然,这是信仰的力量,党性的力量,人格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奋斗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世纪、新气象。2002年,珠江农场划归南沙区统一管理。万顷沙珠江农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南沙区非常关注珠江农场未来的发展,从2008年起,南沙区尊重珠江人民的意愿,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成立珠江街道办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行以“放、管、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革珠江农场包揽过多政府职能事务而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的弊端,开放搞活企业,加强监管与服务。形成珠江街道与珠江企业两个独立板块,企业得以放开手脚搞经济,一心一意搞经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组建南沙区现代农业集团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把原来番禺区庙贝农场、东风农场、围垦公司与珠江农场整合成立南沙区现代农业集团公司。实施集约化、集团化经营,发挥整合后的资金、资源、产业、技术、人才优势,为珠江的发展架桥铺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何使南沙区现代农业集团公司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生土长的珠江年轻人蔡榕以其显著的工作成绩赢得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赞扬,从而走上了现代农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工作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主要思路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以人才为依托、进行现代农业产业系统谋划、品牌设计、组织整体推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中的重点是:推广名优水果种植,名优水产品养殖,优质肉猪工厂化养殖;兴办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展示沙田水乡文化、湿地文化、饮食文化;开展亲子游、一日游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配套开办农业观赏园、亲子乐园、植物园、花卉种植园等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推进现代农业集团公司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沧海桑田,方显英雄本色。审视历史,开创未来。珠江街道办事处决定筹办珠江农场场史馆、华侨展馆、知识青年展馆;委托南方传媒出版社出版珠江农场华侨子弟陈春庆、职工子弟杨建金等人撰写的“情系珠江场”文集,讲好珠江故事;大力宣传珠江文化、华侨文化、知识青年文化;深入拓展珠江五大优势群体丰富的人脉资源,使珠江文化深入人心,留住乡愁,为珠江的高质量发展呐喊、鼓劲,推波助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民扬眉吐气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万顷沙珠江农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将成为大湾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水网交错的万顷沙已有了地铁18号线。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在万顷沙有一个进出口,从而形成广州、深圳、珠海几个大城市半小时交通圈和1小时生活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万顷沙珠江农场前途一片光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珠江人民必定有一番新作为,珠江的明天会更好!大湾区的明天会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1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罗锦</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志,原珠江华侨农场党委办主办科员,安监科科长。是原珠江华侨农场副场长罗培畴同志的二儿子,老革命的红二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耘辉同志是原珠江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陈醒悟的二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件:《情系珠江场文集》工作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员(按简体字姓氏笔划排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邓伟建 伍泽权 苏冰仪 何泳波 杨建金 陈炽 陈春庆 林懋生 蒋行 萧军 黎焕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收集编辑刊登发布分享农场人讲的“珠江故事”和写的《情系珠江场》佳作,能让我们牢记光荣历史,留住美好乡愁,传承宝贵精神 ,更好开创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篇编辑:陈春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