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为《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总谱)题名、题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艺苑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清末代皇帝溥仪之侄、恭亲王溥伟之子爱新觉罗·毓赡题记《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p><p class="ql-block">ozmanly交流</p> <p class="ql-block">御玺-皇权的最高象征,也叫宝,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凭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刻造了第一枚“传国御玺”</p><p class="ql-block">起,作为象征国家与至高权力的帝王信物,御宝具有极为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其工艺与材质居古代所有工艺品之上,是“君权神授"的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典型象</p><p class="ql-block">征。到了清代乾隆早期,宝玺已初步形成了它的体系,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凭证。并使用其中一方“敕正万邦之宝”发布了对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将少数民族的叛乱快速平定。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国力达到顶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选定二十五方印章做为清代皇帝的御用宝玺,统称二十五宝,贮于交泰殿内,祈求大清江山长绵永固。该二十五宝系统并全面的涵盖了中华印玺文化的历史精髓,堪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今由中国艺术数据库认定中心、中国鉴赏家协会等共同监印的传世国宝朱砂钳印工程,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五千年文化成果。钳印工程精选影响深远且极具代表性的罕见珍品之玺朱砂钳印,此幅珍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世人难得一见,皆为镇馆之宝。此幅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非同寻常,弥足珍贵。“中华历代皇帝宝玺俱有分类,有代表国家者,有代表各部者,有代表某项职能者。此品所钤皆清朝代表国家之宝玺,交泰殿所藏。昔有影印本,曰交泰殿宝谱。此原印钤,至可珍也。”</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限量发行:199套 收藏 纵115CM,横220CM</p><p class="ql-block">已故国宝级的鉴定大师史树青生前书题<<清代皇帝宝玺总谱----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乾隆十一年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定先代所藏御宝二十五颗,袭以重盝(读录,盒子),承以髤(读休,赤色和黑色的漆)几,设交泰殿中。御宝各有所用,真罕见宝谱也!一九九九年元月,春兰放花,香流满室。</p><p class="ql-block">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鉴赏 《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p><p class="ql-block">1、大清受命之宝</p><p class="ql-block">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钮高二寸承天受命大清国之印,以表明皇帝的道统</p><p class="ql-block">2、皇帝奉天之宝</p><p class="ql-block">以章奉若碧玉 方四寸四分 厚一寸一分 盘龙钮 高三寸五分皇帝敬奉上天之印,以表明皇帝顺从于天</p><p class="ql-block">3、大清嗣天子宝</p><p class="ql-block">以章继绳金 方二寸四分 厚八分 交龙钮 高一寸七分皇帝继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辈</p><p class="ql-block">4、皇帝之宝(满文) </p><p class="ql-block">以布诏赦 青玉 方三寸九分 厚一寸 交龙纽高二寸一分皇帝之印,颁诏大赦时用</p><p class="ql-block">5、皇帝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肃法驾檀木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七分 盘龙纽 高三寸五分皇帝之印,以整治国家,使之有序</p><p class="ql-block">6、天子之宝</p><p class="ql-block">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 厚六分 交龙纽 高一寸三分皇帝之印,用来祭祀所有神灵</p><p class="ql-block">7、皇帝尊亲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荐徽号白玉 方二寸一分 厚六分 盘龙纽 高一寸三分皇帝尊崇亲属之印,用来封赠皇族成员徽号 </p><p class="ql-block">8、皇帝亲亲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展宗盟白玉 方二寸二分 厚一寸一分 交龙纽 高一寸二分皇帝亲密亲王之印,向亲王颁旨时用</p><p class="ql-block">9、皇帝行宝</p><p class="ql-block">以颁锡贲碧玉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八分 蹲龙纽 高二寸五分皇帝公务用印,赏赐施恩时用</p><p class="ql-block">10、皇帝信宝</p><p class="ql-block">以征戎伍白玉 方三寸三分 厚五分 交龙纽高一寸六分皇帝凭证之印,调兵时用</p><p class="ql-block">11、天子行宝</p><p class="ql-block">以册外蛮碧玉 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八分 蹲龙纽高二寸五分皇帝公务用印,册封外藩时用</p><p class="ql-block">12、天子信宝</p><p class="ql-block">以命殊方青玉 方三寸八分 厚一寸二分 交龙纽高一寸七分皇帝凭证之印,给远方各国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13、敬天勤民之宝</p><p class="ql-block">以饬觐吏 白玉 方三寸一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一寸七分尊敬上天仁爱百姓之印,用于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14、制诰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谕臣僚青玉 方四寸 厚一寸九分 交龙纽高二寸七分降旨之印,训示官员时用</p><p class="ql-block">15、敕命之宝</p><p class="ql-block">以钤诰敕碧玉 方三寸五分 厚一寸一分 交龙纽高一寸八分降旨训谕之印,颁诰命、敕命时用</p><p class="ql-block">16、垂训之宝</p><p class="ql-block">以扬国宪碧玉 方四寸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二寸留下皇帝训示之印,用来宣传国家典章制度</p><p class="ql-block">17、命德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奖忠良青玉 方四寸 厚一寸三分 交龙纽高二寸一分降旨给有德才者之印,用以鼓励忠诚贤良</p><p class="ql-block">18、钦文之玺</p><p class="ql-block">以重文教墨玉 方三寸六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一寸六分尊崇文化之印,以重视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19、表章经史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崇古训 碧玉 方四寸七分 厚二寸 交龙纽高二寸二分表彰经史之印,以尊崇古代的训示</p><p class="ql-block">20、巡狩天下之宝</p><p class="ql-block">以从省方 青玉 方四寸七分 厚一寸九分 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巡察疆土之印,皇帝外出巡察时随身用印</p><p class="ql-block">21、讨罪安民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张征伐 青玉 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九分 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征讨叛罪安扶百姓之印,出征讨伐时用</p><p class="ql-block">22、制驭六师之宝</p><p class="ql-block">以整戎行 墨玉 方五寸三分 厚一寸三分 交龙纽高二寸二分统辖全军之印,发布军令时用</p><p class="ql-block">23、敕正万邦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诰外国 青玉 方三寸八分 厚一寸四分 盘龙纽高二寸三分训示万国之中,给外国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24、敕正万民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诰四方 青玉 方四寸一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二寸训示四方百姓之印,诏告四方百姓时用</p><p class="ql-block">25、广运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谨封识墨玉 方六寸 厚二寸 交龙纽高三寸弘扬天运之中,以重视旌表</p> <p class="ql-block">1、大清受命之宝,名列清代二十五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白玉质,盘龙纽,方形,边长14.5厘米,承天受命大清国之印,以表明皇帝的道统,制度规定其“以章皇序”,即彰显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玺文汉、满双语,汉文"大清受命之宝"6字两行篆体读,满文本字可译为“承天受命大清国之宝”,亦2行6字,右读。玺文朱文,玉筋篆(玉筋篆亦称"玉箸篆”,为篆书的一种,其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筷子),故名,左满文本字,右汉文。据清高宗御题《交泰殿</p><p class="ql-block">宝谱序后》所记,“大请受命之宝"系清太宗以来旧架,且为诸帝所传。故此在乾隆十三年诏改诸玺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玺得以保持原貌。后人据此可知</p><p class="ql-block">太宗以来宝玺满汉文共识、汉文篆体与满文本字的旧制。</p><p class="ql-block">《清代盛京宝谱》 (人工善本) 《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人工善本)</p><p class="ql-block">2、皇帝奉天之宝,皇帝敬奉上天之印,以表明皇帝顺从于天,满汉篆书,清朝25权力宝玺之一。用于“以章奉若”。释义为皇帝敬奉上天之印,以表明皇帝顺从于天命。乾隆十一年重新整理、考定当时所有皇帝的宝玺,并规定满汉文并用于宝玺上。这是一组套印,盒底为"皇帝奉天之宝”,盒内有五个圆形小印章,刻文是"皇"、~贵"、"妃”、"之”、“印”。此玺只有汉文,没有满文,型制与一般宝玺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据《明史-志第五十职官三》所记载:“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传玺,祀天地用之。指明了玉玺"奉天之宝”是由唐、宋朝传下来的。但是在《明史--志第四十四舆服四》中却记载着:成祖又制"皇帝奉天之宝"。这一后一前关于“奉天之宝”的记载,显然是矛盾的。难道是正史的记载有误?当然不是!只要是稍微有点明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由于发动了“蜻难之役”,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才做了皇帝的。而建文帝则在这次“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成了千古疑案。据常理推断,建文帝是绝对不会让象征着皇位传承正统的"奉天之宝"落入朱棣手里的。因此,解开玉玺“奉天之宝”的下落,也就解开了建文帝的下落。</p><p class="ql-block">3、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承,边长7.9厘米,皇帝继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辈制度规定,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标准而行事。</p><p class="ql-block">正宝玺为国之重器,皇权的象征,但这种象征并非自印章产生时就如此。早期印玺并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不管甚么人的印,无论尊卑贵贱,都可称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後,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他自称“始皇帝”、他的印章称玺。自此一玺”成为皇帝印章的专用名词,臣民之印是绝对不能称“玺"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玺,莫过於秦代刻治的所谓“傅国玺”,成为真命天子的标志,据有国家权力的象徵。</p> <p class="ql-block">4、皇帝之宝(满文),制度规定其"以布诏敕",皇帝登基。传位、进士提名。大敌天下、颁布诏书等事皆钤此寶。受命于天,至尊无上。目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王,群臣莫敢也---《汉旧仪》。</p><p class="ql-block">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玺,是皇权和国家威严至高无上的象征。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始称皇帝,初制宝玺,到清末溥仪退位,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无不将望做为国家的象征,治理天下的凭证。玺之所累,江山社稷。玺之寓意:世代基业,兴隆昌盛,</p><p class="ql-block">皇帝之玉:清太宗皇太极年间初制和田青玉质,交龙钮,满文篆书,在清代被视为传国玉玺,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乾隆二十五宝玺中最重要的御宝,二十五宝玺中唯一全满方篆体宝玺,清代先祖传国玉玺,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象征。</p><p class="ql-block">故宫典藏·皇帝之宝"玺以清乾隆二十五宝玺之青玉满文"皇帝之五”玺为原型,材质:和田玉,净重:每尊约520克,交龙钮,通高6.3cm,印面以满文篆书原样阳屠“皇帝之宝"。</p><p class="ql-block">宝玺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在清代,由于治国的需要,皇帝拥有许多用于各种公务的宝玺,而在这众多的宝玺中,最重要的要属"皇帝之宝”.</p><p class="ql-block">在乾隆钦定的交泰殿25宝中,保留了两方"皇帝之宝"。一方为青玉质地,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这方宝玺的独特在于不仅是先帝遗下的宝玺,而且是乾隆以前众多宝玺中唯一的一方清书篆体的宝玺。另外一方“皇帝之宝",质地为檀香木,满汉篆文合璧,左满右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七分,盘龙纽。这是清帝</p><p class="ql-block">众宝玺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由于那方青玉的“皇帝之宝”被列为先祖的传国玺,尽管宝谱上规定了其功用为“以布诏敕者”,实际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倒是在日常公务中发布诏令文书。用木质的"皇帝之宝”,也就是说,实际上木质的“皇帝之宝"不但具有“以肃法驾”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布诏敕”的功能。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的使用状况统计来看,用得最频繁的正是这方木质的“皇帝宝玺"。而另一个有趣的情况是,皇帝众宝玺中恰恰这方木质的宝玺最不好打谱,故宫博物院的方斌先生曾亲自将交泰殿的25宝谱,他介绍说25宝中唯有这方木质的一皇帝之宝"最难打谱,一方面是木质在重量上不如金石,同时印面一和光滑程度也不如金石,这在具体操作中,不但不容易受印泥,而且还爱跑纸。</p><p class="ql-block">5、皇帝之宝,以肃法驾,它是清代实际使用最多的一方御宝,皇帝颁诏,册封皇后等仪式多用之,以整治国家,使之有序。</p><p class="ql-block">这方木质"皇帝之宝"在25宝中被列于日常公务宝玺的首位,而按规定交泰殿的25宝照例是不准出乾清门的,只有这方木质的"皇帝之宝”是个例外。据史载:凡皇上行围及驻跸圆明园,这方木质"皇帝之宝”都要随骂。而御玺的使用制度遵守着非常严格的程序。据悉,通常要先由内阁典籍厅提前发文知会交泰殿管印内监,届时典籍官会同内阁学士一同前往乾清客,交泰殿的太监将宝玺请出,双方在乾清门西一间厢房中一同打开宝匣,由学士验明后,放入匣中锁好,典籍官捧出景</p><p class="ql-block">运门。到内阁制诰房,学士打开宝匣,交与护宝侍读学土验明锁好。由专门的人员用黄布包好,并用九条黄布带周匝捆妥,而后由专门的背宝官背好上马与护宝官们一起出发。到了所在地,则交与当地行宫的太监验明保管,以备皇帝所用,回蛮时,依然由内阁学士向当地行宫的管宝太监请宝,验明后,交由护宝官、背宝官负责。回到大内,护宝、背宝官在诰敕房开宝交与学土验明锁好,由典籍官捧之入宫,依旧在乾清宫西一间与交泰殿内监开匣验宝,并由首领太监确认后,由内监锁好后捧入交泰殿安放。“由此看来,这方木质的'皇帝之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宝不离身"的皇帝玺宝,也是最能体现皇帝权威的国之重器。”</p><p class="ql-block">6、天子之宝,皇帝之印,制度规定其“以祀百神”,祭祀庙宇神灵,撰写祭文后铃此印。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古稀天子之宝”玺中,其中有一方清乾隆碧玉-古稀天子之宝"玺。该印玺长13厘米,宽12.9厘米,高10.5厘米。</p><p class="ql-block">200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决定复制一枚乾隆玉玺,供游人观赏。因乾隆玉玺原件是用岫岩玉制成。所以决定其复制品仍用岫岩玉制作。2003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人来岫岩寻求雕工加工乾隆玉玺复制品。经考察,最后和岫岩满玉雕刻厂厂长张玉珍签订了加工合同,并指定要厂长兼总工艺师张玉珍亲自设计监制。2004年3月,岫岩满族自治县满玉雕刻厂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要求,用岫岩玉加工的清乾隆皇帝玉玺复制品,在岫岩复制成功,该复制品长10厘米,宽10厘米,厚10厘米。印柄为两个颠倒的龙头,各向一端。四只龙爪紧紧抓住玉玺。玉玺四面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印面篆刻阳文:“古稀天子之宝 六个大字。正方形印座,用红木雕刻,木座底面浮雕二龙首尾相环,中间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玉玺复制品的规格、图案、花纹、字体及木座,均按乾隆原样1:1制成。</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10日,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百余件国宝级文物今起至在豫园听涛阁展出。展览名为“紫禁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清宫赏玩展”,涵盖康雍乾三朝的瓷玉、漆器、珐琅、牙角、竹木、金银器等多种工艺品。其中就有乾隆下令镌刻于其七十和八十寿辰之际的“古稀天子之宝一和“八征耄念之宝”玉玺,五玺四面分别填金镌刻乾隆撰写的"古稀说"和”八徵耄念之宝记”,是乾隆用品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7、皇帝尊亲之宝,制度规定其"以荐徽号”,皇帝、皇后要有徽号,上徽号诏时要钤此寶。皇帝尊崇亲属之印,用来封赠皇族成员微号等。</p><p class="ql-block">玉玺并非第一个象征皇权的信物,在它之前,钺、九鼎都曾作为指代皇权和王朝法统地位的圣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们凭借这些圣物带有的象征意义,借助神力巩固着皇权。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以后,钺、九鼎相继没落,于是,玉玺取它们而代之,成为象征王权法统地位的新的灵物。此后,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封建帝国代代更替、几易其主,但玉玺始终作为象征皇权的圣物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始终。</p><p class="ql-block">8、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皇帝亲密亲王之印,向亲王颁旨时用,晋赏亲族时,钤此寶。</p><p class="ql-block">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p><p class="ql-block">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9、皇帝行宝,制度规定其“以颁赏贵”,对有功之臣,皇帝在赏赐颁诏时,钤此寶。属皇帝公务用印。</p><p class="ql-block">乾隆宝玺均由篆书刻成,除了祖上流传,其他的都还刻有满文。而且,每一枚宝玺上都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龙形图案,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p><p class="ql-block">皇帝印玺之一。用于答复王公以下的文书。《唐律疏议·诈伪·伪造皇帝宝》:“皇帝有传国神宝,有受命宝、皇帝三宝、天子三宝,是名八宝。依公式令:神宝,宝而不用;受命宝,封襌则用之;皇帝行宝,报王公以下书则用之;皇帝之宝,慰劳王公以下书则用之;皇帝信宝,微召王公以下书则用之。”</p><p class="ql-block">10、皇帝信宝,以征戎伍,皇帝征兵编制调兵时,钤此實。皇帝凭证之印。“帝”的基本字义: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信”的基本字义:诚实</p><p class="ql-block">11、天子行宝,以册外蛮,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颔外藩时,钤此寶。皇帝公务用印。</p><p class="ql-block">12、天子信宝,以命殊方,皇帝凭证之印,给远方各国降旨时用。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制度规定其"以命殊方",对少数民族和属国地区颁令时,钤此寶。</p> <p class="ql-block">13、敬天勤民之宝,制度规定其"以饬觐吏”,尊敬上天仁爱百姓之宝,用来告诫训示朝觐官员,督促臣子勤政爱民时,钤此寶。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14、制诰之宝,制度规定其“以论臣僚”,降旨之印,训示官员。敕封五品以上官员,钤此</p><p class="ql-block">寶。相传颛顼大战共工,"共工触不周山,天为之倾,女娲采五色石补之"。不周山即昆仑山,五色石就是新疆和田玉。自古中华尚玉,皇宫贵族尤甚。能补天之石,只能是玉玺。天聪九年,多尔衮</p><p class="ql-block">率兵攻察哈尔,获得一方"元传玉玺",皇太极出迎百里,"设案于黄幄前,案上陈香烛,汗受玉玺,亲捧之,率众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毕,汗复位,传谕两侧众人曰:‘此玉玺乃历代帝王所用之宝。”(《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p><p class="ql-block">自此,皇太极依仗这一传国玉玺,顺利完成了由大汗到皇帝的转变历程。《清太宗实录》载,此玺"乃汉篆·制诰之宝·四字,(王番)(王舆)为质,交龙为钮光气焕烂,洵至宝也。"皇太极时一直使用。********历史档案馆今存《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封庄妃册文》上即钤用此宝。</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有十方御宝入藏盛京皇宫凤凰楼,称为"盛京十宝"。此后乾隆又对盛京十宝作过一次调整,将“丹符出验四方"撤出,而将"制诰之宝”补入。但实际</p><p class="ql-block">上进入盛京十宝之列的"制诰之宝",并非是皇太极时所得到的元传国玺的原件,而是一件仿制品。据《盛京典制备考》此宝为青玉质,方四寸七分,厚二寸,3</p><p class="ql-block">龙钮二寸二分(参见《故宫周刊》第9期)。无论大小、印文篆法都与前述崇德元年(1636年)封庄妃册文所钤盖的"制诰之宝"迥然不同。至于乾隆为何从原十宝中撤去”丹符出验四方"换入“制诰之宝",又为何用仿造的元传国玺替代真正的元传国玺,则史载不详。(引自《明清帝后玺印》)</p><p class="ql-block">15、敕命之宝,制度规定其"以钤诰敕",皇帝对六品以下官员发布敕论,钤此寶。</p><p class="ql-block">清代,和田青白玉龙纹“雍正敕命之宝",此玺印方形,雕有龙钮,其青白玉质地极为通灵温润,通体白润致密,而且体量硕大,此宝作“以钤诰敕"之用,是清皇帝命令臣僚时使用。上部浮雕一龙纹,龙吐珠形象生动,龙体吉瑞祥和,线条自然流畅,工艺精美大器,底部琢有“雍正敕命之宝",线条刚劲有力,十分自然。与这枚玺印一起的还有五枚印章,共装于玉匣内,玉匣外壁题刻文字,其印纹分别为“祖癸酉天敬”、“诚求”、“雍正主人”、"乾隆秘印”、“于史书中”、“四时和"等,雕琢精美,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现存故宫“敕命之宝”为碧玉质地,交龙钮方型玺,满汉篆书。面11.3x11.3,通高9cm,钮高5.5cm。是清朝25权力宝玺之一。用途:以诰四方,在诰勅谕旨上鈐用。释义:训示四方百姓之印,诏告四方百姓时用。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每当官员受命之时,即按官员的品级授给本人一种文书,称为“告身”,上面记载着员的官品职衔,任官事迹等项,按其用途来说,相当于现代的官员任命书。到了宋代,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恩封赠(生者为封,死者为赠)。这项制度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所沿袭,而且又有许多变化和发展,由告身演变成诰命和敕命(俗称圣旨).</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用于封赠官职或赐给爵位名号时,发给诰命或敕命,由于实行"覃恩封赠”,诰命和敕命的发授,不仅颁给官员的先代和妻室,而且还延及官员的子孙后代,有的可以袭封数代,有的可以“世袭罔替”,祖祖辈辈享有特权。明清两代的诰命和敕命,一般是在庆典时颁给,受到官僚士大夫及其子孙后代的特别重视和保护。明代和清代的诰敕等级划分基本相同,明代规定,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官员授以敕命,夫人从其夫品级。清代规定,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救命。</p><p class="ql-block">16、垂训之宝,以扬国宪,颁布向全国庶民宣扬国威、皇帝功德的论旨,钤此寶。用来宣传国家典章制度。</p><p class="ql-block">君王御用的印章制度,三代时的确就有了,但当时是“章”·玺“印”的名称通用的,直到始皇时才将“玺”作为皇家专用的名称,所以可以认为宝玺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乾隆之宝不是宝玺,而是乾隆皇上平时表示身份的东西,例如作诗或书画后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17、命德之宝,以奖忠良,奖励军功,加官晋爵之论,钤此寶,用以鼓励忠诚贤良。</p><p class="ql-block">有关秦代御玺,早期史书记载十分简略.关于传国玺的形制,大都说是用蓝田玉镌刻而成,螭虎钮,印文为李斯篆书,可是印文的内容却众说纷纭.<<宋史舆服</p><p class="ql-block">>>载:"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这六玺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其中"皇帝"三玺用以处理国内</p><p class="ql-block">物,"天子”三玺用以料理外事活动,<<史记>>说秦王子婴颈上吊传国玺降刘邦,未提及六玺和其下落,无论如何,秦制七玺是历代帝王治玺必加以仿效的旧制.汉</p><p class="ql-block">有传国玺及八宝。皆以玉为之,玉螭虎钮,同时明确了玺、印、章的等级区别,在材料上,除皇帝用玉外,其他人只能依据等级分别用金银铜,自此以后,等级</p><p class="ql-block">愈演愈严,<<宋史 舆服志>>:*两汉以后,人臣者皆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用铜印,宋因之."此外,在印大小上还规定了若干长度标准。</p><p class="ql-block">三国时,魏文帝得传国玺,在其旁刻隶书曰:魏所受汉传国玺.东晋时,自晋元帝历经数帝,因无玉玺,"北人皆云司马家是白板天子",但<<晋书 與服志>>说:晋穆帝时有乘舆六玺,"遵秦不改",可惜未谈这些玺是金制还是玉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流落民间的传国玺失而复出,为此着重记述,指出此玺为“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钮,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p><p class="ql-block">18、钦文之玺,以重文教,皇帝颁发有关文化教育类文告时,铃此玺。尊崇文化之印。</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皇帝专用的玺印更多了。除了仿汉六宝和北宋遗留下来的“大宋受命之宝"(宋太祖时铸)、“定命宝"外,又增加了“皇帝亲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p><p class="ql-block">宝"、“书诏之宝”三方金印,“大宋受命中兴之宝”玉印,再加上”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的“护国神宝”和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受命宝”,总数为十四方在镌刻形制上,据《宋史。舆服志》记载,把以往一寸见方的汉玺印面尺寸改为“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钮”的新制,印钮也以鼻钮代替了螭虎钮。元朝时期印制仿隋唐制度,使用八宝,在数量上对宋制做了删减。印文为三种,即巴思八文、梵文和汉文。明代又恢复了宋代的多宝制。印文除保留旧制之六宝名称外,其他均已改异。在清代,册宝是皇帝册立皇后或册封皇贵妃、贵妃、嫔妃上徽号时所颁发的册和宝。册犹如现在的委任状,宝是印章,是宫廷后、妃等身份的证明与象征物。“皇后之宝”用黄金镌刻,重一千八百克,正方形,印文为满汉文并列。官印玺印的名称繁多,有玺、宝、印、章、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记、戳或戳子等十多种,此外,符节、封泥、花押等也起着昭信的作用,和官印的作用相同,如同军事行动上的“虎符”,具有契信证的功能,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的凭证,是行使权力的依据,曾起着官印的作川。元、明、清各朝官印,多沿用这种形制。宋代沿用唐制,官印印文继续使用九叠篆,并且还引入了楷书。印体加大,印钮也相应加大,改为直柄,居于印章的背中部,大小正好可以用手握起来,人们形象地称它"印把子”或”权柄”另外,也开始在印钮上镌刻年号和款识。宋以后各朝也多仿效宋制,都在印钮上刻年号、款识。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国,八思巴文用于皇帝和国家高级官员用印的印文,而汉字篆体则多用于文职官员的印章。明代官印称“关防”。“关防”的意思就是“关防紧密”。还有一种俗称"条记”的官印,呈长方形,印文多阔边,朱文。明代初年,明太祖为防止官吏们用官印私自钤盖作弊,特意把方形印分成左右两半,令其各执其半,这样既防止了伪造,又便于拼合验证。清朝临时派的官员。所用长方形官印也称"关防”。</p><p class="ql-block">19、表章经史之宝,表彰经史之印,皇帝表彰古书籍等时,铃此寶。以尊崇古代的训示。</p><p class="ql-block">乾隆帝继位之后,右文稽古,表章经史,取得了蔚为壮观的成就。在他统治期间,依据实际统治的需要,对国家文武典制各种制度重新厘定改革,形成了一套式,后世多沿袭不改,因而乾隆朝所制定的重要典章制度成为有清一代的固定模式。</p><p class="ql-block">20、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皇帝在各地巡视巡察疆土之印,钤此寶。皇帝外出巡察时随身用印。</p><p class="ql-block">乾隆"巡狩天下之宝"玉玺曾在台湾台中县展出: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的"巡狩天下之宝"玉玺风采重现江湖,许多收藏家与民众,纷纷将多年收藏的</p><p class="ql-block">物、书籍、收藏品等带至台中县文化中心的大清帝后状元展中用印。</p><p class="ql-block">据台湾媒体报道。台中县文化中心指出,乾隆王朝以前,皇帝御宝一般是随用随镌,没有确切的数字。因此,到乾隆继位时,御宝已有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p><p class="ql-block">文化中心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钦定御宝为二十种,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统一存放于交泰殿,俗称“二十五宝”。</p><p class="ql-block">"二十五宝”印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外,其余全部为满汉两种文字。"巡狩天下之宝"玉玺系象牙制品,体积较其它宝玺小,为乾隆皇帝出巡时使用。这个玉玺收藏者张建富称,此章为二十五宝唯一流落民间的一件,其余都由北京故宫珍藏。</p> <p class="ql-block">21、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征讨叛罪,安扶百姓之印,出征讨伐时用,边长15.3厘米,皇帝派军队征伐叛乱时,钤此寶。</p><p class="ql-block">22、制驭六师之宝,制度规定其"以整戎行”,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即钤此寶。发布军令时用。</p><p class="ql-block">23、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对外国使臣回书,对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回文时,即钤此寶。</p><p class="ql-block">24、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出文告,即钤此寶。诏告四方百姓时用。</p><p class="ql-block">25、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凡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等处,其上若用印,即钤此寶。以重视旌表纪念。</p><p class="ql-block">广运之宝</p><p class="ql-block">广运之宝玉玺(清早期)</p><p class="ql-block">另附谱</p><p class="ql-block">26、五德四福十全之宝</p><p class="ql-block">五福是指天子建立最高权威的首要方法是将五福赐给百姓,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也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荣华富贵,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四得"指"位、禄、名、寿"人生四大端,"十全”是乾隆帝自诩为享有历代帝王难具的五福四得之福因而是十全老人。印面雕刻篆体"五福四得十全之宝"。玉玺体积硕大,辉宏大气,深具皇家宫廷王者风范。</p><p class="ql-block">27、敬天勤民</p><p class="ql-block">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作为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文化表征,便是在诸多方面的连贯、继承和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大政方面,而且在某些细微的问题上亦有所反映,比如三帝对"敬天勤民”玺的态度便是明显的一例。据记载,此宝玺一直存放在乾清官西暖阁内。关于“敬天勤民”玺最初的信息,笔者是从《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康熙宝薮》和《乾隆宝薮》上得到的。其中《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一有一首专写此玺的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8、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p><p class="ql-block">在清代,臣下以尊崇的称号进称皇帝,或嗣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母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称为上尊号。当遇到国家大庆,如皇帝大婚、亲政、册立皇后、武功告成、皇太后大庆时,要在尊号之上,再加褒美之词,或二字或四字,以示尊崇,则为上徽号或加上徽号。当这些人去世后,这些徽号便作为评定其生前事迹的溢美之词,成为其谥号的一部分。按照规定,上尊号或徽号时要颁给册宝,上谥号时也要进册宝。如此,通过帝后谥号的最终字数,可以反映出其一生的功绩评断以及生前屡次被加上徽号的变化过程。</p><p class="ql-block">关于帝后谥号的最终字数,清代典制有严格的规定。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登基,在为列祖列后加尊谥之后,考虑到如果以后历朝皇帝即位后也都给自太祖起的列帝列后加谥,将会导致谥法的繁冗混乱,因此颁下谕旨:“宗庙徽称有制,极本忱悃靡穷,籍抒至情,不为恒式"。至嘉庆时,鉴于太祖努尔哈赤尊谥已加至二十四字,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已加至二十二字,列后尊谥则已加至十六字,遵照“颂美无穷而尊崇有致"的惯例和乾隆遗训,决定·列圣尊</p><p class="ql-block">谥已加至二十四字,列后尊谥已加至十六字,不复议加"。至此,清代帝后的谥号字数有了明确规定,即皇帝谥号最多二十四字,皇后则最多十六字。因此清代</p><p class="ql-block">历朝皇帝皇后的谥号字数都恪守这一定制。这其中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慈禧皇太后的谥号,可以说是她辅佑三帝、三度垂帘、执掌大权四十八年人生历程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同治皇帝继位,其生母懿贵妃和皇后钮钴禄氏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上徽号为"慈禧”,此后便以</p><p class="ql-block">“慈禧皇太后"称之。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因同治帝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同治帝亲政大典再加上"康颐”二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因同治帝</p><p class="ql-block">出天花,两太后着意调护,无微不至,决定为其各加两字徽号,但未及进行,同治帝便去世。到光绪二年(1876)新君继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于是连同前</p><p class="ql-block">次为慈禧皇太后再加“昭豫庄诚"四字徽号。光绪十五年(1880)二月因光绪帝大婚加“寿恭"二字,三月因光绪帝亲政再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八</p><p class="ql-block">月为庆祝慈禧六十圣寿,再加"崇熙”二字微号。至此,其微号字数已经多达十六字。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病逝,溥仪继位,尊慈禧为太皇太后,旋即薨逝,故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十六字徽号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四字。这样,慈禧皇太后最终的谥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号字数多达二十二字,远远高于列后的十六字,与皇帝的字数只两字之差。如果不是清朝很快灭亡,其谥号字数恐怕真的要与皇帝一样了。</p><p class="ql-block">慈禧皇太后的谥宝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方交龙钮的青玉宝玺是慈禧皇太后死后不久用宫中留存的乾隆时期的“喜”字号玉宝刻制的,供奉在太庙中以为祭祀的对象,也是慈禧皇太后的最后一枚宝玺。二十七个字的宝文记录的是慈禧皇太后一生的荣耀,凸现出其非帝非后,亦帝亦后的特殊境遇,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是其御览文件等经常实用的玉玺。</p><p class="ql-block">29、皇后之宝,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p><p class="ql-block">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筋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蠡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蠡、印池等一应物件。</p><p class="ql-block">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p><p class="ql-block">30、太上皇帝之宝</p><p class="ql-block">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p><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帝在登基60年后传帝位于嘉庆帝,自居太上皇公文谕令行“太上皇帝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玉质,交龙纽,四壁刻有乾隆御题诗。存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凡三品堂上官任免诸事皆由太上皇决断,用玺太上皇帝之宝。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x22.5cm,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p><p class="ql-block">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p> <p class="ql-block">《清朝原件地契――契尾》 清代官署统一印制的典、卖文契,上面摘印有关法律条款,以便对照执行,须同“草契”粘贴在一起。明清以来颁发“契尾”的主管机关是都察院,康乾以后改由布政司颁发。乾隆朝开始,“契尾”裁开,前幅粘贴“草契”给户主,后幅钤官印汇总交布政司查核。晚清时期,时局混乱,布政司的“契尾”往往不能及时送达,加上财政紧张,各州县自行颁发“执照”以取代“契尾”,粘贴于“草契”之上,待日后补发。解放前,私有房屋田地不动产进行买卖,均至省财政厅登记,业主取得《验契执照》,这是照清代的旧制。清代税契一式二份,一份存县衙门,一份由业主自存。以目前相比照,即是公证。清代的《契尾》,亦即时下的“公证书”。</p><p class="ql-block"> 自解放以后,历经土地改革以及历次运动,旧社会遗留的《验契执照》、《契尾》等旧物已销毁殆尽,若有极少数幸存实属稀有。值今升平时代,又掀起收藏热。这种旧契纸、存根、票据等在当今古玩市场以及近年来的拍卖预展中也时有展出,且年代越久底价越昂。 </p><p class="ql-block"> 清朝历代10个王朝和洪宪、伪满洲国时期以及国统区、解放区和解放后15张为一套的地契《契尾》,我们有这套地契与需要收藏的朋友交换。</p><p class="ql-block">ozmanly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