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汶水向西流,明石桥头览胜迹

游目澄懷

<p class="ql-block">迁居泰安数年,已无数次走过大汶河,其间也到过大汶口文化遗址,却从未听说过汶河古渡口和明石桥。今年夏天的一天决定携家人趋车前往,没想到导航去了明石桥南岸的茶棚村。俗话说得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即来之则安之,游览就从这里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先看几幅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茶棚村桥头“草门楼”。上有当地时人题打油诗一首:“汶河西流水泱泱,古道石桥通四方。车水马龙大动脉,茶棚驿站富贾商。”,匾额两端分题“厚古通金”四个篆字。虽诗不入流,题字不通,但字写得颇有些功底。</p> <p class="ql-block">迎桥面匾额上题行书“茶棚”二字,两边分题“崇善怀德”四个篆字。</p> <p class="ql-block">河边戏水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公元前9年,此处河道窄青石底且河中数处石梁高出水面,便于搭木板过河。渡口变木桥,无疑于天堑变通途,大大便利了两岸居民和来往的客商行旅。但木板重量轻易被大水冲垮且易腐烂,至唐时已用石板代替木板,大明永乐及隆庆年间两次重新修建,到清朝雍正八年再次冲毁。由于修复工程艰巨,施工复杂,耗资巨大,地方无力承担,两岸通行又回到了从前的渡口年代,只能靠摆渡通行。这一晃十年过去了。据《泰安县志》载:“清,姜桂松,字阑如,粥店人,不知书以攻石起家。豁达好施,于贫乏多所赈贷。大汶口石桥,长亘里许。雍正八年(1730年)冲损,工费不赀,无敢承其事者。松捐金倡修,不期而告峻。又自捐修津河石桥。前后约费二千余金,无德色”。石桥于乾隆六年(1741)修成,大汶口一带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记其事,亦题曰“姜公桥”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其实,大汶河对于早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大运河文化影响深远。早在二千多前的《诗经》中的“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描述的就是汶水古渡口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旧时,有些乐善好施之人,修路架桥,接济穷人,以积功德。现在的石桥就是姜公捐资倡修。桥面皆是用长1米至3米多,宽半米厚35厘米的石条铺就,石条与石条之间,纵横皆用燕尾槽镶铁键加固,几百年来牢固依旧。</p> <p class="ql-block">哑桥。这段汶河为石底,部分石梁高出水面,先人建桥时将石梁削平,在上铺上石板与桥面平齐,让其成为桥体的一部分,因没有桥孔,俗称哑桥。这样的哑桥在汶河明石桥上有二三处。</p> <p class="ql-block">汶河石桥正桥228米,南北引桥近三百米,桥面用料360块,每块石条一米至三米多不等,桥面不足三米半,65个桥孔。</p> <p class="ql-block">边沿石条再用铁锔与桥墩巨石镶为一体,白矾浇注。而桥墩巨石又钦入河底基石中,河枯石不烂,发洪冲不动,牢不可破。</p> <p class="ql-block">在汶河北岸,也就是桥的北端便是青石铺就的一百多米引桥,一端连着渡口门楼。门楼里右手为山西会馆所在地。会馆以北便是山西街村。</p> <p class="ql-block">看来,从最初的“扁担沟”到今天宽则数百米滔滔大河实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巨变汇泰山多条水系(五汶)而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明石桥上,望着湍急的汶水西流,思绪万千。汶水起源于莱芜东北沂源县境内,弯延向南再向西汇五汶(柴汶、牟汶、石汶、瀛汶、泮汶)西流而成为齐鲁大地唯一一条奔流向西的大河。她流过了大汶口文化时期,流过了龙山文化时期,全长二百多公里,流经九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千年来,汶河不仅孕育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泰山文化、儒家文化、大运河文化,还孕育了泰岱以南黄河东岸无数的华夏儿女,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大汶河是泰安人民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以河为界,以桥相连,河两岸分属两县区,河南岸为宁阳县磁窖镇茶棚村,河北为岱岳区汶阳镇山西街村。自古以来,此处就为大汶诃古渡口,南来北往贩夫商贾云集此地,于是磁窖便日渐繁华,商埔饭庄聚集。为方便行旅者歇息,人们便在渡口两傍,支起茶棚,且以此为业,这便是茶棚村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汶水古渡口自唐搭建石板桥后,这里就成了汶河上南北过往的重要通衢,商贾行旅,贩夫走卒云集,特别是明清两代,这里更是成了南北通行大动脉上的重要驿站。聪明的山西人,在渡口北边原关帝庙的基础上扩建山西会馆,为往来的达官贵人,山西客商提供停歇住宿,银票汇兑等业务,生意兴隆,越来越多的山西商人来到这里安家做生意,繁衍生息上百年,这里就成了山西移民的聚居地,后人称之为山西街。</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会馆内还建有戏台。</p> <p class="ql-block">关羽被杀后,作为忠义的化身,也不知何时被后人尊为武财神。山西会馆设馆于此,前临汶水,北靠泰山,可谓占居了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渡口周边,商铺林立。</p> <p class="ql-block">山西人不仅重商,以义制利,更重视教育。随着山西乡党居民的增多,商会扩街建村的同时,也建起了供孩子读书的学校,这就是后来的山西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山西街小学原址</p> <p class="ql-block">泰岱永固,汶水长流。走出山西街,回到明石桥,望着泱泱汶水,一时感慨良多,关于古渡囗、石桥、山西会馆,似还有很多话要说,但就此打住吧。汶水西流,日夜不息,流到戴村坝,三分向南流入汶上县通过南旺分水闸补水大运河,七分向西汇入大清河涌入东平湖转西北与黄河会合流进勃海。这正是涓涓细流汇成诃,条条大河终归海。且不论大海是否感恩每一滴水历经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的汇积付出,如果大海不能为这个星球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万物生灵提供有益的价值,那每滴水每条河的千万里奔流而来汇成的大海意义在哪里?。有河才有海,有木方成林,有人才是家,有家才立国,立国为保家。如果一个国家不是从爱护人民为国民提供自由富裕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为目的,那这个国家在人民心中的价值和地位如何呢?要求国民爱国又从何谈起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