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小金丝胡同】</p><p class="ql-block">小金丝胡同北起北官房胡同里,南至大金丝胡同曲折走向,全长108米。</p><p class="ql-block">明朝的时候,这里是皇家织染所。</p><p class="ql-block">清朝的时候,这里名为“金银色绦胡同”。金银色绦是一种染有金色和银色的带状丝织品。</p><p class="ql-block">民国的时候,这里分拆成两条胡同,以大、小金丝套胡同加以区分。</p><p class="ql-block">1965年北京市对街巷地名进行整顿,将这里定名为“小金丝胡同”。</p><p class="ql-block">大、小金丝胡同原本一体,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著名的歌唱艺术家郭兰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著名的内燃机专家周模禄等等,都曾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小金丝胡同6号,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故居。</p><p class="ql-block">杨宪益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和他的英国妻子戴乃迭合作翻译了许多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红楼梦》、《儒林外史》、《离骚》……,在国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是“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p><p class="ql-block">小金丝胡同虽短但是曲折幽静。</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象牙胡同】</p><p class="ql-block">象牙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宣武门内大街icon,东至油坊胡同icon,全长129米,均宽3米。1990年门牌为1—17号;2—6号。目前整条胡同只剩2号院。</p><p class="ql-block">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目前象牙胡同仅存有与宣武门天主教堂(亦称南堂icon)象牙胡同南侧为宣武门天主教堂,一墙之隔的2号院。据这里的住户讲,2号院早年是南堂的房产。建国后,为北京市icon第五建筑公司宿舍。一进院有棵洋槐icon,硕大的树冠将院子遮挡得严严实实。进口门口顶上还有鸽子楼,原来在教堂上空盘旋的鸽子是这里的。胡同北侧新修一“未英普法公园”,胡同西口就是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icon宣武门站icon。</p><p class="ql-block">象牙胡同这个名儿打清朝icon就已经有了,清嘉庆icon年间绘制的《京狮城内善全图》中就明确标注了“象牙胡同”这个名儿,是因为这儿曾经出土过一对象牙,而在它对面,还有一处“象房”,顺着象牙胡同往西走,大约一公里,也就是如今宣武门西大街icon一带。明弘治八年,也就是公元1495年,朝廷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儿设立了象房和演象所,这个地儿就在现在距离象来街icon不远的新华社院儿内,而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京城的胡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胡同的春夏秋冬伴随着人间的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西堂子胡同】</p><p class="ql-block">东城区icon西堂子胡同,东起东四南大街icon,西至王府井大街icon,全长400米。明代属澄清坊,称堂子胡同。“堂子”系明代苏沪妓院的方言之称,明初大量南方居民迁至北京icon,而胡同内妓院较多得名。清代属镶白旗,称西堂子胡同,民国后沿称。</p><p class="ql-block">西堂子胡同13号院,是曾任清华学堂icon校长、军机大臣的叶赫那拉·那桐icon(1856-1925年)府邸的别院,据说,曾接待过慈禧太后icon。清华大学icon二校门“清华园”三字就是那桐题写的。现在是大杂院。</p><p class="ql-block">17、19号院,现在是华尔道夫酒店,四合院式高档酒店,设有停车场。华尔道夫酒店的胡同四合院,携程icon上标价6616元起。</p><p class="ql-block">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icon的西堂子胡同25-37号四合院,由多组院落构成的四合院建筑群icon(37号院已无存),最早是清乾隆年间icon礼部尚书icon索绰络·德保icon(1719-1789年)宅院,其子军机大臣英和(1771-1840年)于道光二年(1822年)对宅院进行了修缮,光绪icon七年(1881年)初,晚清重臣左宗棠icon(1812-1885年)收复新疆icon后应诏回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后,从英和后人那买下宅院,但仅居住了10个月,同年10月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离开北京,后由左宗棠第四子左孝同icon(1857-1924年)居住。民国时期被清宗室、国画家溥雪斋icon购得。</p><p class="ql-block">25、27号院,院门朝东,现在是京安进出口公司所在地。</p><p class="ql-block">33、35号院,现在是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创办于民国五年(1917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购得33号、35号房产,33号用于办公,35号(院门朝西)用于开办宾馆,取名“婧园雅筑宾馆”,四合院式宾馆。院儿内游廊贯穿,假山鱼池点缀,美不胜收,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北京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南官房胡同】</p><p class="ql-block">南官房胡同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非常特殊,它是由清朝icon朝廷出资,统一材料,统一制式建成的官员住宅区。</p><p class="ql-block">清朝中期这片官员住宅区建成后,解决了外地官员进京任职的居住问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icon这条胡同名为“南官府胡同”。</p><p class="ql-block">清宣统时期改为“南官坊口”。</p><p class="ql-block">1965年北京市icon对街巷地名整顿时,将这里定名为“南官房胡同”。</p><p class="ql-block">从银锭桥胡同icon走到了南官房胡同,胡同为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前海北沿,西至毡子胡同,全长644米。</p><p class="ql-block">由于在近代时期许多文化名人聚居于此,所以这条胡同又被称为“文人胡同”。</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南官房胡同,属于什刹海金丝套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南官房胡同7号,旧时名为“白家大院icon”。白家祖上在清末时期承包了什刹海水域的荷花种植,故有“荷花白”之称。</p><p class="ql-block">南官房胡同11号和13号,院的主人都姓icon王,祖上是清宫御医。</p><p class="ql-block">南官房20号,原为清咸丰皇帝之子溥尧臣的府邸,后来成为《老残游记》作者刘鹗icon的儿子刘季英的住宅。</p><p class="ql-block">南官房47号,是康熙皇帝icon第十子的府邸。十子是八爷党的人,由于参与“九子夺嫡icon”,遭到继位的雍正皇帝icon的软禁。</p><p class="ql-block">南官房53号,是封凤子icon和沙博理icon夫妇的旧居。凤子icon,《中国戏曲》杂志社主编,中国戏曲家协会二把手,曾在《雷雨icon》中饰演四凤。</p><p class="ql-block">沙博理是美国籍犹太人,后来定居中国,翻译了大量中国的小说,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南官房胡同61号和63号,是“圣泉庵”旧址,现为民居。</p><p class="ql-block">过去什刹海环海建有“九庵一庙”,圣泉庵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南官房胡同漫步,胡同经过整修,崭新规整,入目几乎都是大宅门,过去每个院落的主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如今走在胡同里经常能看见一群操着外地口音黑三轮拉活的人(非持证正规)在胡同里和游客砍价拉活。</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老北京胡同古街</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甘雨胡同】</p><p class="ql-block">甘雨胡同东起东四南大街icon,西至王府井大街icon,南邻西堂icon子胡同,北靠柏树icon胡同,全长是539米。甘雨胡同明代属澄清坊,称干鱼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到了宣统icon时称甘雨胡同,民国后沿称。</p><p class="ql-block">明朝icon时甘雨胡同内有元极观、天主堂。元极观始建于明代,原名玄极观,1604年秋重修,赵鹏程撰写了碑记。清康熙年间icon为避讳康熙皇帝icon的名字玄烨icon而改称元极观为道教icon庙。雍正icon四年在此设了会同馆icon舍,以备外国使臣居住。乾隆icon二年撤销宣统时称甘雨胡同,有北平证券交易所、协成汽车行、巴西使馆。解放前在胡同西口有一家长盛酒店门面,后来一直作为北京工艺懋隆的店面,直到1997年拆迁,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三条后恢复了原名。</p><p class="ql-block">康熙icon朗世宁icon、道光的礼部尚书icon贵庆icon,晚清的李鸿章icon曾购宅甘雨胡同,英国icon的立德夫人icon《我的北京花园》描写即为甘雨胡同。民国时期的辜鸿铭icon、王明道也是曾经居住在甘雨胡同的。</p><p class="ql-block">甘雨胡同的变化很大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故居!</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西铁匠胡同】</p><p class="ql-block">西铁匠胡同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中街icon,西至复兴门南大街icon,全长350米。</p><p class="ql-block">西铁匠胡同形成于明代,属阜财坊管辖。</p><p class="ql-block">清朝icon的时候,这里名为“安德公街”,属镶蓝旗管辖。</p><p class="ql-block">1965年北京市icon对街巷地名进行整顿,将宗帽四条并入,定名为“西铁匠胡同”,因位于中铁匠胡同(今文昌胡同)之西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过去这里属于北京市宣武区icon,后来并入西城区icon。如今宗帽头条2号为北京四中国际校区icon。</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初,北京icon每年的农历九月,都要举办菊花展览会,除了赏菊,还要斗菊。西铁匠胡同的隆显堂先生,斗菊大赛,每年的冠军都被他包揽。隆显堂是旗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菊花隆”。</p><p class="ql-block">西铁匠胡同西口走到东口,胡同两侧全是现代建筑icon,道路宽阔,全是现代化高楼大厦,只留其名已见不到胡同古建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寿逾百胡同】</p><p class="ql-block">寿逾百胡同属金融街道,东西走向,东端北折起前百户胡同icon,西至笔管胡同。全长190米,均宽4米。因胡同短小,清代icon称狗尾巴胡同或狗尾胡同。因名不雅,1911年辛亥革命后,新政府据谐音改为“寿逾百胡同”。所谓“寿逾百”系由吉语“福如东海icon,寿比南山,长命百岁”演化而得。</p><p class="ql-block">因城市的发展建设,这胡同现在已经是半截儿胡同了!原来完整的寿逾百胡同要比现在的长一倍。</p><p class="ql-block">胡同内有家呼伦贝尔市icon授权官方清真餐厅“吉祥三宝”,17号还有座保存相对完整的老门楼。胡同东头路南有座五六年代建筑,目前里面应该是快递出租着,可以看见下水管漏上的红星。</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新文化街39院】</p><p class="ql-block">从新文化街自东头儿向西行不足百米,在路北侧有一个小的支巷,是条死胡同,39号院就在这个支巷内。</p><p class="ql-block">虽然在街上看不到这个院落,但走进去在胡同中部路西就会发现这别有洞天的院子。</p><p class="ql-block">院子很大,四周是木制的二层楼,檐板保存尚好,裙板、廊柱上的雕饰十分精致,一棵大槐树看起来年岁也不小了。</p><p class="ql-block">目前此院是个大杂院,门楼很讲究,建筑时间不会太久,因为里面是两层建筑,第二层带木质护支库这种样式在清朝森严的建筑体制下是被禁止的,超过自己身份的建筑是被砍头的大罪,所以只能是民国初期建筑,最显眼的是屋檐和走廊沿边防雨板,以前在老建筑中很少见到,一般在两层以上的商业门脸建筑中才出现过,曾在仿古一条街上看见相同的防雨板,也许专业叫"垂鱼"之类的术语,甚是优美。(从“阿炳icon”老哥前几天发的头条里了解到大汉奸王揖唐icon在此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西厅胡同】</p><p class="ql-block">西厅胡同位于东城区icon西南部。原位于崇文区icon中部。东起三转桥胡同与东厅胡同相通,西至石板胡同。长290米。属体育馆南路街道办事处管辖。</p><p class="ql-block"> 明朝icon时,崇南坊的一个巡捕厅衙署坐落在这里,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icon》记载地名为“东西巡捕厅”,在清乾隆十五年景城全图上,为“厅儿胡同”,民国更名为“东厅儿胡同”、“西厅儿胡同”。</p><p class="ql-block">西厅胡同明代原称地藏寺街,因其西有地藏寺;清代曾称关王庙街,因胡同里的关公祠得名,关公祠在文革时被拆除。1965年将关王庙街、利市营大院、倪家胡 同并入,统称西厅胡同。</p><p class="ql-block">西厅胡同大部分是老平房,只有一幢老简易楼,现在这片区域在腾退改建中!</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教育街】</p><p class="ql-block">教育街东起宣内大街,西至参政胡同icon。胡同形成于明代,本是铁匠胡同的东段。</p><p class="ql-block">清光绪皇帝icon御准设立“学部”,统管全国教政,选定位于今教育街内的敬谨亲王府为“学部衙署”,辛亥革命后改为“教育部”,于是将敬谨亲王府所在的这条街巷称为“教育部街”。1928年教育部迁出,街道遂又更名为“市党部街”,1949年以后复称“教育部街”,1965年定名为“教育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清学部遗存,位于教育街1、3号,原为清敬谨亲王尼堪府邸,光绪icon二十八年,尼堪后裔镇国公全荣被外派守护西陵icon,后光绪皇帝谕准设立学部,以敬谨亲王府即此时的全荣府为学部衙署,学部为清末废除科举后所建主持全国学政的组织机构,1912年鲁迅icon曾任职于北洋政府icon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并在此工作过14年。</p><p class="ql-block">东院,如今是北京icon外事服务学校实习饭店。 西院,如今是武警招待所。</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北京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西单手帕胡同】</p><p class="ql-block">旧日京华的市井生活、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北京这座千年都城,淹没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古迹遗存。</p><p class="ql-block">紧挨着车水马龙繁华长安街的西单手帕胡同里面有很多座保护院落,在网上也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每次去二小都想去走走……</p><p class="ql-block">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永远不能抹去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些普通普通的小小胡同,承载的却是厚重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胡同”两个字,深藏着非同一般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探寻北京的魅力# #关于胡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克勤郡王府东路建筑遗存门牌号为“新文化街47号”,东路建筑遗存则由五个大小院落组成,之前可能用作茶房、书房、祠堂、花房等,还有护卫、太监、奶妈居住的房屋。目前里面各种私搭乱建典型的大杂院。</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院子的进深大约有100米左右,最北端恰是如冯其利icon先生所说“与寝殿icon在一条直线上”。在进入院子大约40米左右,通道西侧的一个小院里有一棵二级古柏,编号为110102B00689。这棵古柏被小院里房屋的墙围了起来,而且不像通常是被私搭乱建的小房围起来的,是房管部门正式盖的房子,质量很不错,因此它也没有把古柏围进房子里,而是专门给古柏留了一个凹形的空间。还有几栋相对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夹在两个全国文保项目之间,本身又是其中一个的组成部分,应该说有很充分的腾退恢复理由,不知何时能够得以腾退,恢复这座王府的全貌。</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 #探秘京城#</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护国寺西巷】</p><p class="ql-block">护国寺街西巷,因位于护国寺西侧而得名,是一条并不宽的小巷。</p><p class="ql-block">护国寺西巷,北起百花深处,南至护国寺街,全长280米,宽3米,原为护国寺西侧狭窄通道。</p><p class="ql-block">清代icon这里叫“西廊下”,民国年间改称“护国寺西巷”,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护国寺西巷东墙就挨着护国寺,行走在巷里能看见护国寺屋脊上的神兽,在这冬日院里的老槐树光秃秃的,灰顶,灰墙,灰地更显得胡同的寂寥素静。</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穿梭北京小巷# #北京老街景#</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宝产胡同】</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370米。</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形成于元代,元朝icon武宗年间这里建有普庆寺,后毁于兵火。“宝禅寺”是后来成化皇帝icon御笔亲题。匾额,悬挂于山门之上。这里由此得名为“宝禅寺胡同”。到了民国时期,1911年后改称“宝禅寺街”。1965年北京市icon对街巷地名进行整顿,将这里定名为“宝产胡同”。</p><p class="ql-block">宝禅寺旧址在今宝产胡同15号,1949年后被改建为工厂,到了1997年全部拆除,只有大殿的斗拱幸存于世,保存在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内。</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29号院,此院前身为魁公府西院,何基沣将军于1945年购得,在此居住直至辞世。</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23号、25号、27号、29号,原为清代icon光绪icon朝镇国公--爱新觉罗.魁璋的府邸。</p><p class="ql-block">魁璋是裕亲王icon福全的九世孙,王府原址在台基厂二条。清末台基厂二条划归使馆区,王府被拆除改建为奥地利icon大使馆,魁璋于是就迁到宝禅寺胡同。</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21号,原为“正觉寺icon”又名“正法寺”。正觉寺始建于明代成化icon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包括19号和17号,现已成为民居。</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36号“素问阁”,北京按摩医院“特需门诊部”、“治未病门诊部”。7号是北京按摩医院。</p><p class="ql-block">宝产胡同3号“苍圣祠”。苍圣祠始建于1926年,祠内供奉苍颉icon。苍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相传他生有四目,是轩辕黄帝icon手下的史官。他造字的地方名为“凤凰衔书台”。苍颉祠由正殿、东西配殿及后殿组成。正殿还曾一度成为慈济医院。现在苍颉祠基本构架还在,已沦为居民大杂院。</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新文化街】</p><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位于西城区icon,东西走向,长837米,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新文化街始建于明宣宗icon年间,原名石驸马大街,因明朝icon第五位皇帝朱瞻基icon长女顺德公主icon下嫁给昌黎人石璟,其府邸在此街而得名。1965年改为今名。</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icon,这条街里住进来一位王爷,即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爱新觉罗·岳讬长子爱新觉罗·罗洛浑icon。克勤郡王府几经变迁,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icon。克勤郡王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克勤郡王府向东不远,有一处斗公府。“斗公府”清时的主人是辅国公斗保。1909年,斗公府改建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icon。1923年鲁迅先生到这任教,他在教授课程的同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icon。1924年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icon,后几经波折,1996年更名为鲁迅中学icon至今,门牌号为新文化街45号。</p><p class="ql-block">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icon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小杨家胡同】</p><p class="ql-block">小杨家胡同,清末称羊圈。据传,后因内有杨姓icon大户,遂根据胡同走向与规模分别改称大、小杨家胡同。此胡同规模较小,故称小杨家胡同。我国著名作家老舍icon于清光绪icon二十五年(1899)出生于巷内8号院。该院现基本保持原状。</p><p class="ql-block">在老舍写的一些散文里也曾多次提到过这条小胡同:“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这条胡同也是老舍的出生地,胡同狭窄短小,两侧皆为平房住宅,位置就在护国寺北边,现在谐音为小杨家胡同。</p><p class="ql-block">胡同8号院是文学大师老舍的鸿篇巨著《四世同堂icon》以此地为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内容的。</p><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反复讲述胡同的概况,借用书中祁老太爷的口吻表述小羊圈胡同如同一个葫芦嘴严实一般人不经心都找不到。该胡同并不笔直而且带弯,胡同虽小但内有乾坤,一部经典巨著由此而生,但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胡同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了。</p><p class="ql-block">新如今的街口地区街面比较繁华但胡同里却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小杨家胡同{小羊圈}是条闹中取静的地方当您漫步的在这条曲径通幽的胡同中也许会引发胡同情思,遐想中祁老太爷、李四爷笑脸迎接贵客的到来,或许小顺、妞妞会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的健康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寻找老胡同#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东智义胡同】</p><p class="ql-block">东智义胡同全长280米,均宽4米,南北走向。南起宣武门西大街icon,北至圆宏胡同。</p><p class="ql-block">清代icon时这里因地势低洼,泛称猪尾坑、猪尾大坑、猪尾巴大坑,旁侧胡同称猪尾胡同,属于镶蓝旗地界。1911年民国后雅化谐音改称知义伯胡同或智义伯胡同。从南向北看两条胡同所夹区域呈q字形,即两条胡同长度不一样,东侧胡同较长民国时期名为智义伯大院东巷,西侧胡同较短名为智义伯大院西巷,1965年定名东智义胡同和西智义胡同。“知义伯大院”,也写做“智义伯大院”。</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老北京趣事#</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百花深处】</p><p class="ql-block">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隶属于什刹海街道,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icon。北与新太平胡同相通;南接护国寺西巷。相传在明朝icon万历icon年间,一对姓张的年轻夫妇,在北京新街口以南的小巷内,买下20亩土地,种菜为业,夫妻二人勤俭刻苦,日子过得倒也殷实。几年之后,颇有闲情雅致的夫妻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icon等花卉,园中有一片水塘遍种荷藕icon。春夏两季,百花盛开,文人墨客纷纷来此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百花深处,“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人已逝,百花深处依然还在。 《北京一夜》苍凉的歌声中,弥漫着寂寞和忧伤, 轻描淡写地调侃着人世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回蓦着昨日峥嵘的岁月,再也看不见“捧着绣花鞋的老妇人”和“把酒高歌的狼族”,也听不见千年等待城门打开的呼唤。残存下来的只是那繁华旧景背后无疾而终的爱情和一场红颜白发的旧梦。 现在的都市太过轻佻,早已变得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北京城的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西智义胡同】</p><p class="ql-block">西智义胡同为南北走向,南到铜光胡同,北到园宏胡同icon。全长137.5米,平均宽4米。因为地势低洼,清朝icon此地泛称“猪尾坑”、“猪尾大坑”、“猪尾巴大坑”。旁边的胡同称为“猪尾胡同”。1911年后雅化称为“智义伯胡同”,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icon曾在西智义胡同2号居住。</p><p class="ql-block">西智义胡同里有一个大杂院,就是清朝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故居。原大门开在南侧,现将小门朝西开着。正房曾经是清朝的一座状元府,经历百年风雨,房屋年久失修,屋脊和门窗都已显得破败不堪,但从房屋结构布局仍可看出当年的峥嵘气象。如今的房东修建了东厢房,还私盖了小二层。面积有十四五平方米,门外用杂木搭建了一个厨房,仅容放下水盆和灶台,人进去做饭的时候都无法转身。</p><p class="ql-block">胡同西侧单号都已拆,现围墙高筑。</p><p class="ql-block">图十是刘春霖像</p><p class="ql-block">图十一是刘春霖书法</p><p class="ql-block">图十二是刘春霖试卷</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天仙庵胡同】</p><p class="ql-block">天仙胡同位于闹市口大街东侧。清朝icon称'天仙庵icon'。因为附近有明朝icon建的天仙庵而得名。1965年北京市icon整顿地名时,改称'天仙胡同'。</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东太平街38号即天仙庵旧址,现已为民居。胡同内都是居民住宅。</p><p class="ql-block">天仙庵胡同3号四合院为保护院落,现在里面也是居民院,院内一棵很大柿子icon树,树上还长满了柿子,叶子都掉没了,柿子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东太平街】</p><p class="ql-block">东太平街位于闹市口大街东侧,复兴门内大街icon南侧。这里曾是金中都城的北护城河河道,后金中都城废,到了明清时河道干涸,逐渐形成街巷。因此地临近太平湖,时称太平街。民国后以闹市口中街icon为界,东边称东太平街,西边称西太平街。此巷位于东侧,故名为东太平街icon。现在街内多为居民住宅。</p><p class="ql-block">东太平街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icon,西至闹市口大街,北有岔巷通新文化街,南与天仙胡同相通。全长479米,平均宽4米。</p><p class="ql-block">东太平街是条老街,街道相对宽敞,有成排的老树相伴。东太平街10号院是个神秘大院。大铁门紧闭,两侧高大的围墙上还有铁丝网防范。</p><p class="ql-block">胡同内还有液化气站,至今没通天然气管道的胡同居民,还在使用液化气罐做饭。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焦化厂建成后,开始使用煤气,但那时普通百姓还用不上,只供应大会堂、大使馆、大学食堂。最早一批使用煤气罐的居民是居住在前门地区的老百姓。四十多年前北京市icon的普通居民家庭开始普及液化气icon。</p><p class="ql-block">东太平街胡同西段有部分拆除,建成居民楼和办公楼。现在的东太平街很幽静,行人和车辆都很少。西段38号现为保护院落。</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轿子胡同】</p><p class="ql-block">轿子胡同,北起钱粮胡同,南止隆福寺街icon,东有支巷通东四北大街,西有支巷通连丰胡同,全长335米,宽4米。</p><p class="ql-block">据传,因该胡同居住着许多轿夫,以抬轿子为生,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这条胡同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平时鲜为人知,胡同内的建筑古朴典雅,还是值得我们去看一看的。</p><p class="ql-block">轿子胡同8号称轿黄府。轿黄府住过两个女人。一个是原主人人称"梨园冬皇"的京剧icon老生孟小冬icon;另一个是现主人德籍华人花映红。</p><p class="ql-block">轿黄府是孟小冬离开梅兰芳icon后的私宅,平面呈“L”型,砖木结构,北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坡屋顶,覆合瓦,清水灰砖墙面,屋内有廊通各室西房四间与北房连为一体,其中一间为门,门下有台阶五步,进门为廊。其南端房屋向东凸出半间,墙隅抹角,顶为攒尖式。</p><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一对香椿树,如今的轿黄府主人花映红,给这两棵树起了两个名字,冬香、兰椿,意指孟小冬和梅兰芳。</p><p class="ql-block">雪中的胡同,仿佛是一个缩小版的北京icon,充满了历史、人文与生活的气息。这气息温暖而独特,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舒适。</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文华胡同】</p><p class="ql-block">胡同是北京icon的特色之一,它们纵横交错,历史悠久。雪中的胡同,更是展现出了别样的风景。雪花覆盖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让整个胡同变得白茫茫一片。那些古老的砖墙、瓦片和石路都被雪巧妙地描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下了大雪# #北京大雪之后#</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文昌胡同】</p><p class="ql-block">文昌胡同为东西走向,东到佟麟阁路icon,西到闹市口大街。原来西到闹市口中街icon。清朝icon起初为铁匠胡同的一部分,因为位于铁匠胡同中段,后来改称“中铁匠胡同”。1911年后改称“文昌胡同”。文昌胡同15号院曾为张学良icon宅第。</p><p class="ql-block">雪后的胡同别样的宁静,这场雪来得那么突然,却又仿佛是预告了整个季节的美丽。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那洁白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连丰胡同】</p><p class="ql-block">连丰胡同北口连接轿子胡同,南口icon在东四西大街icon,因为隆福寺地区改造,靠近南口的地方已经盖起多座高楼大厦,胡同南口缩短至隆福寺街icon了。现在的连丰胡同是1956年整顿地名时起的新名,意寓为连年丰收,在此之前叫“孙家坑”胡同,关于孙家坑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建造隆福寺时在这里取土形成大坑,附近有孙姓icon人家;一说是这里原本低洼,明代副都御史icon孙继鲁icon居此,出资将路填平,居民感激,遂称该地为"孙家坑"。</p><p class="ql-block">连丰胡同不宽,也不直,现在多为居民住宅。弯弯曲曲的胡同中 还有几个小岔巷,走在胡同里感觉像迷宫。</p><p class="ql-block">走在雪中的胡同中,少见居民,更看不到游客,如果不是现在胡同中各种自动或半自动icon三轮车随意停放和快递外卖小哥,还真有走在老北京胡同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虽然胡同窄小,但还是有大宅院留存,连丰胡同曾经有多位名人大家居住。前面提到的孙岳将军是一位,还有另外一位大学者章太炎icon也曾在这里居住。新中国成立icon前参与北平和谈的傅作义代表邓宝珊先生也在51号居住过。</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冬季随手拍古建# #北京城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东四四条】</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故宫icon的雪是茅台icon,酒中佳品。那胡同的雪就是二锅头,这才是老北京的那个味儿。二锅头才是老北京市井的灵魂,懂得自然都懂。</p><p class="ql-block">下雪了,去大公园?没问题,一定挺美的,但是下雪了来逛胡同吧,这才是深入北京icon这个城市肌理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个烟火味在白雪的衬托下有了一眼千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遇见北京的美好# #看老北京街景#</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校场头条七号】</p><p class="ql-block">原云南会馆。戊戌变法icon时期,康有为icon的名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曾经挂在会馆的墙壁上。二十年代的云南icon省委书记王德三、中共早期云南籍烈士王孝达icon、王复生icon,都曾住在这里。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殉难的云南籍烈士范士融icon、曾在云南就读的姚宗贤icon的纪念碑,竖立在院子中央。1932年聂耳icon来北平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也住在这里。现在院门已经重修,院内也在腾退。院门南边有一个被封死的精美砖雕门,我怀疑这里是原来的云南会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校场口胡同】</p><p class="ql-block">正在消失的校场口胡同 </p><p class="ql-block">校场口胡同位于原宣武区icon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icon,西至老墙根街,胡同路北与校场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相通。因明清时期军队在此演武、操练而得名。伴随着近十几年的北京icon老城区改造,一条条胡同悄无声息的消失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校场口胡同房屋也被纳入拆迁范围,南边已经拆迁完毕,代替老屋的是冰冷的铁围栏。偶尔可以看见居住在胡同里的老街坊,孤独行走在已经变得陌生的胡同中。现在像这样的胡同保护越来越少了。而此地区正在进行胡同改造,不知改造后还能保留多少带校场的胡同。</p><p class="ql-block">而且部分胡同街道已经不复存在,平时没事我希望逛逛这些相对比较原始胡同院落,用手机去记录下眼前仅剩下的这些记忆影像。也不知校场口胡同一带从演武场变为居民区,以后变成什么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穿梭北京小巷# #京城胡同随手拍# #看老北京街景#</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达智桥胡同】</p><p class="ql-block">达智桥胡同是典型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的缩影,这儿没有南锣鼓巷icon和烟袋斜街的网红气息,简陋、破旧、杂乱,但它就是那么接地气儿。清代icon这里驻扎着满蒙旗兵,因当时的汉人icon将蒙古人icon称为“鞑子”,附近居民就将此的一座小桥称为“鞑子桥”,演变至今变成了达智桥。</p><p class="ql-block">达智桥胡同全长不足200米,东至宣外大街,西至金井胡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p><p class="ql-block">达智桥胡同,曾经的河沟,聚集了嵩云草堂(河南icon在京最大的会馆,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河南省icon“驻京办”)现为大杂院、杨椒山icon祠(杨椒山即杨继盛icon,明朝icon著名言官、谏臣,一代忠烈之士)现在真正大面积修缮中、沈家本故居icon里的藏书楼“枕碧楼”现在改为可以读书的地方。据说这个登上二楼的小楼梯,经历过多户杂居的时代,一直到今天。</p><p class="ql-block">除了一些古建筑之外,还有一些新建仿古店铺给这条胡同增色不少,如果不是为了拍美照打卡,南城的胡同确实值得你走走转转。</p><p class="ql-block">#冬日生活打卡季# #京城胡同随手拍# #看老北京街景# #北京老街景#</p> <p class="ql-block">胡同漫游【上斜街】</p><p class="ql-block">上斜街,东起原宣武门外大街icon,西至下斜街北口与三庙街交汇处,全长约500米。清代icon的上斜街,曾是名人聚居的地方。 因是河流故道且不直而得名。明称西斜街,清分上、下斜街,上斜街路面较宽,西高东低。</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上斜街一带曾有12个会馆,是宣南文化的起点。胡同中会馆较为密集:如山西会馆,原为三忠祠icon,明天启四年敕建。清道光时辟为山西会馆;番禺会馆,是清龚自珍icon及康有为icon住处;东莞会馆,清年羹尧icon居住于此,清末为日东文学堂校址,1910年由陈伯陶等人公议以五千两购得,次年改建为会馆,为区别于烂缦胡同老馆,称“东莞新馆”。河南会馆,现康乐里小学明理小区(原204中学)。</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清诗人查慎行icon、王楼村、顾嗣立icon以及林则徐故居icon。明清时这里北邻护城河icon及象房,是观看洗象的最佳处。</p><p class="ql-block">现胡同东段部分已拆除,胡同50号为番禺会馆(龚自珍故居icon), 1826年至1831年,龚自珍在上斜街50号居住了5年。当时,院落内有房屋四十余间,并有花园、戏台、假山、奇石、亭阁等,清静典雅又豪华气派。1831年龚自珍将宅院卖给了广东番禺富商潘仕成icon。潘仕成将其赠与番禺同乡会后,宅院被改建成番禺会馆。清同治二年,潘仕成曾撰写《京师番禺会馆碑记》,此碑现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icon。后成为居民大杂院,目前已腾退。 </p><p class="ql-block">56号为东莞会馆,在京城,东莞会馆大门和主体建筑别具一格:金柱式大门,抱鼓石墩,门簪上曾悬挂“东莞新馆”匾额,大门两侧是呈八字形的影壁;院内正房(俗称:大厅)是有特色的歇山式古建筑;院内现还存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祠堂遗迹等。”。</p><p class="ql-block">#京城胡同随手拍# #北京的巷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