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简牍(3):天水放马滩秦简

半农堂主

<p class="ql-block">  1986年3月,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放马滩秦墓出土,战国晚期竹简,共有461枚。内容包括:《日书》甲种、《日书》乙种、《志怪故事》。据《志怪故事》,墓主丹初次下葬在秦王政七年(前240年),二次下葬在秦王政十一年(前237年)后,可见这是战国末年的文件。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放马滩秦简的主要内容是古人选择时日吉凶的《日书》。以日数、时数占卜疾病、盗贼,以十二律配三十六禽占卜疾病等占卜术,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秦汉时期术数体系的认识;有关二十八宿距度的记录,是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珍贵原始资料;有关十二律数、生律法的记载、表述比《吕氏春秋》等典籍中的相关内容更明确,为我们最终解决早期音律学中声律次序究竟为“先益后损”还是“先损后益”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  放马滩秦简中的《志怪故事》,虽然很简疏,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具有志怪小说性质的第一篇奇文。文中所写丹死而复活的故事,明显有志怪性质,与后世《搜神记》等一类书籍颇相似,但时代早了四百年,文学史料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放马滩秦简绝大多数文字形制在篆隶之间,处于隶变早期的篆法隶势阶段,其中《日书》甲种运笔较烂漫灵动,而乙种则略有呆板,但学术界皆将其归为古隶。</p><p class="ql-block"> 放马滩秦简对当代篆隶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当代书家鲍贤伦先生的隶书颇有秦简古艳之美,其取法主要来自放马滩秦简,特别是向隶书过渡时的特点,激活了隶书的书写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