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灯塔——王家湾

青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亮鲁南的一座灯塔”</p><p class="ql-block"> ——山亭区凫城镇王家湾村</p><p class="ql-block">在鲁南地区,遗存着一座魅力古朴、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村落——王家湾。王家湾村位于山亭区凫城镇东北10公里处,据历史考证,王家湾村建于唐代,在后唐时期,西台御史王朴隐居于此,以姓取名王家湾村。村里刘姓居多,据刘氏族碑记载,刘氏先祖刘大公,由峄县坊上迁来。王家湾村地处古峄县最北部,清代属峄县西集社,民国时期,属峄县第八区。1939年11月,峄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属峄县抗日民主政府。1962年后隶属齐村区付庄公社,更名为西王湾大队。1984年属山亭区付庄乡。2001年合乡并镇,划归北庄镇,2004年后属凫城镇。</p><p class="ql-block">王家湾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南临沧浪渊,是先贤孔子临渊听歌和秦末谋士李左车隐居之处。1939年11月,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在这里建立了鲁南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诞生,被喻为“照亮鲁南的一座灯塔”。先后被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枣庄市文艺家创作采风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传统村落、国家级“3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照亮鲁南的一座灯塔</p><p class="ql-block">远看王家湾,群山环抱、蔚为壮观。东西分别为西厢山、娃娃山,正南为焦山,北依北山、狼国山,五山连绵成一个圆,似一花盘,又叫“花盘山”。花盘山内从东向南,有条“S”形河流穿村而过。鸟瞰整村形状,犹如一个八卦太极图,气势磅礴。走近王家湾,映入眼帘的是标志性建筑古炮楼,炮楼由青石砌垒,诠释了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是“照亮鲁南的一座灯塔”,寓意为峄县革命政权不仅坚定稳固,还为鲁南民主政权的建设指引航向。王家湾村的传统历史建筑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石墙瓦房”,屋顶用传承已久的弧形小瓦,层次压盖似鱼鳞状,青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沉淀的气质,是我国古代传统屋顶的主要建筑形式。墙体加院落围墙均为石头砌成,院落内部建筑立面主要为传统的青石墙面,形成白墙灰瓦的立面效果。院落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房等样式,每户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整个村落无论从屋顶还是墙体的色调上都与周边环境相融一体,透着古朴的气息,在蓝天、白云、绿树映衬下,愈显更加稳重。最为重要的是原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现存77座,仍保持石墙青瓦房的有19座。</p><p class="ql-block">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按照“尊重历史、再现原貌、合理提升”的原则,实施了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园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核心区域的修复工程,共修复了9个院落、30多间房屋,设立了武装科、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和实业科,保留了峄县第一任县长潘振武和动委会主任朱道南的故居。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峄县食堂农家乐、濯缨广场、沧龙泉广场和环山景观带,2016年10月建成开放。二期工程投资1300万元,建设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馆。以鲁南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发展、成熟、壮大为主线,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军民一心,团结抗战,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2018年建成开放,获评“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乡村档案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情况,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宝贵材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通过原始档案整理,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古迹、红色资源、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档案资料进行挖掘和利用,从档案里追溯乡村文化、展示乡村文化,打造文化阵地、实施记忆工程、开展公益活动等形式,为基层群众送去富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有助于传承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养和自信。特别是,将蕴含着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的红色档案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开展档案助力红色载体打造、红色景点创建、红色党性锤炼、红色文化宣传等系列工作,把红色资源“亮”出来,让红色故事“火”起来,让红色教育“活”起来,不仅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有力推动了红色精神传播、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于《档案资政参考》第20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