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八户过年

沙柳(张学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家已经搬到一二一团下八户三中。这里中学小学都有,我们的两个儿子已经是五六岁七八岁,就在这里上托儿所,上小学, 上初中。虽然距离团部有20公里,比较艰苦,但是因为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全家生活充满希望,其乐融融。特别是每逢过年,穿新衣,吃年饭,孩子们更加喜气洋洋,快乐无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中教学区、三连小学校和学校家属区紧挨着。家属区的小家住房都是一家一间,一排房子两栋,每家房子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用以夏秋做饭的草棚。草棚与住房之间有四五米距离,草棚门口还有一个自己制作的小饭桌,大部分是泥巴台台。房子与饭棚之间的空地,就是老师们下班来回过往的走道。每到放学时间,大人下课,孩子们也放学了。家家门前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炊烟袅袅。各家在自家门口吃饭时,可以和邻居家的人聊天,也很清楚邻居家吃的啥饭。当然,入冬以后,人们都回房子吃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饺子是家里最大最热闹的事,也是孩子最盼望的美食。只有过年时,团场才给职工多发一点白面,猪羊肉。 快过年的时候,孩子们眼巴巴的等着妈妈一样样收拾制作的年饭,给宝宝们一人尝一点。大年除夕下午 ,大人小孩都聚齐,开始包饺子。平时很少关心炉灶的孩子们,这时非常积极热情,一个个凑到妈妈跟前,要参加包饺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个儿子和我们一起包饺子,一边包一边说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年包饺子时,我说“大肉饺子真好吃,”他妈妈说“谁包饺子谁就吃,“老大旭东说“不包饺子就不吃。”不到六岁的老二旭晖来了句“不吃就不吃。”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不是“三句半”嘛!此后多少年,只要包饺子时,大家就想起了孩子小时候包饺子时的“三句半” ,总要重复一两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肉饺子真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谁包饺子谁就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包饺子就不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不吃就不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包饺子,旭东最认真,学得最快。不但包得好,也会煮饺子。及至他在奎屯兵团师范学院上学的时候,过元旦各班同学一起吃饺子。他教会许多内地同学包饺子以后,就是他亲自用脸盆下饺子。他说,他下一锅,男女同学抢着捞出来吃一锅。等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他本人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二儿子旭晖到成都上大学之后,也成为班里元旦包饺子的高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从小喜欢跟着大人贴春联,工作以后年年带着儿子贴春联。1983年春节之前,喜欢贴春联的我,和各位领导商量,把让老师贴春联改为学校给老师们送春联。我们学校的”书法家”马存敬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就请他给老师们写对联。请来语文老师陀成文,数学才子刘恒全等老师,大家一起,根据不同老师的任课或者工作特点,编写春联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如给语文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书五经皆通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言两语亦精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给数学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握粉笔解世间代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胸怀大志问人生几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一家俩口都是老师,编的对联就更有意思,只是都不记得了。当然也有通用重复的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呕心沥血育桃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国为民树英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刻意造就心灵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精心凿开智慧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联写好之后,敲锣打鼓给老师一家一家贴对联,教职员工家家都有。后面跟着一大群孩子,走一家,念一家。三中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这次送春联活动,成为三中老师多少年以后的一段佳话。40年过去,有的老师至今还记得当年给她家对联的内容。曾经的三中语文老师李维芳回忆说:“马老师写春联记忆清晰,我家门前的对子记不清了,可横批“后生可畏”永久没忘,这个横批多年来一直激励我不要“停止奔跑,值得期待的只有前方”,鞭策工作生活一直向前,真得好好谢谢学校的这一安排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盛事,还有放鞭炮,打灯笼。这些活动虽然都是孩子们的事,但是大人有没有兴趣,直接影响孩子志趣爱好和热情。有的老师,盼着过年休息打牌,虽然不是赌博,但是却影响到家里过年的气氛。自从送春联活动以后,这些老师也没有整天打牌了,他们害怕明年被编进对联贴到自家门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各家各户买的鞭炮炮仗很少,除夕晚上放一放,初一早上放一放就没有了。1983年以后,门市部有许多各式各样的花炮,礼花炮售卖。大部分老师们给孩子买一些过年。学校领导想点子,把老师的孩子凑到家属院空地,大家各自点燃自己的花炮,家长们也纷纷凑过来观看。一群群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个个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当然,我的两个儿子的花炮多一点,他们脸上充满了自豪和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打灯笼也是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事。我几乎每年要给儿子制作不一样的灯笼。虽然不很精致,但是却也花花绿绿,夜幕降临,点上蜡烛,分外好看。有些家的孩子,自己用萝卜掏去内部芯瓤,只剩个外壳,中间放上一截蜡烛,也是亮闪闪的。有的孩子干脆在一段粗萝卜上挖个窝,把一个罐头瓶去掉底座 ,放在萝卜上,内部点上蜡烛,显得特别明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片家属区的孩子挺多,特别是男孩子比较多。我们家旭东旭晖; 魏老师家的黑蛋;张秉儒校长家的三个儿子黑牛,黄牛,花牛 ;刘恒全老师的两个儿子明明,成成;李光耀老师家的儿子狗子等等。手里都有各式各样的灯笼。我们家邻居章保管员的小孙子章杰还小,不能跟着跑。但是他爷爷喜欢制作。他精心制作了一个走马灯 ,挂在外面屋檐上,只见灯笼上的骑马人不停的围绕烛光跑动。惹得大院里的孩子们都围绕在我家门口观看章杰爷爷的走马灯。我趁势让大孩子领着众多孩子们,打着自己的灯笼,排着队,在三排房子前面游走。大家边走边嗨,家里的大人大小孩,特别是不好意思跟着走的女孩子,都在自己家门口观看,嘻嘻哈哈,赞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距离团部遥远的下八户三连这一片,过去基本上是默默无闻,暮气沉沉。自从有了三中学校,每逢过年过节,就熱闹非凡,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连小学,即三中附小老师张兰,徐昌荣(兼任小学校长),也是三中校园我们儿子爷爷奶奶的邻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注:以上是两个儿子小时候的照片。下面一张,是两个儿子和爸爸妈妈的合影。这些照片,有的在炮台照相馆留影,有的是在学校由照相馆侯师傅下连队巡回时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1:原三中老师,现石河子大学退休教授王胜利的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学民老师的美篇满满的年味,新年越来越近,现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总感觉缺少七八十年代过年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老师的文章让我们再次重拾过去的春节,七八十年代的过年,感觉小孩子最开心最快乐了,天天都盼望着春节能早一点一点到来。可以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还有走亲戚拜大年有压岁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老师在三中过年的味道就是回忆的味道,贴春联、打灯笼和包饺子是当年最幸福的过年记忆。到了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欢欢喜喜过新年。那个时候春联都是找人写的,胶水也是自己做,那个年代就用面和成浆糊,然后用刷子刷一下,把春联一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纯真的年代不会再有了,过去的快乐时光已经告别,非常怀念与家人在一起过年的日子!现如今自己也老了,感觉内心深处非常孤独!日子好了,精神状态严重缺乏快乐!不过看了张老师的文章还是满满的幸福感,怀念三中的时光想念三中的老师,借张老师的美篇祝福原三中的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如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2:蒋保国老师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包饺子,吃饺子,贴春联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习俗,它一直沿续至今。大家已习以为常。而你却对下八户过年情有独钟,并把那些场景栩栩如生地写出来,其实这不仅仅是怀念,更主要你在那个时代有满满的幸福感。忙碌了一年,最企盼的也是最奢侈的一顿饭就是吃饺子。并且把饺子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内含。于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幸福地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然后吃饺子。其乐融融。同样,贴春联也是大家共同创作,老师书写,每家每户赠送一副对联。这样过年很充实,有意义。时过境迁,如今过年虽然也是吃饺子,贴春联,但是年味不浓,其原因是吃饺子已是家常便饭了,贴春联缺少了大家的劳动和参与,缺少了精神的愉悦。相比之下,下八户过年是那个时代最浓烈的年,年味浓浓,铭记于心,永不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3:原三中老师章玉梅的留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书记写得太好了,纯真快乐的年味让历历在目,回忆起在三中的美好时光,我们在哪儿快乐成长,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优越,但动手动脑的过程让我们愉悦,感谢你把我老父亲写进了年味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