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得鉎:铸魂筑魄,以飨文朋诗友

至幸

<h3><strong>作者简介:</strong>何得鉎,男,甘肃庆城人。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乡村》认证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公安文联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中级专栏作家,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庆城公安文联会员。1983年12月至1993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交通部队服役;1984年7月至1986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专业函授部语言文学专业函授结业。《人民日报》新闻刊授、《作家之路》、《文学青年》小说、散文、诗歌刊授学习结业;1993年9月至今在庆城县公安局工作至今。通过法律基本级资格考试,经济犯罪侦查员任职资格考试。连续多年甘肃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法律培训考试取得合格证。1997年9月至2003年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大专、本科毕业。在中央、省、市、县网洛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报刊杂志等媒体中心发表非遗、文化名人、民间工匠、技术人员;民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励志故事,在乡村事务和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专业人士;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研究、调研、宣传通讯、报道共1500余篇。分别在《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农民报》、《中国乡村》杂志、《西北文学》、《新时代》、《南方文艺》、《甘肃日报》、《甘肃头条》、《甘肃农民报》、《甘肃经济报》、《民俗庆阳》、《梦阳》等30多家媒体登载和刊载。</h3></br><h3><strong>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老师下午好,很荣幸作为本次采访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想问一下您创作的初心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为提升当地知名度,鼓舞民心和士气,提升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风尚,提振民族自信,铸造民族魂魄,振兴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的写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好的老师,想问一下您创作了多久呢,有什么心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多读书,勤记笔记,注重知识的累计和资料的收集,加强文化知识和见识的增长;多参加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和被采访的对象的建议和意见。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自己的老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真实感受和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得鉎:搞创作,先要学做人,善于萃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遵纪守法,做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尊崇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的道德文化风尚,融汇贯通和萃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见闻。只有人做好了,才能写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文章千古事,道德第一家。写一行,钻研探讨一行,把主人公和客体当成自己的人设,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和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好的老师,您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呢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行伍出身,喜爱文学, 既有书生的儒雅斯文,又有行伍者的奋进果敢。写作风格喜欢平铺直抒,善于作采访、调研、游记类文章。挖掘民间非遗、人物通讯报道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好的老师,您有遇到过瓶颈期吗?是怎么解决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遇到过,多与人交流,多与人探讨,提升理论水平;掌握了良好的灵活性,落到实地多方考察;多读书,多做笔记,开阔视野和见闻,提高文化与理论素质;以文会友,常交流经验和心得,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掌握应对事物的应变能力,写出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激励前进,鞭策后进,改造社会,净化人的心灵和思想灵魂的文章;采编那些治国安民,保家卫国,塑魂筑魄人物的事迹、故事、遗存等具有现实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文章,铸造民族魂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好的老师,您的家人支持您的创作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支持,我创建的是书香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都是文学爱好者,不但支持我,还帮助我查找资料,搜集图书,相互交流沟通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好的老师,网络文学兴起,想问一下您的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网络文学的兴起,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环境及方式方法。目前手机普及率那么高,人人都有一部手机的情况下,随时都能看到和阅读到相关文章和信息。要加强网络管理,避免不健康的和宣扬暴力色情,赌博诈骗等违法活动和问题的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创作路漫漫,想问一下您对自己的创作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我是一名公安干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惩恶扬善,帮危救困,挖掘非遗物质文化产品,走访民间工匠,考察文物古迹,参加学术讨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铸造民族魂魄,弘扬当地人文周祖,岐黄养生文化。留住民族根脉,挖掘乡贤文化,振兴乡村,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微薄的缠绵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想问一下您加入平台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加入平台后,有更多的老师指导和帮助,相互提高中促进学习很有裨益,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文朋诗友提供交流,对于提高自己,深化自己,有了家的感觉和归属感。身后和周围有了新的团队和支持力量,天地更广阔,路子更多,周围汇聚的人才更广泛,群英荟萃,赶到特别高兴,也能为别人提供服务而倍感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得鉎:</b>我的青年时代就投入到军营,参加国防建设,接触到五湖四海的人,随着军营国防施工的搬迁,走过不少地方,长了不少见识。社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在军营和青年人一块谈学习,谈生活,谈家庭,谈变化,谈天说地,被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常识所吸引。业余之际,抱着渴望得到知识的海洋,梦想改变自己,改变家乡、改变国家的状况投入到文化学习和写作中来。我知道,只有通过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将现实生活中新人新事物,社会新风尚挖掘出来,提振精气神,为家乡的发展带来真正的改变。我决定要发奋读书,读好书,走向更远大的未来。订阅和参加了各种文学有关的刊授、函授交流学习,将参加的社会实践,生产、工作和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写出来,汇集成册,勉励自己,铸魂筑魄,以飨文朋诗友。我想说的是,加入到这个平台和队伍,大家要群策群力办好高质量的平台以飨读者,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和作家编辑,服务社会,服务人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清源:</b>好的老师,谢谢老师配合采访,祝您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祝您生活愉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个人作品展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槐树下的守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高楼镇太乐村穆家山,有一条盘山公路。在公路的拐弯处有一户人家,在这户人家庄院门外,有一棵树身高15米有余,树身直径1.2米,树冠直径12米左右的一棵大槐树,虬枝蟠龙,龟蛇盘绕,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这么一棵大槐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棵大槐树挺立在大门外,远看像一棵迎客槐,近看像个大将军,巍峨挺拔,细看又像一个阿娜多姿的姑娘,风情万种,风中摇曳,枝叶招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伫立于庄院西侧大道旁,人们从道上经过时,都因它一时的庇护,免受阳光的刺目和炙热。夏日里有许多从河滩来此栖息的喜鹊、老鸹,上下蹿跳,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待到冬天树叶凋零之际,树上的景象也极为雄浑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棵大槐树的庄院里住着一位94岁鲐背之年的张贵祥,身体硬朗,衣着整洁,饱经风霜清瘦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可亲的笑容,声音洪亮荡气回荡。民国20年人,属马的,1931年8月14出生。经历新旧社会两重天,走过改革前后的两个阶段。有过艰辛的童年,坎坷的青年,曲折的中年,欢乐愉快的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他的祖籍是来自山西的大槐树底下,据祖辈们传说一批批的移民在大槐树下集合,然后双手被反绑着走上了迁移之路。反绑习惯了,大槐树下来的百姓到哪儿都背着手。还有“连手”,大家被绑在一起前进,路上无聊只好和就近的人闲谈,大家慢慢就成了朋友,今天洪洞一些地方的方言里“连手”就是朋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移民到庆阳后他们在穆家山的原畔上居住,为了吃水种地方便,搬到现在这个地方。现在住的窑洞是他祖爷爷修的庄院,尽管历经沧桑,但冬暖夏凉,已历7代人在这里居住,尽管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很漂亮,但他舍不得离开这棵大槐树,也舍不得离开祖先留下的这庄院和这里的窑洞。大槐树下有他祖辈们生生不息的缩影,也是他人生奋斗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回民造反,他一家几十口人被屠杀的只剩下他祖爷一个人跑了出去,在陕西避难,平乱后他们才回到现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在他5~6岁时,这里来了红军,帮老百姓干活,开荒种田,群众口碑极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才有了奔头。他自己17岁时结婚,育有两男两女。23岁时父亲去世,33岁时妻子去世,43岁时母亲去世。一生尝遍了生活的艰辛,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操持家务,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待叔伯如兄弟,视晚辈如亲生,只知付出,不知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夫妻重情义,父母重教子,世人行孝道!张贵祥老人说他妻子去世以后,为了儿女不再受罪,他终生再未娶,给他说媒的到不少,也有些不正经女人的勾引,他都不为所动。他吸取了他爷爷的教训,当时他奶奶年轻时去世,他爷爷娶了个后奶奶,有了自己生养的亲生后,心术倒不正,在给他们分家时,几乎把他们精光光地撵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家族想要发展繁荣,就像这棵大槐树一样开枝散叶,就离不开“人丁兴旺”这四个字,因为没有人就没有生产力和劳动力,那么这个家族走向衰败就只是时间的问题。子女是树,父母是根。身体里流着父母的血,骨子里长着父母的筋。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回报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当一个人开始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人心境的格局才是真正的宽阔与大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贵祥老人说为了子女和家庭,他年轻时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他一生喜欢种庄稼,喜欢干农活,种树种草,给人帮忙,村里过事当了一辈子的总管,邻里纠纷调处不了,就叫他去说活解决。一生不嫖不赌,有时到村里或邻居人家办事,男的不在,为了避嫌,他连女的家门都不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生与人为善,待人诚恳,为人正直,善良热心,深受家族和亲朋的赞赏和爱戴。在亲友周围既德高望重,又有很大的亲和力。晚辈们在生活上都愿意与他沟通,说心里话,并得到他的理解、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当年他的两个女儿长大出嫁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两个儿子小,他既当爹又当妈,做饭穿衣,供两个孩子上学。俗话说,男人无妻家无主,女人无夫身无主。看着失去了慈母的两个孩子,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为了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天地,给孩子们一个遮风避雨的家,他从没有丧失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来不抱怨命运和生活的不公,自小没有念过书,但自己积极主动自学,向村里有文化和学问的人请教,识了不少字,学到不少的文化和知识。他靠自我的努力,克服千难万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自己没有念下书,千方百计的供孩子们读书,长大成人后在村上或在外工作或出去打工,娶妻生子,自食其力,其乐融融,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今他已经从一棵“小槐树”苗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重孙辈几十口人。后辈们对老人都十分孝顺,老人的日子也过的十分舒心。一生的辛劳,对社会、对家庭的呵护回报,得到了家庭繁荣幸福的果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这棵“大槐树”,既改变了自身也改变了家庭,传递正能量。他一生对亲人和朋友真挚情感,对人生的进取和追求,对生活的执着和信念,真可谓与天地永恒,与松柏长青,与大槐树一样与世长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故事提示我们,一个人做人就应该担当起责任,从容看人生,信笔写真心。立身治家"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哦!不管孩子走多远,飞多高,做父母的应该永远都是孩子们的航空母舰,对孩子有所托举和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子女应该善待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没有根,就没有枝叶的茂盛,一个人哪怕功成名就,不孝父母,也会声名狼藉;一个人哪怕富甲一方,不孝父母,也会脸上无光。子女成人成家后,父母已老,请多包容;父母已老,请多理解;父母已老,请多关怀;父母已老,请多善待。树大根深枝叶繁茂,繁荣昌盛,代代兴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一派祥和,可堪称世外桃源。这棵大槐树依旧伫立,它那宽阔的树冠撑起的不仅仅是代代迁徙人对先祖的敬重和对故土的思念,还有中国数百年来的历史痕迹,沧海桑田,锦江春色。</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www.ibanduo.cn/vip_doc/27085082.html"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ibanduo.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