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 我是老北京之六

步雄

<p class="ql-block"> “北京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老北京》之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自元、明、清三代以来都是天朝统治中心,帝王、公爵、大臣、各色官员云集于此。老百姓们在这帮大人物旁浸淫日久,不由也养成了一种辩风向,忖尺度,引而不发,收放有度的北京话术,堪称皇城根儿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北京人说话颇多忌字,也就是敏感词,比如不能说“蛋”字:蛋,卵也。土语寓指男人的生根,会经常遭人戏弄的,“混蛋”“王八蛋”粗俗不堪,于是,真正的“蛋”就有了许多替代词:比如管鸡蛋叫“鸡子儿”;皮蛋叫“松花;摊鸡蛋叫“摊黄菜”;煮鸡蛋叫“窝果儿”;鸡蛋汤叫“木樨汤”;肉炒鸡蛋叫“木樨肉”;鸡蛋糕叫“槽子糕”,就为避开一蛋字,这也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忌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一般管朝廷叫做“上边”,来自上边的忌字可不是闹着玩的,民间忌字冒犯了顶多说你粗俗,冒犯了上边的忌字,不留神要杀头的。 比如慈禧太后属羊,“羊”就是忌字,羊肉称“福肉”或“寿肉”。慈禧听戏时,不许听到“羊”字,《牧羊图》,《苏武牧羊》等戏码子又不能改成《牧狗图》、《苏武牧鸡》什么的,干脆就严令不许进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名武生王福寿应召给慈禧侍演《挑滑车》,请赏时,慈禧说:你戏唱得不错,可听说你与人合作开了个羊肉铺子,就凭这一点我不罚你就很仁慈了。吓得王福寿半天没缓过气来,赶忙谢主不杀之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进宫侍演,梆子名伶侯俊山就没那么幸运了。同治年间,他被召进宫演《玉堂春》,慈禧听到“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无还”这一句大怒,原本说好的重赏改成了重赏几十大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羊虎相克,所以慈禧身边凡虎年生的太监及宫女一律当众杖责后逐出宫门流放北漠。看来,一个朝代忌字的多少与该朝代的社会文明程度成反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还只是单词单字,北京人的综合语言表达更见功力,一语既出,包含着社会学,逻辑学和时世练达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那其中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茶馆》中王掌柜的茶馆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小丁宝问候他:“老掌柜,您硬朗啊?”王掌柜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看似明月清风的一句话,充满了对当下世道的愤懑和不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唐铁嘴儿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王掌柜不成就说:“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您的回话!”王掌柜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一句话,一腔无奈呼之欲出。总之,心中块垒难平又不敢直抒胸臆,只能拐弯抹角,环顾左右而言它。是那个荒唐时代的标配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人的语言有时是很“跳跃”,很“淘气”的,当地人谓之“耍狗怂”。譬如你在公共汽车上踩了某一位北京大爷的脚,搁其他地方,挨骂甚至挨揍都是有可能的。北京有涵养的大爷通常用嘴解决问题,他会笑着说:“哎呦喂!硌您脚了吧!”那是一种充满幽默的反损,您要是一根筋,顺杆爬说:“没关系,我不在意的。”那大爷不给你损上天才怪。当然,以上话术的应用大多限于老北京大爷,北京的新生代们处理以上问题就简单粗暴得多,或者说完全没有北京味儿了。他们会一语中的地说:“我打你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竟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一个严肃的问题,北京人可以用逗趣的口吻表达出来。遇到容易惹上麻烦的问题,擅长推过来,拉过去,让那话头子始终不逾越令政府难堪的红线,让你说不出来,道不出来。比如你去采访一位北京大爷,你问:</p><p class="ql-block">钱够花吗?</p><p class="ql-block">他答:够吃饭的。</p><p class="ql-block">你说:摊上大事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他说:大事?不就是个死。得了要命的病不看,也看不起,一辈子攒的钱,两天就给你捅咕出去了。能对付就对付,对付不了嗝屁着凉大海棠算完事。</p><p class="ql-block"> 话说到这,大爷觉出涉嫌负能量了。马上又把话头子找补回来:“得嘞,其实人活着就是活个心气儿,脑子干净,想开了,死了就是活了,上天堂了,美了,省得受罪了,您说是不是?” 您瞧,一个蜻蜓点水接着一个鹞子大翻身,既给了你面子,也顺应了正能量的语境标准,您能不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要是认为北京人傻,贱,拎不清,没追求,那您可就错喽。这叫收放有度。人的修养,人的教养,人的生存艺术。只有经过反复的社会生活历练,才能够做到环顾左右而言它,不让你脸上挂色儿,也不让自己昧了良心,把心里的不满甚至愤懑用玩笑,逗趣,包袱抖搂出来,让你笑着笑着,能笑出眼泪花花来。那是一种格局,一种厚道,一种给面儿,用官话说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提炼北京精神,官方编的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民间传咏的是“局气,厚道,牛逼,有面儿”。读起来似乎相近,细琢磨有点隔膜,再琢磨又似乎压根就不在一个维度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