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十四篇《重返知青故里——先锋郭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淄角郭家村 张汝桐 许德慧</b></div> 作者: 张汝桐 许德慧下乡前留影 2015年5月19日,我们老两口由儿子开车前往惠民县徐郭郭家村。(现在是辛店镇先锋郭村)离开郭家已四十多年了,梦魂牵绕难以忘怀:当年的小伙伴们如今过得咋样了呀?当年的老人和孩子还能认出来吗?村里生活还是那么困难吗?......虽然车上有GPS作向导,但到了徐郭附近就认不出道来了。正要问路,迎面过来一辆小农用车,我们一说郭家的小渊哥郭连聪你认识不?小伙噗嗤一笑“他是我爸!”哈哈,这么巧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站在我们面前的小伙是红星啊!我们离开郭家村时,红星也就两三岁吧,弹指一挥四十多年了,红星——郭本申现是村委员之一了。 在郭本申的引领下来到了村西头,我们告诉儿子,这就是我们一九六八年插队下乡的第二故乡——郭家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对爸妈来说受益匪浅,你们要能来体验一下生活就好了,首先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孩子们有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四十多年来郭家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晴天一脚土, 雨天一脚泥的土路用水泥硬化了;家家的土坯房几乎都盖成了砖瓦房,有的还盖了楼房,昔日的郭家我们找不到了,在统一规划下旧貌换了新颜,我们那颗悬着的心即刻放下了。到了家住村西头的原徐郭大队队长许长荣家,四合院的砖瓦房,宽敞的庭院,下乡时有张汝桐、张喜庆和曲曙几个男知青住在长荣叔家,那好像是昨天的事,现旧房已拆除改建成院落。长荣大叔因病去世多年,许大婶身体还算硬朗也已过八十,由二女儿、女婿陪伴着生活在一起,心里洋溢着幸福。一会儿功夫,郭本申就招呼了许多在家的或在地里干活的老少爷们相聚在许长荣家,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郭立堂、村主任郭连信、委员肖连梅得知我们老知青回娘家,都放下手里的活赶来相聚。四十多年未见的老兄弟姊妹们兴高彩烈地招呼着、拥抱着,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大家亲人般的端详着、诉说着你我家庭的奇闻轶事。当年的帅哥靓妹如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的人已离我们而去,没有好好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心里不免楚楚酸痛。 社会主义新农村 <p class="ql-block"> 大家的喜相逢胜过万语千言,心里掩饰不住的感慨:现在的农村变化大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人们吃得粮食多了,不再挨饿。因为改革开放前是统购统销政策,农民种什么庄稼国家说了算。我们大队主要种地瓜和花生,其他粮食作物种得少,上缴公粮后,大家的主食百分之七十吃地瓜干。如今,家家屯满了玉米和小麦,白花花的馒头、黄澄澄的窝头、饼子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生活是那个时代过年才吃的饭。国家土地承包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自己可随心规划耕种品种,是行家里手施展的天地。家家丰衣足食,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下乡时点油灯),自来水引到了家门口,不再为挑水犯愁;人们把多余的粮食或经济作物卖掉,置办了农机具,提高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每年有几万块钱收入也乐此不疲。</p> 特别是年轻人,房内设施也不落后城里人,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原来的场院是现在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闲暇时间敲锣打鼓扭扭秧歌,唱歌跳舞身心愉悦。<br>现在国家每月发给六十岁以上老人一百元补贴,钱虽不多,但 对农村老人来说手头有点零花钱了,想买点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就不用伸手向孩子要了;看病或住院有新农合报销一部分,老人们生活质量大有改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有个最高辈分的叫郭宝玉,全村人都叫他"小二爷”,我们下乡那会儿他大慨三十岁,人长得面黄肌瘦,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肝脏不太健康,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担也可想而知。我们和乡亲们拉呱时,轻描淡写地问了——下“小二爷”还健在否?大家哈哈大笑起来,顶数他活得潇洒健康!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家开办了豆腐房,小二爷每天都喝自家的豆浆,长此以往足够的蛋白质营养修复了细胞,滋养了肝脏。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气色红润,身材匀称、精神矍铄的老人。小二爷老两口,卖豆腐二十多年,挣钱后盖了二层楼,给儿子娶上了媳妇,现孙子读大学,女儿们也早已成家,两个老人身体健康,孩子们都很孝顺,一家人其乐融融!<br> 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广袤的土地,党的富民政策如春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给赖以土地生存的农民带来了希望!我们祈福国泰民安,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期望更多改革的红利福泽农民兄弟,让辛苦一辈子的他们老有所养!过上更幸福的日子!期待这-天早日到来!<br><br> 2020年8月8日<br> <b>待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