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青春记忆——经典的“青山保林”<br> 周士元<div>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步入热潮,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描写红色革命历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记录人民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文学经典。<br> “新中国十七年小说”,即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有一个概括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和《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br> 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上“青山保林”与“三红一创”并称,它们和后来谢其章先生概括的“三花一铁,新敌艳野”(即“三花一铁《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新敌艳野《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是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高度集中。<br> “青山保林”包括《青春之歌》(1958年)、《山乡巨变》(1958年)、《保卫延安》(1954年)和《林海雪原》(1957年)四部作品,它们当年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它们以“青山保林”的简称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口头流行语,亦成为国人永不磨灭的文学记忆。<br> 20世纪50年代,当“青山保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次出版时,就采用了工整典雅的漆布工艺。不同于普通布面,漆布是将亚麻或棉布浸以漆或绝缘树脂并经烘焙后做成的一种布,在拥有华丽外观和细腻手感的同时兼具防水、防污性能。上世纪50年代以后,工序繁复的漆布工艺渐渐退出图书装帧市场,如今仅能在一些精装书上得以一见。<br> “青山保林”自出版以来,历经数次版本更迭,每一版都倾注着作家和编辑的心血。这次重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初版经典复刻版,在装帧上进行了颇具巧思的改进,漆布封面工艺升级成了烫金花纹,比初版更为精致清晰,朱红漆布包裹书脊,上印经过升级后的烫金花纹,于复古中更添一分大气。除此之外,书口三面刷色,上下为朱红单色,外书口为朱红底色印金色花纹,花纹样式与漆布烫金一脉相承。这既是对那一代作家和编辑的致敬,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br> 当你阅读翻阅书籍时,古朴端正的金色缠花萦绕手边,为读者打开一段通往革命历史的文学记忆之旅。<br> 这套书总体装帧均采用庄重自然的金红配色,深沉的朱红与耀目的灿金交相辉映,以色彩美学诠释“红色经典”气质,带人回到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现场。<br> “青山保林”中《青春之歌》是著名作家杨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中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揭示了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必然性。</div><div> 《青春之歌》小说原稿几经辗转,最终由秦兆阳转给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同时进行修改,定稿40万字,并确定书名。1958年1月,《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初版,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第一版很快售罄,堪称风靡全国的畅销书。此后,该书被多家出版社多次再版,累计发行量接近两千万册,除此以外还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国外出版。《青春之歌》不仅文字内容深受读者喜爱,还因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广为人知,包括电影、电视剧、歌舞剧、话剧、连环画和地方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其影响力广泛。<br> 《山乡巨变》1958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周立波跟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一重渊源——人文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在人文社筹备期间,曾拟聘用周立波担任副总编辑。虽然周立波以后并未参与具体编辑领导工作,但说明周立波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作家,他的文修养以及成就获得了相关部门及领导极大的认可。<br> 《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由正、续篇组成,小说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如同《暴风骤雨》一样,《山乡巨变》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div><div> 去年8月在周立波先生的老家湖南益阳清溪村,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全面启动。<br> 《保卫延安》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规模宏大,激情饱满,语言简洁质朴,风格粗犷雄壮。作品取材于陕北延安战事,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这一重大历史事实,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解放军各级指战员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div><div> 《保卫延安》的人物众多,层次复杂,既有远见卓识的高级将领,也有亲临火线的基层干部;既有普通平凡的战士,也有地方上的支前英雄,是一组英雄的群像,他们虽然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卫延安。1950年杜鹏程用了5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初稿,此后的四年间又先后历经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后又变成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可以拉一大马车。<br> 在杜鹏程《保卫延安》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冯雪峰功不可没。他首先敏锐地意识到作品的特殊价值和意义,称其为“一部史诗的初稿”。冯雪峰多次邀请作者到家里彻夜长谈并交换修改意见。他熬夜审读《保卫延安》,并与作者反复长谈,几乎是手把手地帮助作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最终把小说从七十万字压缩成四十多万字。小说一经推出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一直持续不断,2009年,中央电视台、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影集团、陕西电视台等联合摄制了28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2019年《保卫延安》和“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其它7部作品都入选“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长篇小说典藏”。<br> 《林海雪原》描写了1946年冬天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最终全歼匪帮的故事。《林海雪原》中少剑波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英俊、机智、冷静且富有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指挥才能。小说通过对少剑波、杨子荣及小白鸽等等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等等。<br> 《林海雪原》是责任编辑龙世辉从堆积如山的自然来稿中发现的,此书原稿稿纸有大有小,每一叠用各种颜色的碎布条捆着,字儿很不好认。读完后,龙世辉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新稿,但在语言艺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修改,他详细地和曲波谈了自己对于稿件的意见,并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帮作者修改。1957年9月,《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牌)出版,小说面世后很快脱销,反响热烈。自出版以来,《林海雪原》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说作品。小说出版至今六十余年,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其中仅电影就有《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前传》及动画片《智取威虎山》等,还有64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特别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产生了非常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br>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这些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批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却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了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刻画了中国农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谱写了一首历史、时代应给予农民的赞歌!<br> 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当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这些长篇小说曾经哺育过好几代人的心灵。在当今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评价十七年文学时,不勉会批评其中的在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学创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讴歌政治,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题材单一,英雄人物“高大全”类型的相近等的不足。但是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巨大贡献。<br> 以上内容多借鉴网络文字整理。<br>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初版复刻版,承载着国人永不磨灭的文学记忆。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抖音直播间,抢到了限量100套的签印本两套。此“青山保林”钤印本钤“朝阳门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2023”印章,每一部都有一枚相应主题木刻版画明信片,很骄傲抢到手两套,占50分之一了。<br> 2024.1.2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