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时闻折竹

<p class="ql-block">岁在癸卯之末。</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周,《文学理论》授课老师李彩霞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特此展开关于第十章“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的辩论会,围绕如下三个辩题:</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第一、在阅读中,你倾向电子书还是纸质书?”</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第二、作家直播卖书是文学的悲哀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第三、当今全球化会增强民族性还是冲淡民族性?”</i></p><p class="ql-block">课堂采用分组PK制度,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分别进行如上三个辩题的正反方辩论。</p> <p class="ql-block">下面便到了大家精彩回放的瞬间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u>第一辩题:在阅读中,你倾向电子书还是纸质书?”</u></i></b></p><p class="ql-block">正方:汉语言五班二组</p><p class="ql-block">一辩:何启婷</p><p class="ql-block">二辩:林诗涵</p><p class="ql-block">三辩:贾佳</p><p class="ql-block">四辩:林芝</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郝洁玉</p><p class="ql-block">评委:孙奎杰</p> <p class="ql-block">一辩陈词:</p><p class="ql-block">电子书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保:电子书的使用减少了纸质书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纸张生产对环境的压力。纸质书生产需要大量的树木砍伐,而电子书无需纸张,节约了资源,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便捷: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方便携带。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普及的今天,人们可以轻松地将大量书籍存储在电子设备中,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p><p class="ql-block">更新快:电子书可以快速更新内容,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电子书能够满足人们获取最新知识的需求。</p><p class="ql-block">互动性强:电子书具有搜索、标注、分享等功能,使阅读过程更加高效。读者还可以通过评论、讨论等方式参与到书籍的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p><p class="ql-block">个性化:电子书允许读者自定义字体、背景颜色、阅读模式等,使阅读过程更加舒适。对于视力不佳的人来说,电子书还可以调整字体大小和间距,降低阅读的负担。</p><p class="ql-block">价格优势:许多电子书的价格相对较低,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阅读。这有助于推广阅读文化,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p><p class="ql-block"> 促进文化交流:电子书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更好地展示多元化的文化内容。此外,电子书还可以跨越国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总之,电子书在环保、便捷、更新快、互动性强、个性化、价格优势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有助于传承阅读文化,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为构建知识型社会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二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三辩陈词:</p><p class="ql-block">首先,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电子书具有显著的优势。随着纸质书的消耗量逐年上升,大量树木被砍伐,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而电子书的使用则可以减少对纸质书的需求,从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在这方面,电子书无疑是更具可持续性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其次,电子书在便捷性上也具有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电子设备上阅读,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携带大量书籍,不受空间限制。而且,电子书还可以调整字体大小、颜色和背景,以适应个人需求,为视力不佳的人群带来福音。此外,电子书还可以实现实时搜索、标注和分享,提高阅读效率。</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让我们谈谈电子书的更新速度。在纸质书的世界里,一本书从策划、写作、出版到发行,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电子书领域,这个过程可以大大缩短,甚至实现实时更新。这使得电子书能够更快地反映时代变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p><p class="ql-block">此外,电子书还具有丰富的互动性。在电子书中,我们可以轻松添加注释、问答、讨论等功能,将学习者和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互动性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纸质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纸质书的触感和气味,以及书架上的充实感,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倾向于寻求高效、便捷的阅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书显然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p><p class="ql-block">总之,电子书在环保、便捷、更新速度和互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我们青睐。当然,我们尊重纸质书的价值和地位,两者在阅读市场上可以共存并行。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电子书无疑更适合当今阅读的趋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四辩陈词:</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阅读更偏向电子书,并且总结了以下几个优点</p><p class="ql-block">1. 便携性:电子书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存储和阅读,便于携带和阅读;纸质书则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和重量,不太方便携带。因此,对于需要频繁出差或旅行的人来说,电子书可能更受欢迎。</p><p class="ql-block">2. 阅读体验:纸质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质量可以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而电子书则可能会受到屏幕反光、眼睛疲劳等问题的影响。因此,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纸质书可能更受欢迎。</p><p class="ql-block">3. 价格:电子书通常比纸质书价格更便宜,因为它们不需要印刷和运输等成本。因此,对于注重价格的人来说,电子书可能更受欢迎。</p><p class="ql-block">4. 环保性:电子书不需要纸张和印刷,因此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符合环保意识。因此,对于注重环保的人来说,电子书可能更受欢迎。</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电子书更好。</p> <p class="ql-block">反方:汉语言五班一组</p><p class="ql-block">一辩:苟学珍</p><p class="ql-block">二辩:董博</p><p class="ql-block">三辩:李佳龙</p><p class="ql-block">四辩:郭怡</p><p class="ql-block">评委:奥慧婷、陈延宁</p> <p class="ql-block">一辩陈词:</p><p class="ql-block">纸质书具有以下优点:</p><p class="ql-block">1. 保护视力:纸质书通常采用环保纸张,不含有害的化学物质,更适合阅读。另外,纸质书籍可以减轻眼睛长时间注视屏幕的疲劳,从而保护眼睛的健康。</p><p class="ql-block">2. 阅读舒适:纸质书能够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纸质书能够提供更好的阅读感受。</p><p class="ql-block">3. 便携性:纸质书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不受电子设备限制。</p><p class="ql-block">4. 可保存性:纸质书可以长久保存,不易损坏,不会像电子设备一样容易损坏或丢失。</p><p class="ql-block">5. 可做笔记:纸质书允许读者在阅读时做笔记,有利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p><p class="ql-block">6. 无辐射:纸质书不发射电磁辐射,对人的身体健康无害。</p><p class="ql-block">7. 可共享:纸质书可以借阅给他人,方便共享阅读。</p><p class="ql-block">8. 文化价值:纸质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阅读纸质书能够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综上,纸质书仍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媒介,它带给人们一种实在的、深沉的阅读体验。</p> <p class="ql-block">二辩陈词:</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直播卖书并不会降低文学的权威性,也不会破坏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在如今这个短视频风靡全球的当下,大家每天刷短视频是正常的,由此也使得读书反而成为了小概率事件。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还有诸如韩寒、郭敬明这类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成名,可到了第二个十年间,靠写作成名的就几乎只有网文作者了,由此也足以证明实体书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渐萎缩。为了卖出更多的书,诸多出版商也看中了直播带货,短视频无疑能够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再加上以“买买买”为代表的话术,以及直播所带来的氛围感,更能激发用户购买书籍的欲望,并可以用情绪价值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实现更有效率的促成交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那些潜在的读者可能没有时间去仔细挑选书籍或者没有机会了解到可能感兴趣的书目。那么作为一种新的推广方式,“直播卖书”便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它使得更多读者足不出户便能广泛、深入地了解书业动态,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实际上,这种销售方式更多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使作家能直接与读者交流,使优秀的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而且,通过直播的形式,作者有机会更深入地与读者分享书的思想、情感和故事,这是一种价值提升而非破坏。</p><p class="ql-block">另外,文学的权威性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作家的创作实力,而与销售方式无关。而且,直播卖书实际上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这有助于提升作家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学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又能动的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p><p class="ql-block">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讲,文学起源于民众。文学不是几个“天才”饱食无忧之后的臆造。古往今来,专业作家、文学大师的艺术创造,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基础之上的。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说到底,也都是大众创造的提升者、改造者、加工者。文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如果文艺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消失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那文学也便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更谈不上什么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的影响实践了。</p> <p class="ql-block">三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四辩陈词:</p><p class="ql-block">纸质书,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电子书的竞争,但其独特的优点仍然让人们对其钟爱有加。以下是纸质书的一些主要优点:</p><p class="ql-block"> 首先,纸质书具有独特的触感和视觉体验。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手指可以感受到纸张的质地和厚度,这种触觉上的满足是电子书所无法比拟的。此外,纸质书的排版、字体和插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愉悦。相比之下,电子书的屏幕可能会对眼睛产生疲劳,影响阅读体验。</p><p class="ql-block"> 其次,纸质书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研究表明,与电子书相比,纸质书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更容易沉浸在阅读中。这是因为纸质书没有电子设备上的各种干扰因素,如通知、广告等。此外,纸质书的翻页动作也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内容,因为大脑会将翻页的动作与阅读过程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 再者,纸质书具有较高的耐用性。与电子设备相比,纸质书不易受到损坏或丢失。只要妥善保管,一本纸质书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电子书则需要依赖于电子设备和互联网,一旦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阅读内容可能无法找回。</p><p class="ql-block"> 此外,纸质书在社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人们可以通过赠送纸质书来表达关心和友谊,这在电子书中是无法实现的。同时,拥有实体书籍也可以作为个人品味和知识水平的象征,增加与他人交流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最后,纸质书对于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纸质书在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记忆力和培养阅读习惯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儿童教育中,纸质书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和评委的点评来啦——</p><p class="ql-block">孙奎杰:<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反方的优点在于语言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反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们的论辩也因此变得更容易进入观众的内心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强烈的情怀的冲击,生动的语言形象描写,这是反方在立论过程中的一大优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但在其后的辩论过程中,反方辩手频繁出现自说自话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并没有针对正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而是在一味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对此,正方所提出的,难道你觉得的情怀就是大多数人觉得的吗,如何证明对方的观点不是自己的一面之词,问题无疑是对反方的致命一击。直至辩论结束,反方也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因而整场辩论中,反方以情怀为基石,辅助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使得本方的辩论更加具有说服力,但在辩论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逻辑性欠缺的问题。</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正方辩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出发,结合当下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立论,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善于捕捉对方论证的逻辑漏洞,从而进行批驳,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在驳论的过程中,正方同学的观点诸如“电子书也可以代表情怀”等一些论据缺乏具体证明因而成为空中楼阁,削弱了辩论的说服力,也有些喧宾夺主之嫌。</i></p><p class="ql-block">陈延宁:<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本人在平时的阅读中更偏向于纸质书,相信大家也有了自己的判断。首先正方的整体形象佳,辩论逻辑清晰,语言组织较好。反方的团队协作能力强,辩论有序,逻辑清晰。双方都尊重辩论赛的秩序,尊重对手,尊重比赛规则,都立论清晰。双方应该注意的是对辩题的更深层次挖掘。</i></p><p class="ql-block">奥慧婷:<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从辩论的整个过程来看,双方表现都很优秀,辩得很精彩,能较好把握己方的立场和辩论策略。各位辩手思路清楚,反应迅速,对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抓住辩题的问题所在,把辩论会推向高潮。正方二辩思维敏捷,切中要害;反方三辩思想丰富,语言含蓄。</i></p><p class="ql-block">杨洁:<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关于本次阅读更偏向于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其实我本人在平时生活中是看电子书比较多的,电子书首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它方便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但我更喜欢收藏纸质书籍,因为我觉得文字跃然纸上我们细细品味读书乐趣,书籍有质化让我感受到书的厚重。而且我认为书纸质书的出版极大地提高了书籍质量的把关,好的书籍应该被出版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以在我看来此次辩题 两方便有准备的都十分充足,思维清晰,反应敏捷都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充分发挥了团结合作的精神。</i></p> <p class="ql-block">第二辩题:<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u>作家直播卖书是文学的悲哀吗?</u></i></b></p><p class="ql-block">正方:汉语言五班三组</p><p class="ql-block">一辩:戎静</p><p class="ql-block">二辩:宋丹</p><p class="ql-block">三辩:刘可欣</p><p class="ql-block">四辩:高武斌</p><p class="ql-block">评委:马海霞、刘真依</p> <p class="ql-block">一辩陈词:</p><p class="ql-block">作家直播卖书是文学的悲哀吗?我方认为是的,作家直播卖书也就是有了一种新的推广方式,而为什么说是文学的悲哀呢?</p><p class="ql-block">其一,应该反省为什么作家会在直播间中卖书。我认为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如今人们去实体店看书的时间大大缩短。反而对于网络世界的依赖性大大增加,甚至有些书目只有在网上刷到了才会有所耳闻去购买,而这实际上是被动的接收,人们不愿主动去接触文字,这不就是文学的悲哀吗?</p><p class="ql-block">其二,作家直播卖书的带红会对出版业造成影响。每场直播图书销量的激增,似乎是盘活了图书市场,消费者买到了更便宜的产品,然而这只是因为低价图书具有退货率低、对物流速度要求低的优势,往往会被电商平台作为初创时的引流方式。例如拼多多每季都会投入五千万资金用于“多多读书月”这本质上也是更便宜、更高效的广告,往往一旦达到目的,就会把重心转移到其他商品品类上。主播也是如此,例如刘媛媛以低价销售,途中收取大量的粉丝。但从八月份开始就转型主推美妆护肤品类产品,文学本是一种艺术,却被用来引流,这难道不是文学的悲哀?</p><p class="ql-block">其三,会对消费者造成低价洗脑。网上铺天盖地的低价图书会让人们认为图书就是应该便宜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有许多的出版业内人士发现。不少读者喝一杯40元的星巴克不皱眉头,但是一本40元的书却一定要等到搞活动促销才买,这本身就是对读者获取优质知识的一种阻碍,让读者不愿购买正常价格的优秀图书。好的文学失去了大量的读者,难道不是文学的悲哀吗?</p><p class="ql-block">时代巨变,媒体越来越走向娱乐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让大家没有耐心看长篇大论,更不用说那些严肃的纯文学。代之而起的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让作者和相关公司赚的盆满钵满,而真正的文学遭受冷落,这难道不是文学的悲哀吗?回想下这些年在媒体上走红的文化人,都很会在流行上下工夫。前有80年代出道的余秋雨,当年文章还有些锋芒,有些批判性,后来在电视媒体上成了文化形象大使。后来的于丹因在百家讲坛上说论语而走红,其另类的解读成了文化鸡汤。直播暴露在网络中,那些匿名的键盘侠会躲在暗处造谣生事。因此,作家的走红会让文学的批判功能减弱,他们不敢说一些真而实的话,稍微说了一些所谓的错话,就要马上澄清发帖道歉。这就使有深度的文学不受待见,而那些浅显肤浅的文章漫天飞舞,这难道不是文学的悲哀吗?</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作家直播卖书是文学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二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三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四辩陈词:</p><p class="ql-block">作家直播卖书存在一些弊端,包括:</p><p class="ql-block">1. 破坏出版行业的生态:作家直播卖书可能会破坏出版行业的生态,影响传统出版方式的经营和盈利。如果作家过于依赖直播销售书籍,可能会降低作品的质量和文学价值,从而影响整个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2. 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直播卖书可能会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在直播中,作家可能会过于强调作品的商业价值,而忽略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此外,直播销售书籍也可能会使作品变得过于商业化,从而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3. 影响作家的创作状态:作家直播卖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创作状态。直播需要作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创作进程和作品质量。此外,直播销售书籍可能会使作家过于关注商业利益,而忽略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p><p class="ql-block">4. 难以保证作品的质量:直播销售书籍可能会使作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在直播中,作家可能无法充分展示作品的深度和内涵,同时观众也难以全面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质量。此外,直播销售书籍也可能会使作家过于追求销售量,而忽略作品的质量和文学性,从而影响作品的质量和价值。</p><p class="ql-block">5. 存在版权问题:在直播中销售书籍可能会存在版权问题。如果作家在直播中公开朗读或展示未出版或已出版作品的部分内容,可能会侵犯版权。此外,如果作家在直播中公开讲解自己的创作过程或思路,也可能会被他人盗用或侵权。</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作家直播卖书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谨慎考虑。在选择直播销售书籍时,作家应该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保证作品的质量,同时也要注意版权问题和个人信息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反方:汉语言五班四组</p><p class="ql-block">一辩:辛林艳</p><p class="ql-block">二辩:颜旭</p><p class="ql-block">三辩:杨晓倩</p><p class="ql-block">四辩:丁玉祥</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姚建任</p><p class="ql-block">评委:张辉阳</p> <p class="ql-block">一辩陈词:</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作家直播卖书不是文学的悲哀,直播卖书其实只是一种销售和推广方式,对于作家他可以更便捷的去卖出他的书,去向各位读者传递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养家糊口,也是为了更好的创作。2022年6月,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直播中带货销售近50万册,销售额超过850万元。8月17日,梁晓声做客直播间,带动三册装的《人世间》销售2万多单,销售额400多万元。作家和读者之间通过直播视频在虚拟世界的“双向奔赴”,拉近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黏合度。对于读者,看到作者的介绍,其实也方便了的读者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喜好和习惯也不会相同的,喜欢这本书内容的读者自然会去买符合自己胃口的书,而不喜欢的书也可以忽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处呢?直播这种形式,也冲破了严肃文学在普罗大众心中的壁垒,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里看懂文学,种草作品。通过直播卖书,作家和读者也会有一种交流,通过作家的阐述,你可以了解内容,也可以了解作家,增加对他的信任,这难道不是又可以避免随波逐流的去看书了吗?钱包也保住了许多厚度,身为一个作家,他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心血被“贱卖”他希望他的作品应该是与读者共鸣的,这也提醒我们更应该关注于文学作品的质量,而不失销售形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家直播卖书不是文学的悲哀,直播这种形式反而会使文化与市场与生活交融,让作家和更多读者相互“看见”,从而促进了文学价值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二辩陈词:</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直播卖书并不会降低文学的权威性,也不会破坏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在如今这个短视频风靡全球的当下,大家每天刷短视频是正常的,由此也使得读书反而成为了小概率事件。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还有诸如韩寒、郭敬明这类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成名,可到了第二个十年间,靠写作成名的就几乎只有网文作者了,由此也足以证明实体书的受众群体正在逐渐萎缩。为了卖出更多的书,诸多出版商也看中了直播带货,短视频无疑能够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再加上以“买买买”为代表的话术,以及直播所带来的氛围感,更能激发用户购买书籍的欲望,并可以用情绪价值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实现更有效率的促成交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那些潜在的读者可能没有时间去仔细挑选书籍或者没有机会了解到可能感兴趣的书目。那么作为一种新的推广方式,“直播卖书”便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它使得更多读者足不出户便能广泛、深入地了解书业动态,便捷地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实际上,这种销售方式更多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使作家能直接与读者交流,使优秀的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而且,通过直播的形式,作者有机会更深入地与读者分享书的思想、情感和故事,这是一种价值提升而非破坏。</p><p class="ql-block">另外,文学的权威性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作家的创作实力,而与销售方式无关。而且,直播卖书实际上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这有助于提升作家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学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又能动的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p><p class="ql-block">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讲,文学起源于民众。文学不是几个“天才”饱食无忧之后的臆造。古往今来,专业作家、文学大师的艺术创造,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基础之上的。再优秀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说到底,也都是大众创造的提升者、改造者、加工者。文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如果文艺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消失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那文学也便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更谈不上什么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的影响实践了。</p> <p class="ql-block">三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四辩陈词:</p><p class="ql-block">我方观点:作家直播卖书并非文学的悲剧。</p><p class="ql-block">一、破坏文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直播卖书并未破坏文学价值。实际上,这种销售方式更多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使作家能直接与读者交流,使优秀的作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虽然直播卖书形式上与传统的实体书销售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仍然是提供优质的文学作品给读者。而且,通过直播的形式,作者有机会更深入地与读者分享书的思想、情感和故事,这是一种价值提升而非破坏。</p><p class="ql-block">二、影响读者体验</p><p class="ql-block">对于直播卖书是否会影响读者体验,我方认为这主要取决于直播的质量和方式。优秀的直播可以提供深度解读、互动讨论等增值服务,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直播卖书也有助于解决一些传统销售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读者能更准确地了解书籍的内容和价值。因此,只要把握好度,直播卖书并不会对读者体验产生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三、降低文学权威性</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直播卖书并不会降低文学的权威性。文学的权威性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和作家的创作实力,而与销售方式无关。而且,直播卖书实际上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这有助于提升作家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学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四、文学与商业的冲突</p><p class="ql-block">我方认为,直播卖书并不构成文学与商业的冲突。事实上,这种销售模式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这不仅有利于作家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繁荣。商业与文学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带动销售,而合理的商业运作也可以推广文学。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直播卖书视为文学与商业的冲突,而应看到其背后的双赢可能。</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作家直播卖书并非文学的悲剧。反而,这种新兴的销售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作家和读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价值实现。当然,我们也应注意防止商业化的过度影响,确保文学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在享受直播卖书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作品的质量和作家的创作精神,这才是我们评判文学价值的核心标准。</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和评委带着他们的总结大步走来啦!</p> <p class="ql-block">刘真依:<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对于本次论题,我的观点是作家直播卖书是文学的悲哀。正方从直播带货会过于重视商业价值而忽略作品的艺术性的观点切入,一针见血的道出作家直播卖书的缺点;反方从直播卖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论起,观点合理,引人深思。本场辩论,双方状态都很好,可谓是旗鼓相当。</i></p> <p class="ql-block">张辉阳:</p> <p class="ql-block">张诗迪:</p> <p class="ql-block">马海霞:</p> <p class="ql-block">第三辩题:<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u>当今全球化会增强民族性还是冲淡民族性?</u></i></b></p><p class="ql-block">正方:汉语言五班第六组</p><p class="ql-block">一辩:陈妍</p><p class="ql-block">二辩:郭逸华</p><p class="ql-block">三辩:张玮芳</p><p class="ql-block">四辩:周俞伶</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吕钰卓</p><p class="ql-block">评委:杨洁、房靖恺</p> <p class="ql-block">一辩陈词:</p><p class="ql-block">全球化通常指的是全球联系的加强,人们生活在一个全球规模的平台上,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互和整合。我方的观点是,全球化会促进文化的民族性。</p><p class="ql-block">我们之所以注重文化的民族性,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那么,怎么增强文化的民族性?很简单,融入全球化。</p><p class="ql-block">举个简单的例子,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理论诞生,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这不正是融入全球化而促进本国文化民族性的典型例子吗?</p><p class="ql-block">再有,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当然反对以战争的方式促进本国文明的发展,可我们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当时中国被迫融入世界,被迫参与全球化,又会有多少小女孩的脚会被裹到畸形?有多少无辜的人受封建纲常礼教的毒害?这不正是我们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一步一步加强我们本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与发展力,从而增强它的民族性吗?</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化在以它独特的方式一步一步促进文化的民族性。</p> <p class="ql-block">二辩陈词:</p><p class="ql-block">当今全球化社会增强了民族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科技都极速进步的同时,各国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p><p class="ql-block">首先,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力的全球化分工。</p><p class="ql-block">全球化从国际贸易发展而来,影响和反问要远大于传统贸易,就其本质来说,全球化其实是资本、市场、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分工,在这样的分工之下,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自然就会加深。而全球之间的贸易流通则会促进地区之间的紧密关系,却并不会消除民族隔阂,相反很多情况下反而会加强民族主义,比如说中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汉族的民族性就得到了加强,而现在的中国也是多民族共同发展。视角转向世界,参考历史上互相贸易最繁荣,全球化开始最造的欧洲地区。全球化并未消除民族特性,相反欧洲民众民族化不断加强,身份认同不断强化。</p><p class="ql-block">再强烈的国际分工也不会淡化民族性,相反由于分工的激烈竞争,更可能突出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性,国家之间的对立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这点全世界都是例子,美国对于中国的针对,英国脱欧,全球化最强的现代,民族性却越来越强,更是显而易见的。</p><p class="ql-block">总之,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将会强化民族性。</p> <p class="ql-block">三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四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反方:汉语言五班五组</p><p class="ql-block">一辩:王江涛</p><p class="ql-block">二辩:张子卓</p><p class="ql-block">三辩:张梦茹</p><p class="ql-block">四辩:赵若楠</p><p class="ql-block">评委:张诗迪、郑方圆</p> <p class="ql-block">一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二辩陈词:</p><p class="ql-block">通过刚才我方一辩的陈词,相信大家已经对我方观点有所了解,下面就由我对我方观点在理论和事实方面进行补充。</p><p class="ql-block">全球化是一种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受到的信息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这也导致了文化漂移的现象。文化漂移即人们对本族文化的认同程度降低,接受其他文化程度增加。文化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西方文化借助自己的巨大资本和对信息交流的极度主导而形成的西方文化全球一体化和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趋同化,另一种便是全球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吸收。这两种发展走向使得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导致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和同化,削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最后导致文化同质化的发生。</p><p class="ql-block">万圣节、圣诞节作为西方的盛大节日,传入中国后,慢慢地拥有了众多的粉丝,许多中国人将其视为重要节日,重视洋节,其热闹与重视程度渐渐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列。而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这几年逐渐失去了年味。两相对比,全球化带来的商业趋势的发展,使得传统节日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些传统节日逐渐被人们遗忘。又如国家独有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在流行音乐和舞蹈全球化中被取代。等等这些都体现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或消失。</p><p class="ql-block">对于传统文化与节日的保护,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政府制定出多种政策与法规,同时通过教育、媒体等多种途径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那么,我想说这些政策法规的背后也透露出全球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民族性,所以我们各国需要通过优良的政策来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性。</p><p class="ql-block">冲淡民族性除了消失这种表现外,还有融合。我从两个方面来举例,一个是全球化增进不同民族的人群融合,另一方面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对于人群融合,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如果从历史角度可以参考《大历史》,人类简史等书籍。人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有不同人种的交融。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合,我们也可以举出相当多的例子,如佛教传入中国最终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局面的研究资料,季羡林,钱穆,南怀瑾等人的书籍中都研究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如何汲取对方的养分。还有罗马帝国史书类,也介绍到了罗马帝国将不同民族融合到了一个帝国框架内的历史等等,不同民族的交流,形成了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以上便是我方二辩对于全球化冲淡民族性观点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三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四辩陈词:</p> <p class="ql-block">评委和主持人的总结新鲜出炉啦!</p><p class="ql-block">如下是郑方圆同学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房靖恺:<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正反双方立论明确,正方反方辩手们</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立论角度多样,分析辩题,不管哪个角度都应该能够自圆其说。正反方都有独到的视角和见解。</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正反双方辩手们都有广阔的知识面,思维活跃,旁征博引。比如说辩论中对名言的引用、古今中外历史故事的讲述等等。这种知识和信息储备在自由辩论环节更加凸显出来,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到辩手们知识储备的丰富。 第三、反方一辨论点是朗朗上口的,凝练精湛的,不拖泥带水的,让别很容易记住的。平仄押韵令人印象审刻。</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最后,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时,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以此应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i></p> <p class="ql-block">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一节课的激烈辩论,相信大家都对第十章的内容有了深刻了解。</p><p class="ql-block">同时,李老师也为我们剖析了本章最核心的要点并进行相应阐释,记得及时复习噢!</p>

直播

纸质

卖书

作家

文学

电子书

读者

阅读

陈词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