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十三篇《我的一段知青回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淄角徐郭大队徐家村 孙启亮</b></div> 作者孙启亮在下乡50周年联谊会上留影 196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它出现历史上唯一的一大群体“老三届”,随之在全国形成了一大股“知青”群体。1968年也是我走出校门跨入社会难忘的一年。1968年夏季我们这一届高中毕业了,相随的66届67届高初中的学友也一起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这就是大家统称的“老三届”。66届、67届、68届的毕业生一起毕业,一起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这在当时对社会是个巨大的压力。当年党和国家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毛主席也教导我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我在我们这一届毕业生中第一个主动报名去农村。正如我的一学友赠言:主席挥手我下乡,启亮学友勇担当。广阔天地炼红心,时代精神放光芒。我报名后,学校领导派杨老师到家走访,我事先并没有和父母沟通。当杨老师去我家说明情况后,母亲当时就掉眼泪了,难免不悦。我兄姐弟5人,哥姐都已结婚独立生活,两个弟弟才十几岁,平时家里买粮、买煤、挑水、推磨、推碾等家务活儿,都是我和母亲一起做,这回我一走不是闪了母亲一下,母亲是真舍不得我走。母亲看我主意已定,也就不再阻拦了。接着几天内母亲就忙着给我准备被褥衣服之类的。那时有一铺一盖,几件衣服就不错了,出门的行李特简单,一个行李箱都装上了。 下乡惠民50周年联谊会签字背景墙 我们这批知青是博山区第三批去惠民县的下乡知青。区知识青年办公室8月28日在焦裕禄故乡——北崮山村给我们办学习班。从我家五龙村去北崮山村路程有30华里,那时交通不发达,要求自行前去参加学习班。8月27日中午饭后,我打好背包,挎上绿色军包,真有点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步行沿着去八陡的铁路线,又从八陡沿着去北崮山村的公路一路前行。好在我在学校时有长跑的习惯,当时又年轻,徒步去北崮山村不当回事了,不足两个小时我就到达了学习班所在地。 当年是“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事迹展览馆” 在学习班我们淄博一中下乡的学友为一个学习班,虽不是一个级的学友相互不太熟悉,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志愿和理想,大家见面后都很热情,交流很融洽。在学习班上,我们先听区领导的讲话,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然后,每个人谈体会表决心,最后知青办公布第三批下乡知青去惠民县插队落户所在的公社大队和村庄。就是以后我们所说的下乡知青点。分配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竟然没有分在淄博一中下乡学友的知青点,而我和一中的学姐陈桂英,淄博二十一中的李志红,博山工读二中程学芳、王健5人被分配到惠民淄角公社徐郭大队徐家村知青点。这个知青点是博山八陡公社的安置点。这个点是博山第二批去惠民县的知青,共12人,男6人,女6人,分别是八陡小学,八陡十六亩地小学,八陡黑山小学毕业的,年龄大都在十六、七岁。由于年龄小,初到农村后思想波动很大,不安心,不适应当地生活,生产环境,给所在生产队添了不少麻烦,生产队和老农对他们看法不少,直至反映到县知青办,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才把我们5人分配去这个知青点,加强了这个点的力量。其实徐家知青点组长陈其昌是工作认真负责,很直爽,有理想有抱负,敢管实干的小青年,可能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又不大注意方式和策略,易动感情。所以,徐家村知青点不稳定 ,不安心的情形未有尽快改变。我到徐家知青点压力确实很大。在校时我从没有当过干部管过人 。县知青办叫我任知青点组长,陈其昌副组长,我俩如何共同携手搞好徐家村知青工作,担子确实很重。我们从知青的思想,生活抓起。我们常说知青在农村要过好“三关”要经受“三关”的严峻考验。这三关即思想关,生活关和劳动关。我们点第二批的知青由于年龄小,文化水平低,思想波动大,从根子上说到农村插队落户干革命事业的思想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这时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给我们知青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对我们知青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利用午饭后半小时的学习制度,认真展开了学习和讨论,对照检查自己,找差距和不足。大伙儿表示要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 知青们在农村是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 其实思想关和生活关是密不可分的。平时生活搞好了,才能有一个稳定的思想,安心务农。知青生活不可小视。我们博山的水是甜的,这里的水是咸的。在博山我们吃的是煎饼和馒头,这里吃的是窝窝头和贴饼,两地生活习惯大不一样。为了我们知青的生活,徐家村负责知青的徐本田大爷真是操尽了心,他就像一个慈祥的父辈,热心为我们操劳。他从三队要了一个独院做知青的厨房,并亲自垒灶,购置炉灶风箱,厨房的锅碗瓢盆等。他还从队上找了一个做饭好的老农教我们做饭,老农教的耐心仔细,我们学的认真。学和面,做窝窝头,贴饼,蒸各种菜。我们的面食主要是玉米地瓜干窝窝头,红高粱面窝头。难得吃上一顿纯玉米面的窝头。特别是红高粱面窝头,高粱粒子外那层皮脱粒时去不干净,蒸来的窝头吃了不易消化,大便干结。生活虽然苦了点,但大家都能坦然对待。每次吃饭前,其昌都认真而严肃地招呼大家,面对毛主席画像,高呼祝福语。1969年元旦改善生活,一家人要吃大蒸包,可忙坏了我们点的姐妹们,有拌白菜花生馅的,有和面擀面皮的,有包大蒸包的;男爷们往大铁锅里加水,点火,加柴,拉风箱,一家人都忙了起来。第一锅大蒸包熟了,姐妹们叫哥弟先吃,她们继续忙着。可能好长时间没吃白面馍馍了,我的一个小弟吃了10个还想吃。这顿饭一家人忙的乐乎,吃的乐乎,高兴极了。 惠民淄角新农村 我们知青点共17人,男7人,女10人。分在徐家村四个生产队一队二队三队各4人,四队5人。我在第一生产队,1969年春节我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其昌在第四队生产队,一直是民兵队长。平时大家都在各自的生产队劳动,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在老农的指教下,男知青逐步成了主劳力,和社员一起往地里推粪(农肥),在田间翻地、锄草、间苗,学会了如何管理农作物生长的一些知识。女知青们也和队上的女社员们打成一片,跟她们学习田间,场园里各种农活。我们扑下身子,心在队上,干在队上,双方关系密切融洽了,社员们对我们知青信任有加,推选知青参加生产队的管理工作。这几年内有3人担任生产队会计,有2人担任生产队保管员,有1人担任生产队民兵队长。是徐家村贫下中农教育培养我们成长,使我们更加成熟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徐家村的父老乡亲给予知青的爱和呵护,我们永远爱你——我们的第二故乡徐家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