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易》又称《易经》,一本作《易》。本是古代关于“卜筮”之书。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p><p class="ql-block">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再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良”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p><p class="ql-block">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囚菱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交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p><p class="ql-block">《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古典文献之一,为古代中国巫师运用六十四卦以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卜筮书,自汉代开始尊奉为“五经”之一;《易经》用一套符号形式系统描述事物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卦象代表世间万物的运行状态。卜筮者向神明问事,求得卦象,借此预测事情(例如:战争、政事、农收等等)的成败吉凶]。作为卜筮之书,《易经》的影响并不限于占卜和术数,大凡古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皆可见到阴阳变化的思想寓于其中。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经由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引介至欧美国家。</p> <p class="ql-block">《易》据说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周易》是唯一有传至后世的文献。相传《周易》是依循周文王主编《易》的著述而来,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1993年湖北江陵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出土的王家台秦简“易占”与辑本《归藏》相符,推定为《归藏》古文再现。</p><p class="ql-block">三易唯《周易》传世,因此《易经》通常就是指《周易》。《易传》则是早期儒家学者对《周易》“卦、爻辞”所作出的系统性解释,展现了先秦儒家把《周易》当作君子道德修养指引的诠解方式,共有十篇,通称“十翼”。后人对《易经》及《易传》作注解的版本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以及朱熹的《周易本义》。</p><p class="ql-block">广义的《易》包括《周易》和《易传》。由于《周易》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孔子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周易》。现今学者多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是战国时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根据《史记》,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有所阐述与解释,参与了〈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的编辑共有十篇,称为“十翼”。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释义介绍</p><p class="ql-block">1.三易:《周礼》记载,“易经”有三种,或称为三个系统,即:《连山》《归藏》《周易》。</p><p class="ql-block">2.三才:指天道、地道、人道,即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易经》就是讲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书。</p><p class="ql-block">3.简易:不论事物多么复杂深奥,人类的智慧都可以把它们转换成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4.变易: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变化,万物就无法存在。</p><p class="ql-block">5.不易:在万物皆变的前提下,有不变的东西存在——万物变化所依据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p> <p class="ql-block">易书类别</p><p class="ql-block">《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