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原野 文学无界

满堂吉慶·廖

<p class="ql-block">一个阶段的文学小结——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人生的重点不仅在一直奔跑,更在于找对自己的跑道。</p><p class="ql-block">文学永远存在各种可能,各种收获!</p> <p class="ql-block">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书</p><p class="ql-block">写作与时代赛跑,而非与读者赛跑。</p><p class="ql-block">写作超出文学自身发现的范围,这是不可或缺的规律。</p><p class="ql-block">成功从不是偶然,人生如此,写作如此。</p> <p class="ql-block">以己绵薄之力,助推润泽文学的无限、崭新与蓬勃!</p> <p class="ql-block">“培养一个爱好,就像种一棵树,总会回报给你绿荫和清凉。</p> <p class="ql-block">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饭是自己吃饱的。芸芸众生,要想走好路,吃好饭,就必须不忘本心,坚持走好选对的路,跟对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放在对的事业当中。</p> <p class="ql-block">校友、文友、挚友</p> <p class="ql-block">河池市文代会老代表</p> <p class="ql-block">在河池作家馆自己的一角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东西文学馆、河池作家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精品创作研讨会后</p> <p class="ql-block">创作成果,作品小聚</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工作岗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家乡出发,返家乡寻根</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宫河”</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铜鼓之乡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故乡行将作古的木棉树</p> <p class="ql-block">中国唯一的廖邓宗祠</p> <p class="ql-block">家乡热热闹闹的蚂𧊅节</p> <p class="ql-block"> “放诗”宜州的黄庭坚</p><p class="ql-block"> 廖庆堂</p><p class="ql-block"> 宋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就任安徽太平州(今当涂县)知州的黄庭坚,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官职,被流放至偏远荒蛮的宜州(时称龙水县)。时年58岁。</p><p class="ql-block"> 据悉,所谓“幸灾谤国”,其实是黄庭坚在河北任职时与德州通判赵挺之意见相左,后来赵挺之升任吏部尚书,位高权重,他即指使转运判官陈举呈上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谗言此文隐有“对国家的灾祸感到庆幸”之意。藉此,赵挺之为解心头之妒忌,随意贬黜了黄庭坚。</p><p class="ql-block"> 宋庆历五年(1045年)6月12日出生的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人。祖父辈十三人,十位高中进士,时称“十龙”,系家学渊博世家。其父为北宋诗人、康州太守黄庶,其母李氏乃世代书香门第,其子为南宋中奉大夫黄相。</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被贬事出突然,他长兄黄大临得知消息时,黄庭坚已经带着家眷16口人,从鄂州江夏仓促登程,一路乘舟南下,过洞庭湖,在长沙与秦观之子相会,又会见了诗僧惠洪。4个多月后,一家人风尘仆仆抵达湖南永州,由于王命期限将近,他只得抛下家人,只身前往宜州。此后,黄庭坚与妻子儿女生死两茫茫。</p><p class="ql-block"> 1104年农历五月十八日,黄庭坚以“罪臣”之身踏入宜州,孤身一人,人地两生,而朝廷还明文禁止官员与之接触。何处安身立命,成了黄庭坚的燃眉之急。正在发愁之际,城西一黎氏人家给他伸出热情之手,热心安置了他。</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宜州有个黄庭坚同龄的黎志,同一年成为天子门生,即治平四年(1067年)同榜进士。这个宜州士子不但高中进士科,还在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制科”(即特科)取得头等第二名榜眼。这个策论“制科”是很有吸引力的,可以展现自己的博学,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官,实现士人为才所用的抱负,比进士更胜一筹,更容易成为名士。只是进士头衔的黄庭坚,对黎志钦佩有余。</p><p class="ql-block">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黎志,宜州人。治平中许安世榜及第,仕为化州路吴川令,以政最加勋武骑,赐绯鱼袋。罗咸尝谓‘冯三元以文学魁天下,黎特科以及第擅当时,并称为人物之杰出。’则其人可知也。”由此知之,原来黎志与黄庭坚在京中已有交集。</p><p class="ql-block"> 崇宁四年九月六日,黄庭坚的《黎远字说》载叙:“龙水(即宜州)黎充字子美,余同年进士。黎与几之族子也,以名触其远从祖之讳,乞余更其名。余名之曰远而字之曰子思,而告之曰:‘远,孺家子也,废书不读,此志不远。出门从所乐而忘归,此虑不远也。耳目聪明而陆沉于此,唯不思故也。子思自今以始,一事三思也。’”从中可知,黎充是黎志的堂侄,为避榜眼郎黎志父亲的名讳而请求山谷(黄庭坚之号)改名黎远,故山谷住在黎远家就情有可原了,或许是事先已秘密联络上,只是为避嫌而隐秘为之。</p><p class="ql-block"> 其实黄庭坚如此改名之说,也是在自嘲自己聪明读书而背井离乡,告诫黎远做事要三思而行。据悉,写完此文后的第18天,黄庭坚就逝世于宜州了,其寂寞的性情展露无余。而这绝笔之作,更显黄庭坚与黎氏家属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 流放羁管宜州的黄庭坚,在城里黎氏家居住不久,就迁移至内城小南楼、崇宁寺等处安身,当地官员也没有刻意为难他。黄庭坚也能笑对逆境,安居若素,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豁达与坦然。以“宜州者,所以宜人也”,宽慰自己和亲友。他融合儒道思想,同时又坚持自己的节操,“放诗”宜州,形成了他在宜州诗歌比较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后代的文学史上,影响非常之大。</p><p class="ql-block"> 崇宁三年(1104)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黄庭坚的兄长、宋代著名词人、萍乡县令黄大临(字元明),从萍乡千里迢迢赶到宜州探望胞弟,逆境棠棣,千古流芳。兄弟俩游宜州之南山、北山、崇宁寺等地,畅游宜州八景,游意甚浓,百感交集。次年二月六日,大临作别宜州返湖南。兄弟俩在宜州短暂相聚,但留下了不朽诗篇。如黄大临的《留别》:</p><p class="ql-block"> “桄榔笋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宜具觞。市井衣裘半夷夏,阴晴朝暮变炎凉。莫推月色共千里,不寄江南书一行。无榖笳声上云汉,晓来偏绕九回肠。”</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和诗《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云:“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p><p class="ql-block"> 面对逆境,黄庭坚一如在巴蜀的风格,积极乐观地对待贬谪生涯。其后裔太华居士赞道:我祖(鲁直)精神,志向不弃;顺也努力,逆也努力。对宜州的学子,黄庭坚耐心指教,积极播下读书种子。他专研书法艺术,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达到了鼎盛。据传,宜州通判余若著,见堂堂大文豪黄庭坚栖身于城墙上狭小的破戍楼里。他既敬佩黄庭坚,更同情黄庭坚,主动照顾其生活。他认为黄庭坚就像汉代受党锢之祸的范滂等贤臣,就请求黄庭坚书写《后汉书》中的《范滂传》。此篇即为黄庭坚允诺书成,其用笔紧峭圆通,瘦而不枯;点画圆满周到,顿挫而行,擒纵得当,骨肉丰均;结体筋脉舒展,变化多端;大气磅礴,势若吞虹,寓巧于拙,无不荡漾着王羲之书法的风神俊魄,是中国书法领域中的瑰宝和珍品。</p><p class="ql-block"> 而黄庭坚的《乙酉家乘》(亦称《宜州家乘》),是作者被贬到宜州后所记载的个人家中事,是一部日记体笔记。宋朝诗人范寥的《宜州家乘序》:“凡宾客来,亲旧书信,晦明寒暑,出入起居,先生皆亲笔以记其事,名之曰《乙酉家乘》,而其字画特妙,尝谓余他日北归当以此奉遗。”因日记止于宋徽宗崇宁乙酉年(1105),故名。</p><p class="ql-block"> 从黄庭坚的《家乘》看,二月、闰二月、三月、四月的日记主要记录宜州的官僚、豪绅、寨官,给他送米送钱,送物送肉,详细地为我们展现了黄庭坚生活的丰足无忧。兹摘录几则:</p><p class="ql-block"> 二月初一,文颀送来一只杀好了的羊和建溪产的北果,又送一万钱给我作寿礼。</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日,小许送鸤鸠六,王沙监送溪鱼十五,皆班诸鄰,得鞭筍二十余,甚美。</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日,蒋侃送蛮布坐薦四。</p><p class="ql-block"> 闰二月初十,蒋侃、莫泂寄买崇宁倚卓钱四千。莫并寄橄榄百枚,筍数十头。德谨砦秦靖寄筍橛山药……</p><p class="ql-block"> 从该月几天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在日常生活方面,宜州官僚、豪绅、寨官送的东西,不仅有粮食、蔬菜、水果,甚至还有虾子、鸤鸠、溪鱼,连烧火用的木炭,做衣服用的蛮布,睡觉用的竹床,以及一些食用药材,都应有尽有,可谓丰衣足食。</p><p class="ql-block"> 黄庭坚乃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提倡作诗要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作品不仅继承了道家的“心斋”、以及佛家的“心源”诸学说,而且还圆融了儒道释三家,自成一体,表现出一种内刚外和的人格境界和处世之道。黄庭坚被贬宜州,这首《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信手拈来,颇显旷达:“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p><p class="ql-block">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p><p class="ql-block"> 宜州远离京城,人地两疏,词人一路跋涉,风尘仆仆,顿感无比孤独。山谷回顾来时之路,早已笼罩在茫茫的烟尘之中。他心中很清楚,自己年老体衰,远离亲朋,此后归期无定,估计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江西老家。此时此刻,他感觉还不如那些翩翩离去的雁群,不禁长叹一声,“第四阳关云不度”。他化用王维的诗句,表达了羁旅愁思和对仕途的绝望之情。</p><p class="ql-block"> 宋崇宁四年(1105年)腊末初春,黄庭坚即将得到起用,对他放松了管制。于是,他闲散出游,到宜州白龙洞、九龙岩等风景名胜,观赏到了南方寒冬时节绽放的梅花,留下了千古名篇《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p><p class="ql-block"> 暮年看梅花,黄庭坚感慨深沉:“十年老尽少年心”。</p><p class="ql-block"> 远在天涯的黄庭坚虽然困顿,却在亲情和友情的陪伴中淡化了内心的愁寂,他的生活非常充实而安逸。他开馆讲学,教化宜州。与当地文人诗会南楼,弈棋赋诗,给宜州人看病切脉,创作数幅书法作品赠送给当地人,邻县的人也来向他请教。黄庭坚已经融入了宜州这片土地,把自己取号“八桂老人”。黄庭坚把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一一记录在了中国古代传世的第一部私人日记《宜州乙酉家乘》里。《宜州乙酉家乘》实名记录的人物超过50人,既有亲朋故旧,也有官吏百姓。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私人第一部日记”,为研究宋代宜州社会与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此外,黄庭坚的《寄黄龙清老》《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乞钟乳于曾公衮》《在宜州南楼作二首》等诗歌,《看花回·茶词》《采桑子(投荒)》《浪淘沙·荔枝》《西江月(月侧)》《蓦山溪·至宜州作寄赠陈湘》《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等词作,存留宜州,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让后世体会其诗词的独特魅力,彰显宋代文学家的人生格局,读后令人崇拜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生从政的黄庭坚,历任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国军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受家庭的熏陶和家学的影响,从走上仕途之初,他就具有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始终践行“不以民为悌,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他在叶县、太和、德平等地方官任上,适逢北宋政府推行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盐务专卖等改革,他深入穷乡僻壤体察民情,如实上报实施情况,减轻百姓负担,竭力为百姓呼吁。他不幸蒙冤羁管宜州17个月,却是宜州之幸,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宜州,永恒为世人所景仰!</p><p class="ql-block"> 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诏令转到永州,黄庭坚未接到诏令,九月病逝于宜州,享年61岁。</p><p class="ql-block"> 对于黄庭坚的平反昭雪来得太晚了。死后26年,被追赠为龙图阁大学士。 他的这首梅花,伤而不怨,如同他自己梅花开谢。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文节。“节”字之用,可见朝廷对黄庭坚气节的推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廖庆堂简介 </p><p class="ql-block">廖庆堂,壮族,广西东兰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根是一条河》、传记文学《韦祖珍将军传》《姜茂生传》《覃国翰传》《韦国英传》《黄松坚传》等著作,其中《韦祖珍将军传》获河池市人民政府首届“刘三姐文学艺术奖”,散文集《根是一条河》获第七届壮族文学奖,《黄松坚传》获河池市文艺精品奖。主编《半边红水河》《河池壮族蚂𧊅节》《八龙诗歌集》等文集;合编《东兰,有理想的红土地》《河池扶贫史》等书籍。</p><p class="ql-block">历任罗城县委办副主任、罗城县天河镇党委书记、河池地区扶贫对外办副主任、河池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河池市政协常委、河池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一级调研员、河池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池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