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晴空澄海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写给挚友思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昔日读到《新秋之歌》,林庚先生写道:</p><p class="ql-block">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p><p class="ql-block">我仿佛听见原野的风,吹起了一支新的乐章。</p><p class="ql-block">红色的果实已经发亮,是的,风将要变成翅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爱此诗的意境,仿佛将我从纸笔书堆带到了广袤的自然世界,然而大学生活又于二者之间收获平衡。海滨厦门有澄蓝的海,让我回想起海南的椰风树影;北京有如大海般的晴空,仿佛是前者的倒影,贴合此诗描绘的画面。而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站在这如天如海的广阔画卷中飞翔,一切时光都变成现在进行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听闻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好学习与生活?可是如今我体会到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学习与生活本就是一体,每一次知识的进步或许就蕴藏在与友人同事的交谈之中,抑或在图书馆或随意或严肃的耕读的时光,总之学习与生活的同行,让进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间温情,给心灵以寄托,予灵魂以滋养。人生之路迢迢漫漫,在每一个阶段里,会结识不同的人,会经历不同的事,会见证多彩的风景。何润琪说:“也许有人走得比我快,但是看到的风景未必有我多。”我理解的风景,也许并非全是美景,但却是多元且丰富的,经由生活的调色盘中的颜料绘就,红橙黄绿蓝靛紫……万物之色彩,自己的双眼方能看到。是什么去支撑着一个人走过漫长而孤寂的时光?特别是在那些需要熬的日子里。我想就是这世间传播的爱与暖,为我的心灵与精神筑起了堡垒,修建了大厦,坚韧不拔,抵御时间的磨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思圆在《生活需要孤独感》一书中写道:“人这一生会遇到大概2920万人,两个陌生人认识的概率大约只有千万分之五,两个人能相知的概率仅仅只有十亿分之三。有的人来给你长经验,有的人来温暖你的心,而有的人,就只是你生命长河里的过客。认识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是一件极幸福的事。因为终于有人懂你、了解你,跟你有无话不说、心意相通的快乐。”人终其一生都在告别与迎接的路上行走,应怀揣着一颗真心,陪伴心中牵挂的亲人朋友走过春夏秋冬,聆听彼此的喜怒哀乐。纵只身一人,心也有根。世界纷繁复杂,但我总能从那些值得信赖的人身上发现纯洁、美丽、善良与简单。他们懂我的沉默,理解我的不易,在艰难的时光与我同行,总有山水阻隔,亦觉常在常伴之感。《南方周末》于2023年的新年致词中写道:“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而2024年我亦希望:守住不惑的底线,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贵的友情,不需要华丽的言辞来修饰。它简单、真诚,不掺杂任何杂质。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他总能给予最真挚的祝福。在你需要的时刻,也不会走散,这就是青春的温度。真正的友谊,值得珍惜与呵护。那些与我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遥相呼应,彼此挂念的友人们,便是在这略有淡漠,时有悲默的人生之海上常驻的灯塔,长存的暖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习惯性地将思琢比作光,虽然这样的比喻略显普通,但是光的意象再适合他不过了。给他发的消息永远都不会石沉大海,每一声回应,每一句问候,每一次寒暄,每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狗,每一个软瘫在地的小猫,每一个睁大眼睛的小牛的表情包,都给此时彼时的我心灵的慰藉。彼此分享的那些细碎的知识与日常,拓宽了我的视野,延伸了我的思路。也许曾经他对我的帮助与鼓励,于他而言只是如举手之劳一般,但是于我而言却是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人生选择与求学道路,改变了我曾经只求稳求平的心态。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但与此同时又是一个期盼生活平稳安定的人,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却又被生活熔炼集于我的一身,而后者使我在诸多选择面前,思虑太多,不够果敢。我很清楚其中的原因,方向不对,所有的风都是逆风,而当我看清方向,即使是逆风,亦愿毅然前往。2021年他对我说想通过强基计划去学习理论数学,最终他实现了。我那时也说肯定读文学,如今看来在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只不过想要到达的站台依旧在前方的航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是长期主义者,从小到大,一以贯之,兴趣与勤奋使他的理想开花结果。而我又在多少人生路口上被顺水推舟呢?不过十八岁后的我,也一步步通过努力,开始掌握自己的人生走向。正是因为在那个时间的转捩处,在他的鼓励下,我踏出了那一步,才得以在北京结识了那么多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与此同时,我亦十分感谢与感念叔叔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他的家庭又是如此幸福美满,他的家人对他倾注的爱与关怀,从一帧帧他童年的相片,他的父母见证了他的成长,记录了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足迹,相机定格的那一瞬间,承载了多少时光与岁月,美好与欣喜,是在茫茫宇宙间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无比重要的童年的酝酿,是真善美的归旨,是无限想象力的源泉,是初心可循之迹,是梦开始的地方,是成长中回首后仍觉一切值得的忍耐与坚守,是若干年暮阳依旧能够穿透抵达的时空。他是被爱包围成长起来的孩子,优秀而明亮,豁达且自足,一路走来,他是我的榜样,挚友,是青春的一抹亮色与暖色,散发着晶莹剔透的光泽。</p><p class="ql-block"> 正如我去年十月在编辑部的推文《韶华寻梦旅,追光进行时》中所写:“纵荆棘载途,玫瑰依旧馥郁芬芳。追逐月亮的途中 我也被月光照亮着。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为什么我始终相信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因为我们是追梦路上的同行者。友谊之光如此温暖,前方的路又岂会寒冷孤单?”向光奔往,求知发亮,逐光之旅,不停步履,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他高中毕业后在学子风采《琢玉成器》一文中写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初入高一时一直疑惑和纠结的问题。直到了解强基计划后,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加入强基计划的选拔,立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日复一日写不完的试卷和看不完的资料中,使命感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力量。”使命感,让我们志存高远;使命感,让我们打破界限;使命感,让我们面对未知的挑战仍然说可以。我在留言区中写道:“要如何来形容思琢呢?温暖如阳,心存理想,成熟稳重,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有思想,有执行力,兴趣广泛,在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求知欲极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精通俄语和闽南语,我最好的朋友,总之就是很可爱很明朗的人呀!未来永可期,学业步步高!愿琢提衡霄汉上,鹏抟鲲运更论程!”诸多祝福,祝他也祝己,在那一声声肯定的话语中,怎么会没有前行的勇气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世事变迁,年少坎坷,青春有痕,未来前路漫漫,时光荏苒,但一想起有这样一个人温暖明媚,美好如初的人,便暖流涌动,顿消倦意,笑意粲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只身一人于北京街头行走,繁华大街上人声鼎沸,临近春节,北京的夜晚灯火通明,每一棵行道树都“长出”太阳似的橘灯,散发着光热,温柔地守护夜的冰凉。霓虹灯也闪烁着,行人们络绎不绝,声音交织,构成了独特的夜曲。今年北京的初雪很大,近一个多月了,树梢和草丛中仍有依稀可见的积雪,在灯光的映射下,由雪白变成了橙黄。夜幕下空中悬浮着迷蒙的薄雾与水露,待明日天晴,方能散去。而明日我们都将返乡,从北京到成都的列车,从厦门到成都的航班,期待在故里的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岁常青,新岁恢宏,前方永远值得期待!未来的日子里,在漫长的求学的任何一个阶段,愿我们都能因为这份深厚的情谊,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桢于北京花园桥</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2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