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寻遗活动纪实

非遗·恩毅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20日已经是农历腊月初十了,临近年关之际,为了提升一线美术老师们的综合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新年的乐趣,由赵恩毅省教学能手工作站组织的兴平寻遗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  活动前工作站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制订了安全责任书,临时组织了寻遗小团队,并前一天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和大家沟通了本次活动的详尽安排和细节。</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省各区县十多所学校的15位中小学美术老师参与,虽然辛苦了一周的工作,但提起寻遗,老师们还是激情澎湃。报名人数达到29人,通过层层筛选和综合考虑,最后组建了15人的临时兴平寻遗小分队。</p> <p class="ql-block">  当日上午九点我们一行15位老师到达了兴平市丰仪杜军护老师工作室,得到了杜老师亲切的接待和细致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杜军护老师现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杜老师不仅精通剪纸,而且在农民画、壁画、雕塑、面花等方面都很擅长。</p> <p class="ql-block">  杜军护老师为我们一行15位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自己在非遗传承方面的所做所为、所感所想,并且现场为我们讲解自己新创作的剪纸、壁画、农民画、泥塑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我们一行到达渭河渡口体验了一把关中地区渭河上的最后一艘渡轮,老师们都纷纷表示这种民间渡船体验太与众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  午餐时间,大家也一起交流学习收获,坐在一起不由自主地探讨起日常教育教学,就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又一次开启了!大教研活动再一次把本次寻遗活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大家抵达马嵬驿,一起体验和了解了民间民俗活动的热闹场景,在这里感受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情。</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发表活动感言,都希望多拜访非遗大师,多走进民间学习民间艺术,一起把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野秋雨:很荣幸今天能在赵恩毅老师的组织下和来自省内的十几位老师一起来到兴平寻遗,拜访杜军护老师。杜老师的艺术作品种类十分丰富,有雕塑、壁画、农民画、剪纸等,在我眼里他就是全能型民间艺人。听了杜老师的讲解,最打动我的就是杜老师的艺术作品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都浸透着他对家乡这片热土深深的爱恋,显现着他对中华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地挖掘、吸收与传承,继承传统、体会民情、传播民俗,濒危的艺术和民俗在他手中复活。给我们一线教师展现的是一位民间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感谢寻遗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赵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位艺术爱好者、传承者都能在追求与探索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挖越深,真正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李翠琴:今天有幸跟随赵老师参观杜军护老师的民间艺术工作室,一进门口时扑面而来的艺术感,剪纸、农民画、雕塑、壁画等艺术品呈现在我们眼前。兴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杜军护老师多年奔走乡间,搜寻散落的珍贵剪纸作品;刻苦钻研理论提升剪纸水平;为爱好者潜心传授剪纸技艺。他说,纯民间剪纸已经非常稀罕,珍贵图样稀少,不保护不传承,民间以后也难寻高手。所以他谈到非遗文化的传承时,说我们先保护,把我们先祖的纹样,我们先祖的文化保护起来,我们再传承。在一件件杜军护老师保护的作品中,感受到了杜老师的传承,也深深体会到以前的剪纸作品的文化情感。更令人感动的是杜老师把各种文化习俗用一件件剪纸作品表达出来,不但很好的传承了民间习俗也发扬更新了剪纸文化与题材。杜老师的农民画原汁原味,色彩艳丽,生动活泼每一张都有深深惊喜。</p> <p class="ql-block">  李志强:今日有幸参与赵恩毅老师一起到兴平民间剪纸采风,感悟颇多。现梳理以下几点以记之,起到反躬自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剪纸不等于非物质文遗产。剪纸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口传身授的传统技艺、过程、美好寓意、社会价值作用、审美感知是非遗。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实践活动结果。</p><p class="ql-block"> 2.面塑不是面花,面花一定是面塑艺术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剪纸有自己特有的剪纸工具,张小泉小剪刀是理想的剪纸工具。</p><p class="ql-block"> 4.美术名师优课可在国家智慧平台查阅学习,课件制作资料可在美术网查找资料。</p><p class="ql-block"> 总之,传统文化来自民间基层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文化理解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引领其它3个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王艺 :今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寒,是一个吉祥喜乐的日子。又一次踏上寻遗的学习之路,本次在赵恩毅老师带领下,团队十几人一起拜访了民间剪纸艺术家、兴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杜军护老师,寻遗团队一行人参观了杜老师珍藏的各式各样的剪纸,了解了兴平剪纸的历史渊源、人文风格以及样式分类等,杜军护老师就自己珍藏的各种类型的剪纸的纹饰图案进行了典故的讲解,其中杜老师创作的长卷作品是对剪纸在民俗活动、宗教活动、怀旧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行的老师们对兴平剪纸的古老寓意、多样的风格,丰富的题材、鲜明的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学习民间剪纸有了更强大的信心,对于非遗传承的道路更加坚定,对于美术教育也有了更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冯玉林:今天很荣幸在赵恩毅老师带领下,和十几位美术老师,一起参观了民间艺术家杜军护老师的工作室。刚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个的小格窗户,每个窗格里都铺着一件事小巧精致的剪纸。凑近一看,每一件剪纸都诉说着一件民间故事。看到杜老师是的作品,令我震撼的是在方寸之间,居然能把纸剪的如此细致生动。</p><p class="ql-block"> 杜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他收藏的和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作品极其精湛,还讲了其中的渊源、图案的寓意、制作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杜老师的传承理念,他说剪纸文化是要先保护,再传承,只有走进老一辈人的剪纸作品,才能知道人们内心的想法,他通过民间歌谣创作了年俗、生俗、丧俗、婚俗等等剪纸作品,用特有的风格传承着民间文化,杜老师细细给我们讲述了其中的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我才理解到什么是美术课标中的文化理解的素养。收获颇丰,感悟很深。期待下一次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闵婷:一窗美景,一方天地。来之前对于剪纸我知之甚少,来之后发现它是劳动人民在指间翻飞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非遗传承人杜军护老师用他的传承方式将这一腔诗意乡情播撒在三秦大地。赵恩毅老师把他多年来把非遗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倾囊相授,打破了我们对“非遗”这一词汇的边界认知。“文化自信”一词在生活高频出现却在今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线美育教育工作者从对“非遗”的了解到内化再到“推广传承”,需要我们做的太多太多。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  周甜:今天有幸参加赵恩毅老师工作站组织的民间寻遗活动。我们一行15人来到了民间非遗传承艺术家杜军护老师工作室参观学习,直观地感受剪纸艺术。杜老师给我们讲解剪纸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个精细活。从很多年前一直到现在,人们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杜老师以“生”“死”“年”“婚”为主题,将中华文化的思想和兴平民间百姓生活融为一体,以天马行空的夸张想象剪出一个个自由的活灵活现的精神世界。这让我大为震撼。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坚持弘扬快要消失的关中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我有义务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讲给孩子们听。</p><p class="ql-block"> 随后在吃饭的间隙,我们开始了美术教研,整个过程很融洽,收获颇丰,几位老师对泥塑课程学生最后如何表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赵恩毅老师传授了他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课程的教学经验:要以真实情境为导入,激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视觉和思维,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主动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只要学生对文化内容有了深度理解,作品附带着就能表现出来,切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精神世界丰收的一天,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多参与到赵老师所组织的非遗寻遗活动。</p> <p class="ql-block">  吴双:非遗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而应在体验中感悟,在践行中传承。</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跟随赵老师一起拜访杜军护老师,走进剪纸这一非遗项目的世界。杜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他将包裹着的、珍贵的民间剪纸藏品铺开时,我仿佛走进了一座民间剪纸博物馆,看到了凝聚着“守艺人”的热爱;而当杜老师将他创作的系列剪纸作品长卷展开时,我仿佛阅读着一本有声有色的民俗百科图书,这里藏着“手艺人”对民俗生活的点点记录。</p><p class="ql-block"> 非遗文化牢牢地扎根于民间土壤中,杜老师的作品也都取材于农村的生活。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坚持剪纸,他说:“每天创作一张作品,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三十张”。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杜老师的作品既有着浓浓的传统剪纸韵味,更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审美与洞察力,在杜老师身边,我感受到了中国匠人的精神,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这也是我要带进课堂的,带给孩子们的鲜活资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就在这样的薪火相传间发展、传承。</p><p class="ql-block"> 赵老师告诉我们:美育要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会牢记赵老师的教诲,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增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任鹏飞:对于非遗文化,自己一直都比较关注也很感兴趣。之前多次想参加赵老师组织的寻遗活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去成,今天终于如愿以偿。首先感谢赵老师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我也很珍惜。昨天晚上还在网上查了一下杜军护老师简历,真的是高手在民间,他的剪纸、泥塑、壁画都远销国外,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今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态来到杜老师家里参观学习,真的受益匪浅,了解到民间艺术传承的艰难。特别是杜老师对于民间文化的讲解和作品的欣赏,感受到非遗文化博大精深,都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p><p class="ql-block"> 午餐期间我们十几位美术老师进行了真正的大教研活动,大家都畅所欲言,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和想法分享出来,共同研讨交流学习。作为美术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这次寻遗活动使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非遗文化在各个校园里传播,最终达到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卢婧:今天有幸参加了赵恩毅老师组织的兴平寻遗活动,拜访民间艺人杜军护老师。进入杜老师院中,我被杜老师精致的窗花所吸引;流畅、生动的壁画所震撼;憨态可掬的农民画所感染;传神细腻的佛像雕塑所折服。进入二楼画室中听杜老师讲解兴平剪纸的历史渊源、人文风格以及样式分类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杜老师以民间典型故事创作的长卷“生”“死”“年”“盖房”“婚嫁”“纺织”剪纸作品,杜老师的作品饱含着关中民俗生活趣事,更体现着他独特的审美与洞察力,在杜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国匠人的精神,收获了满满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精细和繁琐,非遗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还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寻找非遗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收获和学习经验的过程,它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技艺,并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期待下次的寻遗活动!</p> <p class="ql-block">  刘中山:一张红纸,裁出万千世界。</p><p class="ql-block"> 今天跟随赵老师团队,深入非遗传承人杜老师的工作室,看到了最传统的木窗架上展示着最原始朴素且精妙绝伦的窗花。窗花上各式纹样都取材于生活:鸟兽、虫鱼、花卉、吉祥图案,既富有画意,又很有装饰趣味。原始的窗框不同于博物馆的距离感,而是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巧手婆婆在炕头剪下精美窗花美化房间的情景。这种直观的感受和感动在剪纸之乡兴平才能真切的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杜老师还热情分享了他的系列作品,让我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了剪纸的可读性。他的一幅幅剪纸作品内容详实,娓娓道来着农村人们的婚丧嫁娶、生产生活,让我们十分感叹剪纸的艺术魅力和杜老师的巧手匠心。</p><p class="ql-block"> 下午大家在饭桌上与赵老师热烈讨论,赵老师也解答了各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与疑惑,让我看到了老师们对课堂的热爱与职业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非遗文化也会在我们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感动中永远传承!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感谢赵老师的辛苦付出,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参加!</p> <p class="ql-block">  如果您也热爱民间艺术、如果您也热衷于艺术教育、如果作为一线美术教师的您也想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欢迎加入我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