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十六

CCTV中华母亲编导 歌曲作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2]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首位获提名华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可以查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情况。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获奖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截至2015年为止,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文学奖的华人有11位,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1]、钱永健、高锟、莫言[2]、屠呦呦[3]等。[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屠呦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多年从事中药和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莫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6年,辍学回乡放牧牛羊。1973年8月,作为农民合同工到高密县第五棉油厂工作。1976年2月,参军,曾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等职。1978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展露文学天赋。1984年9月,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5年,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在文坛引起轰动。1987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莫言担任编剧。1988年,《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1989年,出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酒国》。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肥臀》。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檀香刑》。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疲劳》。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蛙》。2016年,当选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2019年,创作小说《等待摩西》。2019年11月,与王振共同创刊《两块砖墨讯》。2020年7月31日,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2021年4月14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杨振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0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他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诺贝尔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诺贝尔母亲是罗琳娜Lovisa)和卡罗莱曼Carolina)罗琳娜是一位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女性,她生育了8个孩子。在诺贝尔生活中起到重要影响。诺贝尔家境并不富裕,他父亲为维持生计去了俄国,留下他和母亲及两位哥哥在瑞典。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对此非常担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诺贝尔母亲卡罗莱曼被描述为一个有文化教养、讲求实际的妇女,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常带领诺贝尔参与家务活动,如浇花、锄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诺贝尔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埃马纽埃尔尔·诺贝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父亲是埃马纽埃尔尔·诺贝尔,被称为小伊曼纽尔·诺贝尔。他是瑞典一位发明家和工程师,对工程,尤其是炸药感兴趣。诺贝尔父亲曾在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就读,后来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包括机床和炸药制造商。他发明了单板车床(这是现代胶合板生产的关键)并开始对鱼雷研究。诺贝尔母亲卡罗琳娜·安德烈尔特也是来自一个农民家庭,具有非凡品质。诺贝尔父亲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常做炸药实验,诺贝尔也会在这些实验旁观看并提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总给诺贝尔讲科学家故事,激励诺贝尔做有理想和抱负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年幼诺贝尔问父亲:“爸爸,炸药能伤人,是个可怕的东西!您为什么要制造它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对他说:“虽然炸药很危险,但是它可以用来开矿、修路,发展工业啊!这是多大贡献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小诺贝尔很崇拜父亲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样制造炸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微微一笑,拍拍他的肩膀说:“不过,造炸药需要很多知识呢!所以你一定要学习很多知识,用功学习才可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诺贝尔10岁那年,父亲一次实验失败让整个家化为灰烬。为此,他们被迎去了俄国彼得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刚到俄国时,诺贝尔不懂俄语,所以没办法到学校去学习,延续在家学习。父亲请来一位优秀家庭教师尼古拉·吉宁做他的家庭教师。在空闲时,诺贝尔来父亲实验工厂,跟父亲学习各种创造发明,并学习到很多知识,如:如何研究设计水雷艇、水雷、大型发动机和炸药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为培养诺贝尔,父亲想:如果要让诺贝尔有献身科学的坚定志向,那就必须让他体会到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不能总让他待在家里,而是要让他走出去,去接触世界先进科学,了解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诺贝尔17岁时,父亲建议诺贝尔出国。他问道:“父亲,我出去有什么任务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回答:“你主要是学习各国的科学技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就这样,诺贝尔离家。他来到美国,并在十分有名气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学习科学技术。之后去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4年里,诺贝尔学习到很多知识:他到大学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与科学家、教授及大学生交谈;出于对文学喜爱,诺贝尔还到剧场看戏,参观美术馆,并结识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家。这段时间,他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国文字,深入地了解到了各个国家发展情况和炸药应用前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回到俄国,诺贝尔向父亲明确志向: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和改进炸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经过这件事,诺贝尔更加明确了炸药对工业、军事发展作用和重大意义,并下决心去研究改进炸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863年秋天,诺贝尔经过50多次试验,终于把硝化甘油炸药研究出来。实验成功让诺贝尔获得巨大荣耀——瑞典、丹麦、英国等多个国家颁发给他专利证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因为有了诺贝尔,人类在工业上取得多次成功;可以说,诺贝尔的成功与父亲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父亲造就了诺贝尔。父亲不仅给予他学习权利,还关注他的自身发展,信任他,爱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为了让儿子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父亲对诺贝尔进行开放式教育一—让诺贝尔周游世界,到各国学习新科学和技术。在周游世界这段时间里,诺贝尔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坚定了献身科学志向。可以说,父亲影响了孩子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还培养诺贝尔从小立志,并以实际行动告诉诺贝尔:要有崇高志向和事业心。父母们不仅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还要用一言一行影响孩子,给孩子做好榜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每日持续分享有价值的育儿经验与心得,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转发,收藏,关注本账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诺贝尔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由诺贝尔捐赠的遗产创建,自1901年起每年颁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诺贝尔在遗嘱中还写道:“把奖项分为5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一、物理学奖:颁发给在物理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二、化学奖:颁发给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三、生理医学奖:颁发给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四、文学奖:颁发给在文学领域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五、和平奖:颁发给为国际友谊、废除使用武力与贡献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纪念诺贝尔而新增了第6个奖项—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颁发给在经济学领域有杰出研究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