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往昔的生活变化不大,大家的看法大同小异。搞怪的人并不多,求新求变的观念也不普及。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诚心诚意的人比较多,对于占卜的结果,很容易相信,也显现高度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占卜准确度当然很高。</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自主性提高,大多喜欢自作主张,不相信权威,对于占卜的结果将信将疑。即使诚心诚意,也不过是口头上的不反驳,态度上的貌似恭敬,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世界愈变愈快,根本的原因,即在于大家的心,并不安定。满脑子求新求变,自然造成愈变愈快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科学愈发达,科学家愈明白:科学不可能告诉我们真相。它只是一条“渐近线”——愈来愈接近真相,却始终有一段距离。至少我们可以肯定:未来并不是科学所能够控制,或者全盘知晓的。只有看水晶球、看手相、求签问卦的人,才会相信这种“科学的预知”。这种“科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宗教”,信到差不多就好,再信下去,必然成为“迷信”。迷信科学,对未来的变化,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科学本身也在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见解,而这些新的见解,也未必正确。</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极化:不是过分悲观,认为未来的变化太过复杂,根本不可测,便是过分乐观,以为科学和技术是万能的,可以适时解决未来的各种难题。这两种态度,对占卜的结果,便常是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即使占卜真的十分准确,对于这两类人士来说,也可能变得极不准确。</p><p class="ql-block"> 《易经》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由八卦到十翼,经过悠久的岁月。从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到近古的孔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周文王和周公是父子,合起来算一圣,加上前后两圣,也就是伏羲和孔子,所以说是经过三位圣人的费心劳神,才能有这样的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 伏羲画卦,原本或许是为了造字。用八卦断吉凶,可以说是推行识字教育的一种方法。文王借重卦爻辞的变化,揭示建国育民的哲理,唯恐不见容于暴虐的纣王,不得不透过神道设教。借由占卜的包装掩护,不但使文王逃过生前的劫数,也使《易经》逃过后代秦始皇的焚书禁令。从此《易》为占卜之书流传迄今。有些人鄙而视之,有些人却盲目迷信,殊不知孔子作“十翼”,其目的在阐扬易理,并且破除迷信。</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行为,最好凭良心,合乎伦理、道德的要求。凡是应该做的,不论结果怎样,都应当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正当的态度。求神问卜的时候,若是只看结果,挑对自己有利的才行动,动机已经很不纯正。孔子对于这样的占卜,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地,占卜的人,不应只是消极地等待占卜的结果,而是要更进一步,询问应当如何进行。一方面坚持正当的目标和途径,一方面则寻求趋吉避凶的方法。把消极的占卜,变成积极的处世智慧,才是孔子把《易经》列为必修的六经之一,所乐于见到的行为“变易”。</p><p class="ql-block"> 正当的事必须去做,在方法上有迷惑时,可以透过占卜作为参考。恶事、私欲,根本不可以占卜。可与不可的分际,必须妥为掌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