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巴瓶

古韵雅集珍藏馆

<p class="ql-block"><b>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开窗人物山水贲巴瓶</b></p> <p class="ql-block"><b>高21.2厘米,口径7.8厘米,最大径15.5厘米,底径10.2厘米。</b></p> <p class="ql-block"><b>“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既藏语“瓶”的意思。贲巴壶有流嘴、但无执柄,使用时手握壶颈,若贲巴壶省去流嘴,便称贲巴瓶。</b></p><p class="ql-block"><b>佛教徒用于盛水,或者插草其中作为礼佛陈设,因此称藏草瓶,贲巴壶也称藏草壶。贲巴是藏语音译,而梵音原作“军持”,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经》曰:“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庶物异各疏》:“梵语军持,一云军迟,此云瓶也”。又《释氏要览》云:“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大悲心经》又曰: “若为令一切饥渴有情得以清凉者,当为甘露手”。其手印图解亦为握水瓶,故军持复称甘露瓶。明代所制军持大多有流嘴,形状与清代贲巴壶略相似,只是结构轮廓简洁,纹饰青花,无多装饰,仍为用具,贲巴壶出于清官窑者辄为喇嘛教法器。</b></p> <p class="ql-block"><b>相传释迦牟尼平生有九龙灌顶事迹。《楞伽经》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又传闻天竺国王即位须以四海之水灌顶以表祝愿。故我国藏传佛教将贲巴壶专用以宗教仪式。</b></p><p class="ql-block"><b>元代西藏喇嘛教(佛教分支)传播蒙古,而满族受蒙古文化影响很深,也尊喇嘛教。贲巴壶成为藏传佛教的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壶,多用金、银、铜制作。瓷质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制作。清代皇家信仰佛教,景德镇的御窑厂大量的生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例如七珍、八宝、贲巴瓶等,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也用来供朝廷赐给西藏地区的佛教寺院。乾隆、嘉庆时期,贲巴壶也是皇帝向内地寺庙的进献之物。文献曾记载,乾隆皇帝祭祀泰山岱庙时,就曾进献过贲巴壶。清政府也曾将贲巴壶赠予曲阜的孔庙,以示尊敬。贲巴壶的烧造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嘉庆以后,贲巴壶的烧造基本就停止了。</b></p> <p class="ql-block"><b>关于颁发贲巴壶的缘由,还要追朔至当年清政府派大军入藏,平定廓尔喀入侵后,为割除吹忠降神妄指活佛转世灵童之弊,规定此后达赖、班禅以及章嘉、阿嘉、洞阔尔等大活佛转世灵童需在大昭寺、雍和宫以金瓶掣签认定。活佛,即“转世尊者”,又称“珠必古”、“阿拉”、“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通过活佛转世制度取得藏传佛教的崇高地位,在广大信众中享有至尊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由于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命景德镇御窑厂、宫廷造办处制造各种佛教用品,更是亲自对其用途、造型、纹饰给予具体指导,制成后颁赐给寺院。</b></p><p class="ql-block"><b>此件贲巴壶即为一件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瓷质佛教用器,为皇帝自身修持佛法和赏赐 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之用。以宗教为题材,烧造清代御窑瓷器,除此类贲巴壶以外,还有藏草瓶、多穆壶、贲巴瓶、七珍、八宝等瓷器,它们不仅使藏文化得以在清代宫廷传播,更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文化的交流。</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结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这件贲巴壶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的真正魅力之所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