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录》——1968年淄博下乡惠民知青回忆录

固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十一篇《我与宋爱华演(红灯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姜楼黄新庄 乔同玲</b></div> 作者乔同玲在下乡50周年联谊会上的留影 1968年9月2号,我们淄博一中11位校友,下乡到惠民县姜楼人民公社黄新庄。大家商定要在黄新庄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还美其名曰“扎根年”。<br>  记得这年12月上旬的一天,知青队长董汉湘把我和宋爱华叫到一块,说什么有新的革命任务交给我们俩去完成,也没有说是什么样的任务,只交待下午去小学校开会。<br>俺俩也摸不着头脑,心里却有点忐忑不安。<br> 1968年春节,黄辛庄知青在惠民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扎根年。 下午,天下着小雪,风一吹,雪花漫天飞舞;俺俩也没觉着冷,就急急忙忙地走进学校。这天是星期天,学生们不上学,这座四合院的学校显得空荡荡的。四年级的教室里坐着十多个社员,大队长李文义一见到我们,就笑哈哈地说:“我们的李奶奶和李铁梅来了。”大家一听“哗哗”地鼓起了掌。俺两个人脸儿立刻涨得像红苹果一样,手都不知放到什么地方好。<br> 原来是这样:姜楼公社革命委员会交给黄新庄大队一个新任务,组织一个戏班子,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过了春节准备到各村巡回演出。<br>  我和宋爱华勉勉强强接受了这个宣传任务,在社员们热情地鼓励下,也只好赶着鸭子上架了。<br> 《红灯记》剧照 下乡日拍下《双手绣出地球红》豪言壮语珍贵照片。(左:乔同玲饰李铁梅,中:刘克克,右:宋爱华饰李奶奶。) 幸好,黄新庄有个唱戏的老班底,吹拉弹唱都有人才,还有一个杜老师做总导演,排练按部就班地开始了。<br>白天,学校是孩子们的天下,晚上是我们戏组的天下。每天晚上戏组的人员一到齐,把大门一关,在院里挂起两盏马灯,板胡、二胡、锣鼓一开场,演员会顺序登场。<br>  戏组人员,风雪无阻,都按时到场演练,大家热情高,干劲大。李奶奶与李铁梅的唱腔,我与宋爱华不知听了有多少遍,唱起来基本不走调。可是舞台上的基本功夫都比较难掌握。宋爱华的唱腔细腻而柔滑,很符合当奶奶的身份;我的唱腔是嗓门大,泼辣,也符合当孙女的活泼性格;戏组人员常赞美我们几句,俺俩心里也觉得甜甜的,也不敢表现出得意之神采,心里牢记着毛主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br> 乡村小乐队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2月底。这段日子里,老天爷下了几场中雪,送花有情,也算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奖赏。<br>  排练结束的前一天,杜老师专门找我和宋爱华谈话,交代一下上台演戏的秘诀。他说:“你们俩个是初次登台演出,一定要记住,你演的戏就是给我们台上这几个人看的,不要看台下的观众。看台下的观众,容易走神,一走神就慌板。不管台下有什么动静,你要充耳不闻,定下心来,演你的戏文。”<br>俺两个牢牢记在了心里。<br> 村民们在寒冷的夜晚全神贯注地观看知青们演《红灯记》 这年,过完了革命化春节,初二晚上登台演出。黄新庄篮球场对面有一个大土台子,这就是戏台。天还不黑,戏台两边木柱子上已挂上了两盏汽灯。孩子们已在球场上放好凳子占好位置。<br> 夜神早早地把黑幕拉了下来,天上无数颗星星在眨着眼;两盏汽灯“沙沙”的响着,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球场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旱烟袋从四面八方发出一明一暗的光。<br> 戏台上,一阵锣鼓震天响过,板胡、二胡也拉了起来,排练了一个月的《红灯记》也闪亮登场了。我不知宋爱华心里是否紧张,反正我觉得心速加快了。<br>  我们演的《红灯记》和正规剧团演的样板戏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精神可嘉。有些舞台场景和舞台动作我们是大胆革新了的。记得有一个场景,是李奶奶坐在椅子上在纳鞋底,是给表叔们做鞋用的。李铁梅一出场,便跑到奶奶面前去撒娇,没想到我从庄里借的绣花鞋大了一点,不跟脚,一只鞋子跑掉了,我只好光着一只脚跑到奶奶面前。这个失误,台下观众没有注意到,台上的人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好在没有演穿帮。<br> 当年淄博知青演《红灯记》《白毛女》在惠民是出了名的。 初二晚上,这场演出在紧锣密鼓中谢幕,戏没有演砸,大家都比较满意。我和宋爱华那两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平静了下来。<br>  演了这场戏,庄里人也给俺俩编了一个段子。是这样:宋爱华头发浓密,当时扎着两个羊角辫子。演李奶奶,得把头发拢到后面,用一个发网把头发网起来,做成一个农村老奶奶的纂,因头发多压不下来,这个纂就撅了起来,像个炮筒子。于是村里传开了一句名言,李奶奶的炮筒子打跑了李铁梅的一只绣花鞋。<br> 想想下乡的事,其乐无穷 五十多年过去了,一想起村里这句名言,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br> 我们这个戏班子并没有去巡回演出,因为过了春节,山东开始反复旧,到处闹派性,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心中的一个遗憾。<br>  想想下乡的事,真是人越活越年青。<br> 淄博知青下乡惠民50周年联谊会徽章 <b>待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