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译文第一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行为无辙迹可追寻,他的言谈无瑕疵可指谪,他的谋划不必借助于筹码的演算,他的关闭不用栓梢而不可打开,他的束缚不用绳索而不可松解。因此,圣人通常留心于救护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通常留心于修复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可以说有了含而不露的明。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不懂得标榜师范,不懂得善待凭资,虽然对善不善的知见有很深的认识与把握,行为举措仍将是糊涂之至。懂得这一点是非常精要玄妙的。</span></p> <p class="ql-block"><b>译文第二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译文南怀瑾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善于走路的人,走起路来总是不声不响;擅长言辞的人,说起话来无懈可击;善于算术的人,计算起来,用不着算盘之类的工具;擅长做锁的人,没有哪一把锁不能打开。人总是以特有的本领呈现出来,社会也需要各类贤才,缺一不可。正是这样,圣人常常只能拯救人的灵魂,所以他们的理论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他们常常能拯救物质,所以对万物都有保护作用。这就是所谓依照自己的特长行事。由于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太善良的人,对学生不会严格,因而不利于当老师,而对别人要求严格的人,就具备为人之师的必要素质。我们不要过分看重具有为师的能力的人,也不要过分喜爱具有某一资质的人,各自的特长,对社会各有其用。即便是一名智商极高的人,在其它领域他也存在大惑不解的地方。这一认识是极为关键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耕夫老师总结</b></p> <p class="ql-block"><b>【翻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b>【导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圣人常常能够以道救人、以道用物,才能做到无所遗漏,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所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道而行,否则仅逞些眼前利用的小智慧,只能陷入大迷糊。</span></p><p class="ql-block"> <b>【解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种是善结。什么是善结之人呢?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所举的“五善”正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体反映,也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弃人”指的是因毫无用处而被抛弃的人。“弃物”指的是因毫无价值而被摒弃的事物。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与不善之人,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处的。这就要求在圣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与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里的“善人”与“不善人”,指的不是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善人”即能够认识大道并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顺从大道行事的人,一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即老子所说的“救”;另一方面,也为他成为善人提供借鉴。救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并使之展露出来。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对于那些丧失了人的本性的人来说,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贵”意为珍视,尊重。“大迷”意为绝对的迷误与蒙昧状态。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愚昧,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然事物的价值与人类的价值相似,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发现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地把自然事物的价值揭示出来。人们如何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呢?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即人类都能用科学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人类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时,就可以从一切耻辱的动机与行为中解放出来,并将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动中去,尽情地观赏这个无限奇妙的宇宙。</span></p> <p class="ql-block"><b>【经典解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第五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点——天生万物,地载万物,却完全显示不出仁慈来,就是因为顺应自然之道。同样在这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应该如此,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无论做什么都应达到“善”,即依道而行。同时也要认识到天地间的万物无论善与不善都是有价值的,真正的智者能做到“不弃人、不弃物”,保持虚空之心,不自以为是。</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行,无辙迹”,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但它显然不是单单从走路上说的,不是要去人们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而是说,善于为事的人,会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做事,让它看起来像完全自然的一样。比如,最善于教导别人的人,一定不是“教鞭加戒尺”生硬地叫学生记住,而是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善于帮助别人的人,也不是完全代劳,而是暗地里帮助,让别人感受不到自己受了帮助;善于资助别人的人,不是成天给别人好处,而是授之以渔,让他们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生活;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靠成天宣传道德,成天严刑戒令,而是让人民如水而行,最后道一句“我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言,无瑕谪”,不是说能言善辩,毫无瑕疵。就连苏秦、张仪靠三寸之舌行走天下,也不能完全没有一点错误,也不是绝对不能被驳倒的。所以说,最“善言”的就是,谨言、不言,就像佛教提倡的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多言多败”当时时谨记。</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数,不用筹策”,凡事不可过分算计、计划。心机太多,逞小聪明反而造成大失,正如《红楼梦》中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于封闭的,就像大门没有关楗一样,而不能打开。其实真正的开放,还不是无关楗,而是没有大门,没有房屋。人们总是想建更坚固的建筑,更结实的天门,更精密的锁具来保护自己、保护财产。每天都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财宝,发现自己的秘密,生恐有人时刻想将自己占有的财产抢去。整日里胆战心惊,不仅没有快乐,反而带来了不尽的忧愁。而真正的智者“如婴孩”、“无所归”、“独遗弱”,他没有秘密不怕别人窥探,他没有财富不怕别人觊觎,他没有华屋丽室所以不需要成天想着关紧大门。古之隐者,以天地为庐,草木为席,星云为被,所以能不知忧愁苦乐,不知得失荣辱,遗世独立,保身全性。</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结,无绝约而不可解”,善于打结的人,没有绳子的约束所以不能解开。打结是为了将东西绑住,人因为欲望而有所求,所求超过所用就想将它们绑在身上,然而绑得太多就会造成负担,此时又怕这些东西失去,唯恐打的结不牢固。对于身边的一切,他们都害怕失去,伤离别,哀病患,恸夭亡,希望将所有人、所有事都牢牢地绑在身上。得道之士不会这样,他们生于天地之间而无所占有,只取生活所需即可,对于其他万物他们也无所羁留,任其自然。所以和被欲望驱使的俗人不同,他们得而无所乐,失而无所忧。故有儿子死而安然自若者,有妻子死而鼓盆高歌者,有朋友死而吊之以乐者。他们从来没有占有过,所以从来也不会失去,他们和万物之间的联结就是自然规律,无形的“道”,也就无法解开。</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人就是因为掌握了“道”,能够用“道”去用人、去用物,所以世间没有不可以用的人,也没有不能用的物。得道之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俗人的典范,而那些未得道的俗人,就充当得道之人治理天下的资用了。那些不爱惜民众的统治者,不知道效仿有道之士的俗人,都是不明智的,自以为聪明,却是大糊涂。此言正如孟子所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党也”。不知不觉而不知学者,只能是愚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品展示</b></p> <p class="ql-block"><b>张宗海</b></p> <p class="ql-block"><b>999999</b></p> <p class="ql-block"><b>马雪梅</b></p> <p class="ql-block"><b>张尧新</b></p> <p class="ql-block"><b>张仁良</b></p> <p class="ql-block"><b>梓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