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这是当年我连当年所建的震红小学的门牌</font></h3><div> 1976年7月28日,唐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全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开展救灾和重建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81180部队(346团)救灾地段在马家沟矿区域,红八连救灾地域距离马家沟矿第一小学较近。连队在救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81180部队红八连指导员唐天正,看到地震过后,校舍变成了一片瓦砾,孩子没有了家园,更没有了校园,于是安排连队的四班副班长刘明星,带领本班的战友,为孩子建设一所简易的小学,以满足孩子震后按时上学。</div><div> 在开滦马家沟矿第一小学师生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重建校园在我连的帮助下全面展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震后第7天学校就开学复课,是唐山市震后第一所开学复课的学校。李桂芝老师成为震后第一位登上讲台的教师。当时她还没有成家,与年近七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地震时死里逃生。<br> 8月2日下午,老校长和八连四班副班长刘明星找到李桂芝老师,通知她暑假结束,马上到校准备开学。李桂芝老师把老母亲托给邻居帮忙照顾,自己直奔学校。李桂芝和其他教师分头去找孩子们,说服学生们的家长,告诉他们简易学校已经建设好了,虽然在露天上课,但十分安全。唐山人真的被地震震怕了!特别是那些只剩下一个孩子的家庭,都担心害怕,李桂芝和同事们总是耐心的解释说:“房子虽然塌了,但精神不能垮呀!建设新唐山,不学知识怎么行呢?”。第一天来了几个孩子,第二天十几个……教师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19岁的李桂芝老师在震红小学给同学们讲的第一堂课</font></h3><div> 震情稳定了,学校总得要有个教室,何况那几天阴雨不断,孩子淋病了更是不得了。盖教室真不易呀!李老师与战士一起,冒雨从废墟中扒砖头、拽木材,一连几天都是泡在泥水里,双手都磨出了血泡。许多战士和教师的伤口化了脓,指甲都脱落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坚持得到了回报,几截粉笔和半块黑板也是扒出来的。李桂芝老师把一张完好无损的毛主席像挂在了黑板的上方,她结合当时的灾情,讲了第一课“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李桂芝站在讲台上,哽咽的说不出来话。几十个孩子穿着不合体的衣服,有些孩子怀里抱着还不会说话的弟弟妹妹,稍大一点的就坐在哥哥姐姐旁边,一动不动,腰板挺得直直的,双眼注视着黑板,李桂芝望着失去了双亲的孩子,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注视着自己,她转过身去,不想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泪水...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时任我连副指导员的范景富与震红小学的学生们在一起</font></h3><div>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震红小学历经风雨,现已更名为“唐山市东山小学”,李桂芝老师已年过半百,光荣退休。她曾说:“我十九岁任教,经过文革,下过乡,历经坎坷,但我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就是我的生命”。 <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人民日报对我连帮建小学的报导</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 39军抗震救灾赴京参加表彰大会代表合影</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第二排左二八连指导员唐天正</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这是我连战友在抗震救灾期间的作品</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被当地诗集收集刊载的部分稿件 诗歌带有明显的时代特性</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这是我连第18任指导员英模代表证</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这是我连时任指导员唐天正赴京开会的乘车证</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