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末聊个上海话题。</p><p class="ql-block"> 说说二十世纪初的上海,那曾是远东巴黎,灯红酒绿花花世界,冒险家乐园,一个大上海,“洋上海”。</p><p class="ql-block"> 讲述洋上海历史文化以李欧梵《上海摩登》为代表,着重描绘“摩登,洋气,繁华”。</p><p class="ql-block"> 今天讲述另一个上海,普通中下界层市井生活,跟摩登全然不同的“土上海”。</p><p class="ql-block"> 推荐作品:《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作者卢汉超,洛杉矶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p><p class="ql-block"> 作者任教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美国《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等职。</p><p class="ql-block"> 霓虹灯外底层老百姓日常生活,是更真实的上海,也是当时百姓生活的底色,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初上海是个小县城,行政隶属江苏省管辖,人口不足五十万,大多数是原住民,其管辖面积只是民国大上海二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代表洋上海的外国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所在地当时还是大片农田,外滩是这片农田当中一条小路。</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大清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现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就是英国人以《南京条约》中的“南京”命名而来。</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被迫将上海开埠,划出第一块租界,初始租界实现中外分居制度,租界内禁止中国人买卖租赁土地。</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小刀会在上海发动起义,占领上海县衙门,战乱很快波及到周边,大量难民涌入外国租界。</p><p class="ql-block"> 租界商人抓住这个商机,大量建造住宅供难民居住。中外分居制度被打破,租界成为一块由欧洲人管理,多数居民是中国人的特殊地区。</p><p class="ql-block"> 小刀会刚被镇压,新战乱又起。太平天国攻占上海,难民继续涌入租界。其中大部分农民,为了躲避战乱寻找生活机会。</p><p class="ql-block"> 上海除了来自周边乡村难民,还有来自欧洲二十多国家人,亚洲日本人印度人和朝鲜人,越南人,中东南美移民,他们怀有不同原因和目的来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白俄移民在法租界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上开设商店,日本人则聚居在虹口地区的四川北路,使之有了“小东京”之称。</p><p class="ql-block"> 还有许多印度锡克教徒在上海充当交警,俗称“包头阿三”或“红头阿三”。他们更多是《南京条约》签订后跟随英国殖民者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上海还有犹太人聚集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驻德大使给近三万犹太难民签证,让他们得以逃脱德国纳粹迫害,飘洋过海来到上海。</p><p class="ql-block"> 普通市民住所以弄堂最为常见,中国最早房地产市场诞生在弄堂,弄堂与商业经济结合,催生出上海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 前面讲到小刀会起义,部分难民涌入租界,租界土地所有者西方商人嗅到商机,建造房子供难民居住。</p><p class="ql-block"> 由于土地有限,当时建造房子多以二层楼房为主,这是弄堂雏形,屋主是外国人,居住主体却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传统中国建筑一般自己盖楼自己居住,而这些建筑完全出于商业目的,就是中国最早房地产市场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中石库门是最早出现和最普遍的一种,外观像把四合院摞起来,进门是天井,围着天井是房间,上下两层有十多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开始时一栋房子住一家人,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布局不断扩大,一栋房子住四户人家,甚至住上十几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房子会分割出更小单元,由房客层层分租出去,甚至出现按铺位出租情况,在上世纪初始,上海就出现通过做二房东转租盈利。</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石库门里面,租客阶层身份差异悬殊群体,夏衍话剧《上海屋檐下》,《七十二家房客》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石库门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 弄堂出过不少名人,像鲁迅,夏衍,邹韬奋等。上海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同大学诞生在弄堂。</p><p class="ql-block"> 近代中国最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也是诞生在弄堂里。兴业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就是共产党成立场所。</p><p class="ql-block"> 弄堂这个名称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像上海地址标注“弄”,随处可见,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弄堂除居住外,还和小商业经济融为一体,弄堂住宅区沿街那排房子,会用于商业目的,商店,作坊,当铺,烟馆,茶馆,客栈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各种商贩穿梭弄堂叫卖,提供上门服务,像日用品修补,剃头修面,算命看相等,上海商业行为不局限商业区,还发生在居民区狭窄弄堂里。</p><p class="ql-block"> 普通上海人家庭厕所都用木质马桶,而且马桶一般都是女性陪嫁物。</p><p class="ql-block"> 都市生活清晨从倒马桶开始,上百只马桶曲曲折折一直排到弄堂口,收粪工离开后各家开始刷马桶,弄堂里充满喧嚣声。</p><p class="ql-block"> 这种场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估计印象都深刻,美其名“弄堂奏鸣曲”。</p><p class="ql-block"> 煤炉是上海普通家庭做饭取暖主要工具,街巷弄堂随处看到肩挑煤球人群,做饭时间一缕缕青烟从弄堂升起。</p><p class="ql-block"> 上海有句流行语,只认衣衫不认人,着衣非常重要。如果穿一身旧衣服,公共汽车会不照你话停车,娱乐场所看守格外认真检查入门券,大户门丁会不让你走正门。</p><p class="ql-block"> 一条洋服裤子每晚压在枕头下,确保两面裤腿折痕有棱角。小时候穿过的衬衣领子,只有领子没有袖子最早从上海流行开,好让外人看到你穿有的确良衬衣。</p><p class="ql-block"> 中国特色旗袍和中山装诞生在民国初期上海,“上海裁缝师傅”特别有名气,家庭妇女都是业余裁缝手,家里衣服修修补补基本一手操办。</p><p class="ql-block"> 弄堂为普通市民居住,比他们更为底层老百姓,其居所则以大片破落杂乱的棚户屋,主要聚集在苏州河沿岸。</p><p class="ql-block"> 这些棚户屋没有卫生设施,不供电也没有自来水。随着大批难民涌入上海,棚户区不断扩大,农村移民成为棚户屋居住主体。</p><p class="ql-block"> 他们来到上海,一方面是家乡闹灾荒躲战乱,另外也是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带来很多就业机会。</p><p class="ql-block"> 他们没有工作技能,没有钱租房,只能蜗居在棚户屋,从事黄包车,码头搬运工和工厂粗活和临时工。据统计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租界内有十几万人力车夫。</p><p class="ql-block"> 上海普通老百姓在这样拥挤多功能弄堂和棚户屋,进行日常大部分生活。老百姓以强大适应能力,经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上海开埠后一百年间,无数外地人涌向上海,这些人构成上海人口主体,到上海解放时人口达到七百万,外来人口占比百八十。</p><p class="ql-block"> 现在上海市区居住的“上海人”,其上辈八九成跟上面讲到的源头有关。</p><p class="ql-block"> 上海海派文化脱胎于传统东方与新进西方的融合,在鱼龙混杂城市生活中,形成见识多广,老于世故特点,这被认为是上海人的精明。</p><p class="ql-block"> 前面推荐作品《苏北人在上海》,一个美国汉学家讲述江北人在上海的不易,艰难讨生活,想尽办法融入上海。他们为本书讲述的棚户屋主体人群。</p><p class="ql-block"> 本书内容跟上文题材相似,有兴趣可以重听前文,对比起来更有感觉。</p><p class="ql-block"> 作者曾在上海社科院工作,沉浸上海生活文化多年。后留学美国,接受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给到我们不同的视角,这是本书亮点。推荐指数⭐️⭐️⭐️⭐️⭐️。</p><p class="ql-block"> 本书听书内容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观看。</p><p class="ql-block">https://m.toutiao.com/is/iL5uh4fK/ 读书:《霓虹灯外》老上海屋檐下的城市平民生活 - 今日头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