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陇原写生季——王安民

为你开心

王安民,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结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副主任,省文联《西部文艺研究》杂志执行主编,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民革甘肃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兰州市美协副主席,甘肃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画家。甘肃省台湾同胞联谊会陇台书画交流工委会副主任,兰州市政协书画院常务理事。省作协、省评协会员。金城文化名家。作品入选中美协及省级展览多次,曾获美术金驼奖银奖。 <h1><b>1,浙江写生记:墨迹清明·江南桃红</b></h1> 辛丑清明,随“中国美术报”名家游学写生活动,先后在浙江金华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上黄村、山下鲍、俞源、大红岩、寿仙谷等地进行采风写生。由国家画院山水所所长方向、国家画院博士生导师林容生教授、北京师大美术学院范治斌教授三人指导写生。<br> 十余天,在江南的细雨中,我用墨迹把一座座青山深藏。在古镇的桃花溪畔,被粉色劫持的画风,比某一年春天的恋爱还温暖。<br> 在雨中,在桃树下,我们与这几位中国美术大家一起寻找春天的色彩。在桃溪镇延福寺的屋檐下,西岸桃花盛开,泥土清新,以及因写意而忽略掉四月更小的细节。油菜花的尽头,小村可游可居,祥和而安静。燕子掠过的天气,画面更加高远。<br>  一座古村,一座很多人远去的故乡。天高地远,满面风尘的游子,从月下归来。父亲栽下的树,还犹见少年道别的背影。<br> <h1><b>2,关于写生画立意与造境</b></h1> 写生是“外师造化”,客观地表现眼前所见的景物。但绘画毕竟是艺术创作,不是摄影,所以不能如实的面面俱到,需要用心与造化相知相融,借物抒情,寄情与山水之间,这就需要立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语于豪放之外”(苏东坡写吴道子语)。意在笔先,就是我们写生时一定要在自己审美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处理大自然的美,把客观对像与胸中构思的意象运用笔墨技法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升华了的艺术美。但有时自己的立意与眼前的景色存在一定的落差。范治斌老师对此问题给我讲起了“造境”这个词,就是按照立意要求,将写生参照物中没有的细节或形象,通过自己的笔墨添加进去,营造出心中美的意境,使画面承载更多的诗情与画意,达到自己的立意要求。<br> <h1><b>3,与范扬贵州写生的感悟</b><br></h1> 辛丑金秋,贵州如梦,秋水无尘,秋天高远。<br> 秋雨拂过高原,白云挂在万丈悬崖的一道道微澜中,山风过岗,花落无声,雨打芭蕉,碧绿可触,此刻诗意濛濛,画亦濛濛。就这样,随范扬老师走进来深秋的贵州,写生、示范、讲解,十几天来,启迪甚多,感触良多。<br> <b>  一、笔墨的书写性。</b>范扬老师一直用中号中锋,采用书法书写的线条来构筑画面的主骨,或间或繁,或虚或实,营造出画面的时空架构,在这里中国画的传统的皴擦都似乎隐去了,而那些以草书的极富弹力的线条,把整个写生对象紧紧贯通起来,整个墨稿充满着书法之美。<br> <b>二、似与不似之间。</b>中国画传统的写意精神是范扬老师作品的灵魂,他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主观性结构。虽对景写生,但笔下却是似像非像的疏密交融的模糊意象,正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语言,为后期的渲染、着色整体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使画面充满了让人想象的神秘感,更会有偶然性的神来之笔。<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三、节奏感与韵味。</b>他在写生前期的墨稿阶段,挥洒自如,行笔如流水通畅。他扎实的基本功能很快、很准的把握山水画面的基本形状。但后期渲染、着色阶段,会变得很慢,赭石、二绿与淡墨的交融渲染中,山与树,明与暗,次第呈现。他讲究用色的透与润,浓淡干湿,用笔轻松从容,韵味十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王安民/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