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年梅岭古道

十樂

<p class="ql-block">  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并按统一国家标准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为古代陆地交通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代的湖广驿道、南阳-襄阳驿道、青蒿驿道、梅关古驿道等。</p> <p class="ql-block">  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的梅岭上,梅岭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沟通五岭南北的咽喉。</p><p class="ql-block"> 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因地理环境影响与中原隔绝,致使其发展相对落后。及至秦代,秦始皇赢政为方便军队调遣,于梅岭顶上始筑设关,称“横浦关”,亦称秦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孔道。</p> <p class="ql-block">秦时所建的关道,历经800多年没有进行过任何正式的或大规模的维护和修葺,中间又历经战火摧残,旧关道更是残破,至唐初时遂成为“岭东废路”一条,丛林侵道,数里不通。因此,才有了张九龄重修关道之举。</p> <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唐初,大庾岭道并非称梅岭道,随着大庾岭因山上逐渐多梅而称作梅岭、梅山,至五代末宋初时,梅山、梅岭已成为大庾岭的代称。</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庾岭路,此道便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最重要的道路。举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p><p class="ql-block"> 从此,梅关古道成为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衔接点,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成为经久不衰,繁华千年的古代"京九线"。</p> <p class="ql-block">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p> <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是一条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现存梅关关楼和古驿道约8公里,2006年梅关关楼和江西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梅关关楼和广东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是国内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千年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16日下午,我们从珠玑古巷出发,驱车沿国道临瑞线来到梅关古道景区南门服务中心,2时许,办理好进园手续,进入景区一路沿古道,慢步向上而行。根据标示,到达梅关有1.8公里行程。</p> <p class="ql-block">梅岭古道从梅岭山下梅岭村中间穿过,沿着石块铺就的古道,踏着千百年来古人走过的足迹,一步一步向上走向梅关,思维浸染于厚重的历史之中。</p> <p class="ql-block">梅关驿道傍边有一清代建筑司马第,坐北朝南,面宽7间28米,中开大门为祖堂,两箱各开一门,进深18.3米,第前环建围墙,面积710平方米,司马第中间祖堂牌匾上书"练氏宗祠",大门两侧对联上书:唐代封侯君恩赐姓练,明初及第臣节永留名,显示主人的显赫。</p> <p class="ql-block">梅岭古道旁梅岭村现存有3株千年古枫树,树杆挺拔,枝叶繁茂,高耸入云,成为梅岭的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建于宋代的下马碑廊,横跨于古道上,通宽11米,进深9米,据说古代中原及南方往来商贾、文人墨客路经此地都要下马、落轿,步行通过,以示敬重。</p> <p class="ql-block"> 来雁亭建于唐代,在南雄市梅岭风景区梅关古道南侧。传说北雁南飞至梅岭北麓而止,所以说“梅岭之南无雁”。有一年冬,天气特别冷,群雁飞越梅岭南麓的按肚石(今此石已毁)上躲避,以后年年如此,人们就在群雁栖息的石旁建亭,故叫“来雁亭”。  </p><p class="ql-block"> 历代文人墨客、过往行人路过这里,都进亭憩息,借景抒情,以“来雁亭”为题赋诗。</p><p class="ql-block"> 来雁亭的正门有一副110个字的长联(嵌名联,上下联首字合起来即“梅关”)。上联曰:梅香百里,花迎左迁客。表拒佛骨,屈降天庭,驿马驻蓝关,韩退之赋云横雪拥。喜得湘子仙韵,帆抵潮汕,椽笔挽文风,逾千载,稚童尚读驱鳄文;下联曰:关锁千崖,风吹失路人。火烧石屋,冤沉海底,孤身卧雁亭,梁天来泣官贪吏暗。幸仗农夫铁肩,状呈京都,铜铡涤宦场,至今日,老翁犹讲九命案。  </p> <p class="ql-block">透过来雁亭可以看到亭后山崖上镌刻着一个大大的"梅"字。</p><p class="ql-block">梅岭原来叫庾岭,晋《南康记》有载:“大庾多梅,亦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庾岭寒梅”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赏梅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站在来雁亭向上望去,一株株梅树静静伫立在驿道两旁,从这里向上就是赏梅的最佳地点,在这里能看到五岭最壮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梅花带着古老,又带着特别,由于地势关系,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梅关两侧的梅花开落有先后,因而出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迁客骚人前来赏梅咏梅,赋诗抒情,可谓“一路梅花一路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凯《赠范晔》诗中就写道:“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p> <p class="ql-block">唐代白居易在《白氏六帖》中记载:“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p> <p class="ql-block">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明代刑部右侍郎、有“梅花进士”之称的刘节在诗中赞叹道:“庾岭初放一枝红,玉骨何人夺化工。淡着绛桃浓着杏,春光散在万花丛。”</p> <p class="ql-block">是的,每到梅花盛开的时节,驿道两旁,山洼山脊,南坡北坡,雪白绛红,云蒸霞蔚,流香溢彩,那是一种多么凌寒迎春的美妙景象!梅花,是梅岭一道永不凋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12月15日从汕头市驾车来南雄市的,出发时汕头的气温还是20多度,晚上到达南雄市时刚好冷空气亦到了南雄,只有10℃左右,16日早晨下降到7℃。没想到来到梅岭,古道的梅花已经凌寒独自盛开了。</p><p class="ql-block">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漫步在古驿道上,看着古道两边竞相盛放的梅花,点缀了整个山头,漫山遍野的梅花就像下了一场小雪,真是赏心悦目,让人不免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醉了千年历史的古道,醉了每一个远道而来打卡的寻古道赏梅花的朋友,也醉了今天的我。</p> <p class="ql-block">沿着被踩磨得发亮的石铺古道一路拾阶而上,似乎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遥想当年的战火硝烟,南迁的人翻岭而过,络绎不绝的商旅,还有历代被贬谪"南蛮"的官吏,宛如一首荡气回肠的岁月之歌,让人有着无尽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梅岭古道,自秦始置横浦关,经济往来,商贾交流,客家先民南迁路经此关,沿着漫漫长道,一路筚路蓝缕。</p> <p class="ql-block">梅关之成,真正要到秦代近千年之后,唐朝张九龄开凿梅关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四年(716年)名相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因当时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诏令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p><p class="ql-block"> 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在梅岭垭口处打通了一座长约二十丈、宽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坳,拓宽了驿道,虽然还是不适合车行,但路上已有长亭、短亭、茶亭、酒肆、驿站,成为功能相对齐全的重要驿道。</p><p class="ql-block"> 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作出的贡献,在古道庾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建造了张九龄铜像和夫人庙。</p> <p class="ql-block"> 六祖惠能幼年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念《金刚经》而悟,得知是黄梅弘忍处传授,于是在公元661年赴黄梅参见弘忍,以"人分南北,佛性无分南北"通过五祖"面试",作“行者”,在碓房舂米。</p><p class="ql-block"> 后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间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传说六祖惠能受五祖嘱托持衣钵袈裟归岭南避难,到梅岭饥渴难当,以锡杖凿地竟然涌出清泉,后人在山上建六祖庙。</p> <p class="ql-block">北宋大文豪苏轼贬谪岭南又大赦返京都经过梅关古道,第一次贬惠州经过古道时种下一松树,想到过了梅关就是南蛮,就是生命未卜之地,他不禁悲从中来,写下《过大庾岭》一诗,发出“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的慨叹。</p><p class="ql-block">几年后,他从再贬的儋州遇特赦回京途中再过梅岭,看到自己栽种的那棵松树长得郁郁葱葱时,两相对比,自己已是暮年,心情就更加抑郁了。所以,在梅关驿道遇到了一位老翁时,他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时的苏东坡,回望来路,感到自己最为辉煌的一段人生被永远地抛在身后了,再也不可能喷发出当年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情了。而梅关就是其人生悲剧性的转折点。他慨叹命运的反复无常,慨叹命运的不公和多舛。</p> <p class="ql-block">走在梅岭驿道上的汤显祖,充塞在他心头的,一半是不平,一半是壮志。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触犯权贵,被贬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p><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这位集儒家、道家和佛家学说于一身的才俊,途经梅关,听闻了以前府衙太守之女在此与书生私会,被其父怒责后,忧郁成疾,逝后葬于梅树下又还魂的故事,给热爱戏剧创作的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触动内心写出不朽的传世之作《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当然,梅关古道的故事远不止于此,这里不仅有苏轼的“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还有文天祥的“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有戚继光的“却把梅关当玉关”,……经过梅关古驿道的文人士大夫远不止这几位,还有王阳明、宋之问、朱熹、解缙、袁枚…正是这一个个名流的不期而至,为梅关驿道增添了沉甸甸的历史分量。</p> <p class="ql-block">而梅岭南北自古以来还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p><p class="ql-block">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p> <p class="ql-block">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p> <p class="ql-block">在古驿道上巧遇向关上运关物资的马队,从得答得答的马蹄声中联想到千百年来穿行于古驿道的马帮,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今名。憩云亭是梅岭景区景点之一,今亭建于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兴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周围有栏杆、水泥坐凳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光。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p> <p class="ql-block">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它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p> <p class="ql-block">古道上用于过往马匹饮水的饮马槽。</p> <p class="ql-block">碎石铺就的路面绵延至横亘在大庾岭要塞的梅关。</p> <p class="ql-block">沿梅岭古道一路上行,经过约一个小时边行边看,终于登上了梅岭之巅的关隘,被誉为一步跨两省的梅关。</p><p class="ql-block">大庾岭,原名台岭,百越五岭之一,绵延五百余里横亘在广东南雄与江西大余之间。秦朝末年,将军梅鋗统兵驻扎于此,当地人重其贤良,在岭上广植梅树以为纪念,故而改称梅岭。后梅鋗出兵伐秦,令裨将庾胜戍守,所以又称其为庾岭。</p> <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p> <p class="ql-block">现存梅关关楼始建于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县志载:“江西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立梅关以分江广之界。”梅关因战争,使关楼累圮累修,现存的残关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关楼分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今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说明关门也重叠数层,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p> <p class="ql-block">从广东方向看梅关,仰首南关门之上,镌刻着"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落款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关门两侧有联曰:“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系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方向看梅关,北面关门石匾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未注落款。</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碑文“梅关”,牢牢地竖在关隘的北面,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在梅关北面不远处观景台,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友》图,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黄老师拿起画笔,凝视速写。</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梅关古道的行程后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时过境迁。</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五口通商”和京汉、粤汉铁路的修建,中国的交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海运代替了河运,铁路代替了驿路,原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梅岭驿道被边缘化了,特别是大余至南雄公路的通车,使得梅关古驿道被彻底地废弃了。难以想象,这样一条火了1200多年贯通南北的黄金大道,随着粤赣公路和粤汉铁路相继开通,熙熙攘攘的商旅骤然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路还是当年的路,关还是当年的关,山还是当年的山。但在这条驿道上,再也看不到川流不息的商旅,再也看不到南迁的游子,再也看不到文人学士的挥毫吟唱,曾经的都湮没在时光之中。</p><p class="ql-block"> 人们今天来攀登古驿道的崎岖不平,来领略古梅关曾经的雄姿,并非单纯地为了游玩,而更多的是踏着这条古驿道,去寻觅历史的足迹,去倾听历史的回声,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从中获得历史的感悟,获得历史的经验,获得历史的启迪。</p><p class="ql-block">秦汉开关唐宋延,</p><p class="ql-block">南迁北往二千年。</p><p class="ql-block">中间多少行人涙,</p><p class="ql-block">岂是今时方惘然。</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9日写于鮀城十乐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