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散记(4)

心轶

<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23年国庆节假期,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黄河的水量还是比较大,响声在耳边回荡,水气在空中飞舞。靠近岸边水珠都把头发、衣服打湿了。</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我们是站在山西省临汾巿吉县壶口镇观看,对岸就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的上游水面不足500米的距离内,河宽迅速由300米,压缩成20至30米,之后从20多米的陡崖以每秒钟1000立方米的水量落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自然景观。素有“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水里冒烟”是壶口瀑布四大景观之一,正好位于我们站在的景区东岸核心瀑布区。由于地理原因,河水流到此处后急速收束,顺地势而下倒悬流入深潭,使得水流量上下翻卷激荡,并飘散到两岸而形成这一景观。据清代刘龙光诗云:“渴马奔泉近,闪雷震谷声,入中不见出,忽有云烟生。”这诗就是对“水里冒烟”这一景观的描写。</p> <p class="ql-block">站在黄河岸边,观赏壶口瀑布,让人想起了《黄河大合唱》,才真正体会到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壮观画卷。</p> <p class="ql-block">开车从山西回北京途中路过河北,又参观游览了两个景点。一个是正定县的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代改称龙兴寺,清康熙四十九(1710年),康熙赐“敕建隆兴寺”额,“隆兴寺”寺名沿用至今。大门“天王殿”匾额为康熙手书。</p> <p class="ql-block">游客前往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前的这个石材佛具可能用于装供献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均为宋代原塑。佛祖释迦牟尼正中,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分立左右。</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堂中的佛祖释迦牟尼塑像。</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朝北墙壁为泥塑五彩悬山,悬山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坐南朝北,俗称“倒座观音”。神态娴静,面容端庄,眼藏智慧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交流。观音像原塑于北宋,鲁迅先生非常欣赏,称赞是“将神人格化”,视为最美观音。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来塑造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戒坛为亭台式建筑,高17.7米,建筑面积302平方米。现存木结构部分系清代重建。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小规模寺院没有资格设置戒坛。隆兴寺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五台山清凉寺和北京戒台寺。</p> <p class="ql-block">步入坛内后,可见明代铜铸双面佛像,面朝南的是阿弥陀佛,面朝北的是药师佛。这尊双面铜佛像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风格,民间上罕见。</p> <p class="ql-block">明代铜铸双面佛像,此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此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戒坛上方的木结构穹顶。</p> <p class="ql-block">戒坛木材榫卯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慈氏即弥勒,慈氏阁是供奉弥勒的殿阁,建筑面积337平方米。阁内供奉五彩弥勒菩萨一尊,高7.4米,为北宋时的独木雕刻。</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它始建于北宋,是北宋典型的二层楼阁式建筑。阁内的木制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用于收藏经书的可转动的大书架,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组成,中间有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并承受书架的全部重量。</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它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阁高30米,建筑面积1184.7平方米。两侧配殿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但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供奉的铜铸观音像,为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有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和胸合十的双手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手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传每只手眼都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铸像高大,用屯土法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铸铜佛像中最高大者。由此,隆兴寺也被称为“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寿槐</p><p class="ql-block">这棵古槐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长的槐树,已经有1300多年了,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既为寿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圈,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p><p class="ql-block">故有许多游客在寿槐下绕圈,以求得好运。</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p><p class="ql-block">毗卢殿原是正定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保护。殿高16.7米,建筑面积52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大殿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笔“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千佛墩),像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重叠而成,大小佛像共计1072尊。这尊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御制。艺术、历史、科学价值高,被称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东侧碑亭为康熙手书御碑,西侧碑亭为乾隆手书御碑。记述了康熙、乾隆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碑文用滿、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内还有许多御碑。</p> <p class="ql-block">这次外出旅游参观游览多处寺庙,进入寺院内,我一不烧香二不拜佛。我主要是观赏寺庙内的古建筑,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得到了中国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大加赞赏,称之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并将许多寺庙的古建筑编入了《中国建筑史》中。其次,是了解一下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正定的古城墙始建于北周,明、清时期修建完缮。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城镇建设发展,只剩下几座城门。2014年10月1日正定城墙修缮一期工程暨南门系统保护修缮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就是已修缮完工的一段城墙。</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我在初中一、二年级上地理课时,老师就讲到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建造独特,是世界桥梁建设的奇迹。</p><p class="ql-block">赵县距正定县有50~60公里,不算远,于是开车前往。</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大石桥村,南北飞跨洨河。古代因赵县称为赵州,所以一般称为赵州桥。</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始建于隋朝(公元595—605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孤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因其建筑结构独特,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桥体雄伟壮观,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桥”。</p><p class="ql-block">现代许多桥梁设计和建造都采用了赵州桥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的桥面。</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跨度37.02米,高度7.23米,桥拱顶宽度9米,拱脚宽9.6米,长度64.4米。</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同志曾视查赵州桥并题字。</p> <p class="ql-block">1933年春,中国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左一)对赵州桥进行了考察和测绘工作,并著《赵州大石桥即安济桥》一书。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景区公园内碑墙,详细记录了赵州桥的整个历史。</p> <p class="ql-block">景区公园内的一口大钟。</p> <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赵州桥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作纪念。</p><p class="ql-block">1961年赵州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由隋朝著名的设计师、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李春将赵州桥的基址选在赵县城南洨河粗砂之地,为赵州桥打下了千年坚实的基础,又采用特大跨度单孔石桥型式,使赵州桥经历了千年多次地震的考验,仍然矗立在洨河两岸。</p><p class="ql-block">公园内塑李春雕像一尊,以示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