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之旅一寻找"棺材楼"

张敏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有许多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都来自一座座别墅,现在岛上的"棺材楼"成为了网红。据说这是鼓浪屿最高的建筑,房顶上有两口大棺材,晚上行人不敢走这里,半夜还有叫声。我有点好奇,想过去看看。打开了导航查一下,8分钟时间步行就能到。为了能少走路,我就按导航指引的路线出发。</p> <p class="ql-block"> 时钟楼 </p><p class="ql-block"> 从泉州路出发,走到安海路55号就看到了一座鼓浪屿重点建筑一时钟楼。 </p> <p class="ql-block">  时钟楼为当代西洋建筑,十分豪华,是鼓浪屿别墅建筑中式样独特又美观实用的一幢。时钟楼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它的确切建成日期和始建主人一时无可查考。只知道第一位业主为一陈姓巨富,有众多妾小,而时钟楼房间甚多,颇适合安置。</p> <p class="ql-block">  该楼因外形颇像自鸣钟,故称为“时钟楼”,又名“宜园”。 </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晋江籍菲律宾华侨杨丕河委托世交蔡先生购得此楼后,交由蔡先生代管。杨本人没有来住过,只让其亲戚居住。杨丕河去世后,由其四个儿子共同继承。如今,杨丕河的儿孙仍在菲律宾经商创业,时有回来探望乡亲,看望祖业。由于建造质量上乘,加上维修适时保管妥善,时钟楼至今仍保存完好,前后的小花园种有枇杷、龙眼等多种果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番婆楼</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个大门前,进门要购票。这就是有名的番婆楼,该建筑位于安海路36号。番婆楼是福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的,落成于1927年。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番婆楼在鼓浪屿是颇有名气的,以其红色基调的建筑之美而闻名。该楼是一幢二层密缝红砖圆拱回廊式建筑,其门楼是鼓浪屿上最高最大的,进门处抬头只见顶上有一只花瓶,代表平平安安。两边有两只金丝鸟衔着铜钱的雕塑,以示富贵。两扇铁门的中央,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整齐对称,寓意进出都有福。</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左边墙上有个密室,蒋介石撤离前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面曾存放过黄金。</span>洋楼两侧装饰起大面积的由水泥塑制的假山高墙和江南园林的花式隔窗,假山高墙上留有镜洞、漏窗和诗词照壁,厦门不少书法家为其题诗题字。</p> <p class="ql-block">  番婆楼这一俗称从何而来?曾有传说称,在许经权的母亲蔡究(1868-1926年)住进这幢大宅后,儿女们争相孝敬老母亲,老太太平时换穿他们送的洋装衣衫,佩戴他们送的金银首饰,一身珠光宝气,俨然一副南洋富婆的模样,因此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楼也就叫“番婆楼”。其实“番婆”并不是指主人的母亲,在闽南语中“番婆”实意应为外国女人,是因为建筑之上曾有高鼻深目的西洋女郎浅浮雕,而该楼又没有楼名,于是鼓浪屿老街坊就称这幢别墅为番婆楼。</p> <p class="ql-block">  许经权还在别墅前院建了一座中式戏台,经常请来戏班子,为其母演唱。如今,戏台、乐池均在,似乎还能看到当年许母坐在宽廊里听戏,前呼后拥的热闹场景。</p> <p class="ql-block">  据说,台阶前有一个大缸,装了一缸大洋钱。老太太嫌一个人看戏不热闹,凡是陪她看戏的人,都可以从缸里取走一块大洋钱。 </p> <p class="ql-block">  穿过胡同时,走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店,走进去看到里面挺大。发现进院还收门票,成人票89元,儿童票45元。仔细看这里是番婆楼的后院,据说里面的展品非常贵重,只是门票太贵。鼓浪屿若每个这样的建筑都进去参观,就得好几百块钱,并且有些地方七十岁以上才半价,有些地方干脆没有半价。</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许经权在鼓浪屿开办银庄时,由于用人不当,一些放款无法收回,导致银庄欠下储户存款。1937年许经权决定举家再迁菲律宾时,特地从马尼拉把积蓄多年的国币30多万元(约美金10万元)汇回厦门,派人按照地址挨家挨户地把存款送回储户手中。由于他诚信待人,所以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知道了番婆楼的故事,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外奔波的华侨要花费巨资,回来修建并不常住的别墅,因为这里不仅是他们的根,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走到了二中门前。我再也不相信导航了,说是八分钟路程,走了20分钟也没见到棺材楼。按着指示的方向转弯时总慢半拍,还经常说我偏离航线,导航在鼓浪屿不太好使。问了一下二中的门卫,我们就按着大致方向,跟着感觉走。</p> <p class="ql-block">  走到笔山路开始上山,虽然是上山,路两边都是房子,小路游人很少,难怪去看棺材楼的人少。 </p> <p class="ql-block">  走到这里,上台阶后左右两条路,我走的是左边的路。到这里后,没有碰到路人,只好打开导航,导航说我偏离方向,让我退回去。但是我已经走出了很远,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反正鼓浪屿的小路怎么走都能到地方。后来发现,应该走右边的路,那样能近一些。但要爬很高很陡的台阶,上去就是棺材楼,估计我也上不去。走左边的路,却发现了很多惊喜。</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会审公堂</p> <p class="ql-block">  路逐渐升高。转过一个弯路,在笔山路上没想到会审公堂出现在眼前,这里也是一个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是鼓浪屿重要的司法机构建筑遗存,该处两座建筑现在是笔山路1号与笔山路3号,至今保存完好。这处土地1915年曾由英国长老会租下,之后该处别墅用地经两次转手,现存的两座建筑曾经是厦门籍印尼华侨黄仲涵名下的产业。</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末,鼓浪屿会审公堂曾经借用这两座别墅。这处院落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院内共有两栋两层的洋楼,两座建筑基本对称,形式比较简洁,具有早期的现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都是500多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  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规定“凡案涉洋人,无论小节的词讼,获有罪名之案,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复”,拟收回司法权,1941年,由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历时42年的“会审公堂”被撤废。</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为两幢西欧式别墅组合,造型基本一致,呈对称状,立面圆平组合,较为和谐,女儿墙独具艺术韵味,具有群体建筑景观特色。左右各两栋两层高的西式建筑,右侧为办公室,左侧为庭审区。该建筑为右侧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左侧庭审区。</p> <p class="ql-block">  历史照片一张,显示当时庭审的场景,左右各有外国人参与,主权被侵犯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当年会审公堂第17屆堂长罗忠谌先生,宁可做难民,也决不当汉汗! </p> <p class="ql-block">  在鼓浪屿有好几个最美转角,最有名的是三丘田码头附近的红墙最美转角,每天都是围满了人等着拍照。其次在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大门正对着,还有一个最美转角,纯白的外墙,淡绿色的玻璃,与四周伸展而来的榕树枝丫相互映衬,这就是白墙最美转角。</p> <p class="ql-block"> 笔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快走到山顶了,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一棵年代久远的大榕树,一边有一个餐厅小卖部,对面是一座公园。</p> <p class="ql-block">  笔山公园是鼓浪屿上80后、90后们的“百草园”。笔山公园头顶上有蓝天白云,林子里有野花,树梢有鸟儿歌唱。如今已经是鼓浪屿岛上的一个被荒废的小公园。</p> <p class="ql-block">  公园看起来很小,除了草皮、茂密的树木和几件普通的健身器材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p> <p class="ql-block">  笔山公园遮天蔽日的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  由于笔山公园几乎没有人,据说公园里发生过灵异事件,有人大白天就说这里闹过鬼,说的很悬乎。让老伴上去拍两张照片,回来后我认真研究了一下,也不像闹鬼的地方。我不迷信,但说的有鼻子有眼。幸亏我两次去时,还不知道有这事,不然大白天走在旁边没人的小路上,很可能就不敢走了。</p> <p class="ql-block">  餐厅的人说去棺材楼,沿着公园右边的小路上山,山顶就是棺材楼,远远就能望见该楼,若晚上走这条路真有点不敢走。走到这里已经快一个小时了,导航上还在说我走错了。</p> <p class="ql-block">  回头拍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走到半路看到一个小园子,牌子上写着"春草芬芳",不知道园子里的别墅是不是春草堂?来到鼓浪屿后,知道有这样一座别墅,这是一座有名的建筑。据说在鼓浪屿岛的深处,没敢想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春草堂</p> <p class="ql-block">  进园子后,是一座小花园,小路两边有两座精致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  园子里有一只怪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果然这就是春草堂。春草堂建于1933年,临崖而筑。春草堂建筑面积约490平方米,位于笔架山上的位置,让其拥有广阔的视野。推开窗便能够俯瞰鼓浪屿半岛风景,以及远处的漳州港口一带风光。到了傍晚,便可倚窗远眺日落后的海上风光,若是不考虑上下山的不便性,算是鼓浪屿最舒服的老宅。春草堂是当时厦门第一个建筑工会会长许春草的住宅,由许春草亲自设计。</p> <p class="ql-block">  许春草祖籍安溪,出生于厦门。幼年时由于家道艰辛,9岁开始在鞋铺当学徒,12岁改行泥水工人,从此开始他的建筑生涯。上个世纪年代初,厦门第一大建筑公司却是由许春堂白手起家创办。当时厦门以及鼓浪屿在内的诸多建筑,都有许春堂的影子。如今的春草堂已归还许春草的后人居住,现在是酒店,故我们只能在外面浏览。</p> <p class="ql-block">  许春草的妻子,是厦门著名人士张圣才的姐姐。这位曾预言日本将袭击珍珠港的谍报牛人,为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p> <p class="ql-block"> 许斐平故居</p> <p class="ql-block">  许斐平故居(笔山路19号)在春草堂后面,建筑为欧式民居。许斐平(1952~2001.11.27)中央乐团旅美钢琴家,生于厦门鼓浪屿。被认为是中国钢琴界少数的几个天才之一。2001年11月27日晚,他在乘车从哈尔滨去往齐齐哈尔的高速公路上不幸车祸亡。</p> <p class="ql-block">  这栋别墅建于1933年,原主人是隔壁的春草堂的主人许春草的后人许多康,后其转手卖给了族亲许文麻。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鼓浪屿许多华侨纷纷返回东南亚,许文麻在临别之际,把这栋别墅交给了自己的亲戚许序钟看管暂住。1952年,许家老八出世,他便是许序钟最小的儿子许斐平。</p> <p class="ql-block">  故居的门前有一个大石头。</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许斐平的琴声在美国的音乐会上响起,并震惊四座。此后许斐平带着家人,定居在纽约,这套老别墅也自此人去楼空。许斐平这个名字以前我没听说过,来到鼓浪屿后才知道。</p> <p class="ql-block"> 棺材楼(观彩楼)</p> <p class="ql-block">  沿小路上到山顶,第一座别墅很多本岛人叫它为"棺材楼",因为外形想象觉得房顶上像有两口大棺材外,还有就是观彩楼的谐音了,棺材楼的说法非贬而是褒,因为是取升官发财之意。传说晚上能听到楼里传出哭声,挺吓人的。山顶上一共也没有几户人家,估计晚上都不敢出门。别墅是荷兰工程师设计,其实屋顶上的两口棺材是荷兰的建筑风格,防止下雪时压塌房屋,他不知道厦门已经300多年没下过雪了。</p> <p class="ql-block">  观彩楼位于笔山路6号,在鼓浪屿笔架山顶,建于1931年,别名书笔楼,因在顶楼能观赏到非常美丽的夕阳彩霞,故称观彩楼。该楼曾经三易其主,许春草营造公司承建的别墅,最后易主为上海固齿龄牙膏厂的老板陈四民,现如今陈氏后人已不居于此,这幢别墅便空置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观彩楼是鼓浪屿上最高的建筑,若能进到观彩楼里,无遮无拦,看那尽收眼底的鼓浪屿风光,看那满天彩霞,还有前后都可以看到的海, 丝毫不比在日光岩上望到的美景逊色,这都得归功于它极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由于多年失修, 主人也不知何处去, 游人已无法进入到观彩楼里,去欣赏那想象中的美景,只能隔着铁门和破败的窗户望楼兴叹了!</p> <p class="ql-block">  若是夜晚游览这里,据说哭声是寄住在楼里的野猫叫声,听着还是很害怕的。所以,建议还是白天参观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山顶就是这样的小路,半天遇不到一个人,找到了棺材楼,沿着另一条小路下山。</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路往前走,路过一堆大石头,当时由于爬山累了,没有过去看看,只是拍了一张照片,不成想我错过了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景点。我坐在日光岩下,都没敢上去。我与月光岩却失之交臂,这里比日光岩好上多了,还没有多少人。</p> <p class="ql-block">  若把鼓浪屿的事写成一本书,书中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些别墅的奇闻趣事。如果你读懂了它,你就会明白这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鼓浪屿百年沧桑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9日整理完。</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