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公园游记

邢圣德

<p class="ql-block">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祀谷的祭祀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虽大部分为清代所建,但其布局仍为明嘉靖设制后所遗。坛域面积273公顷,设南、北二道坛墙,南坛墙呈方形,象征地象;北坛墙呈圆形,象征天象,寓意“天圆地方”。两道坛墙将坛域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中有祈谷坛(其上建祈年殿)、圜丘坛(包括皇穹宇)和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斋宫等古建筑,另外还有丹陛桥、长廊、七星石、九龙柏等景观。外坛现存主要古建筑为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天坛是中国古代王朝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坛庙建筑群之一。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评为全国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本次游览路线从圜丘坛南端开始,沿着祭坛的中轴线游览到天坛的北天门,再南返到斋宫和西天门。</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的鸟瞰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始建于明 · 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色琉璃圆台,清 · 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平面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坛高1丈6尺,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上层直径9丈,名为“一九”;中层直径15丈,名为“三五”;下层直径21丈,名为“三七”。都为奇数(阳数),以符“天为阳”之说。三层之和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五九”),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台面墁嵌九重石板,象征九重天意思。所谓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第一层台面中央嵌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也叫“太极石”。天心石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第一重;第二圈是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增,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栏板一百零八块;三层栏板一百八十块。栏板的总数为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这是因为天心石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砌有三重石栏,石栏以外设了两道壝墙,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石栏和壝墙后再折射回来的时候,总共只有0.07秒,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原音和回音,而且回声是从四面传来,所以听起来既十分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皇帝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𨑳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平面布局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四个坛门各称分别含有“元、亨、利、贞”四个字,圜丘坛坛门以乾卦卦辞命名,以示顺从天道。南宋朱熹解释乾卦卦辞为:“物生为元,长为亨,成而未全为利,成熟为贞。” 天道万物生息,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和内壝墙</p> <p class="ql-block">南面的内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坛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北棂星门(包括内、外壝墙和内、外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的北外棂星门之北是一个“皇穹宇”圆形院落。院落正中北端为圆形皇穹宇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开间五楹的配殿,院落的圆形院墙称回音壁,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表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如果两人分立于东、西配殿后回音壁下,面北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听到,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重檐圆形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大殿呈圆形,坐北朝南,下高为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上有蓝琉璃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砌筑,周围有石护栏,东、西、南三出陛(台阶),南向出陛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皇穹宇”三字中,“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宇宙,也指屋宇。所以皇穹宇又被人们称为“天库”。</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大殿地面中心圆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八块,其余环以八的倍数递增,总共360块。这里数字“八”代表“八维”: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正殿和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正殿</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  东配殿内平日尊藏、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𠩐等神版。</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  西配殿是以平日供奉神版之处,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版。</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院落之北是圜丘坛的北门——成贞门,成贞门之北接丹陛桥。</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成贞门与祈谷坛南墙门之间的连接通道是丹陛桥,桥长360米,桥宽约30米,呈南北走向,桥南端稍高出地表面,北端高出地表面逾4.5米。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牲畜从养生所到宰牲亭由此券洞通过,故名桥,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中间石板大路为“神道”,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道”,供皇帝专用;陪祭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道”上行走。丹陛桥北高南低,向北行走时,有步步登高,如临天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的南砖门</p> <p class="ql-block">  过祈谷坛的南砖门后,就是祈年门</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p> <p class="ql-block">  祈年门是祈谷坛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东门,百官进出西门。此建筑系明初(1420年)原物。</p> <p class="ql-block">  祈谷坛是一座三层、八出陛的汉白玉雕栏环绕的圆坛,坛高6米,南、北各出三陛,东、西各出一陛,祈谷坛上建祈年殿。祈谷坛的周边有矮墙一重,平面图呈方形,四面开门。坛的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东砖门外是长廊,长廊共72间,又称72连房,使祈年殿与神㕑、神库相连,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可防止祭品被雨雪风沙所污染;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七块巨大的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的山形图案,称“七星石”。明嘉靖年间,有道士称祈年殿东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寿数,于是在此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块青石。至于在七星石东北方向的小青石,是清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的发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后,在乾隆年间增置的;祈谷坛的西砖门是人员进、出的通道口。</p> <p class="ql-block">  祈谷台内的正殿是祈年殿,它座落于祈谷台之上。“祈年殿”的“祈”是祈祷,“年”是年成,五谷成熟,意思是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样式重新修建。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年殿内部结构无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承重。共有28根楠木大柱,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29.2米,直径1.2米,代表一年四季,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着第二层屋檐,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所构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围的12根檐柱,支撑着第三层屋檐,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柱枋施龙凤和玺彩画。殿内北侧石台上的雕龙宝座和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 ,其后都有木质浮雕屏风,宝座上分别安放上帝神主和皇帝祖先神主。</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和祈年殿(西南方向视图)</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和祈谷坛南侧视图</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和祈谷坛西南侧视图</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西侧视图</p> <p class="ql-block">祀年殿内部陈设</p> <p class="ql-block">  祈谷坛前东、西两侧有两个配殿,为东配殿和西配殿,原用于平时供奉从祀神位。当前,东配殿辟为祭天乐舞馆,展出古代祭天时所用的乐器;西配殿辟为祭天礼仪馆,展出古代祭天仪式。</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前的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前的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北侧是皇乾殿,它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此殿内供奉。祀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侍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该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 · 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的北砖门和皇乾殿</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的云龙匾额</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内部陈役</p> <p class="ql-block">  从祈谷坛的西砖门出,见西砖门外的花台。</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北天门花台</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和皇乾殿的北视图</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和皇乾殿的西北角视图</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院墙外</p> <p class="ql-block">  继续南行至斋宫,斋宫位于祈谷坛西南隅。</p><p class="ql-block">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斋宫座西朝东,用绿瓦表达了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天坛斋宫,平面呈方形,面积近4万平方米。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用二重宫墙、御沟两道环护,环境典雅。</p> <p class="ql-block">斋宫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斋宫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斋宫二道东大门(过内御河后的二道大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钟”钟楼</p> <p class="ql-block">  祭祀大典举时,皇帝从斋宫起驾前往祭坛,钟声鸣响。</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  无梁殿为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敬天”主殿</p> <p class="ql-block">主殿内的陈役</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前东北侧的铜人亭</p> <p class="ql-block">  祭祀前设置铜人于此亭内,铜人手持斋戒牌以示皇帝诚心斋戒,</p> <p class="ql-block">传说铜人的原型为唐代著名谏臣魏征</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前东南侧的“时辰亭”</p> <p class="ql-block">  时辰亭又称奏事亭,为大典前由太常寺及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请驾诣坛所用,届时由上述官员将祀日时辰奏折呈送亭内,再由执事人员转呈皇帝。</p> <p class="ql-block">寝宫门</p> <p class="ql-block">“敬止”寝殿</p> <p class="ql-block">  寝殿是皇帝祀前斋戒时居所,硬山建筑,形制古朴,额书“敬止”二字。寝殿共五间,明间设宝座、花台,用于起居礼仪和接见大臣之用;北尽间为冬季斋戒时的卧房。龙床设暖帐,室内设有地坑和炭火盆等取暖设施,南尽间为夏季斋戒时的居室;两个次间为起居室和书房。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斋宫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西天门内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的西天门</p> <p class="ql-block">  谢谢收阅,后会有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