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最常见的刀币—燕明刀

桑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燕明刀的发展阶段</b></p><p class="ql-block"> 刀币虽然属先秦四大货币之一,存世量却没有其他三种高,但是这其中也有一种相对常见的刀币——燕明刀。</p> <p class="ql-block">  燕明刀主要特征为整体刀身弧度较小,刀身与刀柄成折角,刀柄与尖首刀类似有二直纹,刀身有文字或数字,常见的符号为“0D”,对于这个符号,各位专家有不同解释:“明”、“召”、“燕”等,主流解释为“明”,所以被称为“明刀”。</p><p class="ql-block"> 燕明刀从铸造开始,样式一直在不断演变,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仿照尖首刀样式多一些,厚重、形体较大,比较粗狂。</p> <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刀柄二直纹深入刀身,为了加固刀柄与刀身的连接,比起第一阶段更加的受力不易变形,但依旧保留之前大部分特征。</p> <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将弧背刀身变平,将刀背变为方折样式。</p> <p class="ql-block">  后来,齐国也铸造过明刀样式,只是数量极其稀少,但一提起明刀,人们第一反应还是燕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明刀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1.明刀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明刀具体的时间起源,已经无从考证,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没有足够的资料和佐证进行考究。</p><p class="ql-block"> 但是根据现代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进行推算,认为明刀大概最早是于战国时期初期开始出现的,而最先铸造发行的是当时东周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因此明刀属于先秦时期燕国的货币,又称“燕明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燕国会诞生“明刀”钱币?这个源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整个时代环境的影响,因为整个人类社会从物物交换到固定的实物货币,再逐渐被海贝取代,当发展至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为了体现自己国家的独立性,因此都着手铸造发行属于本国的货币。</p><p class="ql-block"> 虽然想法很好,但是现实总是遇到问题,即不知道应该铸造怎样形制的货币!</p><p class="ql-block"> 思考良久,终于想到以生产工具为模型,仿造出货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极为普遍的流通货币-空首布,这款钱币就是模仿挖农田的工具铸造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燕国地处偏僻,周围环山围绕,很少有水源,所以燕国人民以在山区捕猎为生,这为燕国货币打下了一个基础,尖首刀出现后,各个国家都要铸造本国货币,所以燕国以尖首刀为大致模版,以燕国捕猎刀为刀形铸造了燕明刀。</p><p class="ql-block"><b>2.明刀与尖首刀的渊源</b></p><p class="ql-block"> 明刀和尖首刀都是钱币,只不过尖首刀要早于明刀面世,根据诸多资料分析,认为明刀是由尖首刀发展演化而来。</p><p class="ql-block"> 燕国春秋时期铸造发行刀币-尖首刀,这个尖首刀出现时,是比较大,且刀首很尖锐,简单来讲,当时的尖首刀既是货币,还是一个生产工具,所以具有威胁性。</p><p class="ql-block">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不可能每次卖东西都带着尖锐的刀,这样既不方便又容易伤到自己,于是开始把尖锐的部分给钝了,变得很难伤人。</p><p class="ql-block"> 同时,尖首刀的币面有“六”字,发展至后来又多了一个“明”字,最后变成只有一个“明”字,因而“明刀”就此诞生了,这也是明刀之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辨识燕明刀的早中晚之分?</b></p><p class="ql-block"> 先说早期刀。早期的燕明刀器形与尖首刀基本相同。唯有刃的外郭线比较明显,刀柄的纹饰线一般不入刀身。币面文字粗放,“明”字略显长形,背文与尖首刀类同。或计数,或符号,或单字。</p> <p class="ql-block">  再说中期刀。中期燕明刀是战国中期所铸。刀头部相对变窄,而刀身则相对变宽。刀刃几乎不再内凹。刀身上下的宽度几乎一致。刀刃部与刀柄部的衔接浑圆一体,术语称其为“圆折”,其实是没有折的。刀柄中的纹饰进入刀身。面文的“明”字较大较圆。背文以左,中,右或组合多见。</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晚期刀。晚期的燕明刀顾名思义是燕国晚期所铸。其主要特征是刀身通体变窄,刀身刀刃与刀柄的连接处呈明显的折痕,不再浑圆。因器形整体似磬,术语有称为“磬折”。其面文“明”字明显变扁,刀柄纹饰伸入刀身,内侧的郭线也进入刀身。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燕明刀。</p> <p class="ql-block">  所谓先秦货币,即秦始皇统一之前的货币。它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个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以后,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也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农具鎛早在殷商时期就曾充当重要的交换与让渡的财产,尔后逐渐成了交换等价物。进入战国时期后,它的形状逐渐过渡到一种金属铸币形式的原始布,即早期的空首布。</p><p class="ql-block">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p><p class="ql-block"> 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p><p class="ql-block"> 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p><p class="ql-block"> 所藏先秦货币中只有一枚尖足布币,手中一直没有刀币这个系列,今日购得一枚燕明刀,虽然是刀币中最常见的品种,也算是填补了个人钱币收藏的一个空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