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手记》一一采拍感怀手拖厂

寒岳

<p class="ql-block">  《采拍感怀手拖厂》</p><p class="ql-block"> 记不清是2000年3月的哪一天,当时负责六安手拖厂宣传工作的工会小黄打电话告诉我,印尼东加里曼丹省政府经贸代表团一行前往该厂作签约考察,得知信息后我立即背起相机前往该厂,拍摄了一组新闻照片,见诸于不少报端,并留下了印尼电视台记者采访该厂创始人惠友刚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长江集团”大约是2000前后上市后改的名子,它的前身是“六安手扶拖拉机厂”,再前身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农机”。</p><p class="ql-block"> 90代中后期,是该厂最为鼎盛时期。随着新的一波农业升温,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和改变繁重的牛耕马拉传统种田方式的愿望十分迫切,手扶拖拉机取代牛耕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该厂产品产销对路,迎合了这一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在多次采访中得知,该厂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营销处和售后服务点,并在东南亚和非洲开辟了国际市场。</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兴旺场景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外运车辆穿梭不息,供货场前门庭若市,签约客户络绎不绝,生产销售十分火爆,进而成为本地区工业企业中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2000年后,随着各地农耕机具生产的兴起,以及市场需求的饱和,单一的手拖产品逐渐衰减,于是该厂又扩大到生产收割机、播种机、脱谷机等。此时,为了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经政府扶持决定上市,将原厂更名为“长江集团”,成为股份制企业。</p><p class="ql-block"> 然而上市后不久,在新一波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大浪潮中,在产品科技含量日新月异的提升和飞跃中,该厂由上市逐步走向下市,直至最终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纵观六安手拖厂的兴衰,虽然原因很多,但还是离不开优胜劣汰,科技为先,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规律。</p><p class="ql-block">一一2018.6.9扫描六安手拖厂见报照片后,随笔悠。</p> <p class="ql-block">2000年3月20日《市场经济报》等多家报纸采用此组新闻片,二图为时任厂长惠友刚接受印尼电视台采访</p> <p class="ql-block">上市前后的手拖厂</p> <p class="ql-block">1995年6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4月12日《中国农机化报》一版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p>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影像写新》新闻摄影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