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云岗石窟、响堂山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皇家石窟。响堂山石窟的佛像、花卉等雕刻技艺承前启后,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岗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重要标志。响堂山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现为国家 4A级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第五大石窟。</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响堂山,原名鼓山,是太行山支脉,位于河北省邯郸,山清水秀,环境优越,石质优良。 北齐将佛教奉为国教,皇帝高洋选择鼓山凿窟建寺,名为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称为响堂寺,近代称为响堂山石窟。 拈花坛。响堂山脚下。 金鼓广场,擂鼓庆丰收。 木雕“佛说吉祥经”。 别具一格的旋水池。水流经多圈旋转流入中心的洞口。 进入菩提广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充满禅意与哲学智慧。 菩提广场。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皇室开凿的大窟,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 响堂山石窟群在山腰,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民国时期,响堂山石窟大量佛头被盗割到欧美。周恩来总理参观响堂山石窟时指示要加强保护,“文革”期间石窟免受灾难。 常乐寺遗址。常乐寺始建于北齐,是修建响堂山石窟时的附属建筑,初名石窟寺,宋代更名常乐寺,至今已有近1500年。 常乐寺塔,又名宋塔,宋代建筑,八角九级的青砖塔,历经千年依然巍峨挺立。最上面两层外墙损毁脱落。塔残高33米。 常乐寺曾是北方佛教圣地,辉煌无比,被誉为“河朔第一古刹”。几经灭法运动和战乱、朝代更替,如今只剩下一片瓦砾废墟。 三世佛殿的佛像都很精美,可惜都是无头的。 遗址上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石碑、石柱。 上山步游道。沿路有很多石龛。 登高远眺,山下常乐寺及景区建筑尽收眼底。 登临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两处,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 石窟入口是三洞拱门。 北部石窟区,有9座石窟,我们找到并参观了7座。 石壁上到处是岩刻、佛龛、佛像。饱经风霜。 第1窟,别名隋佛龙,凿于唐、宋,属年代稍晚的石窟。 第2窟,别名文官洞,凿于明代,三壁三龛式石窟。 石窟前的石碑,碑上刻字已风化。 石像雕刻精美,可惜头部在民国时被盗割。 第3窟,别名大佛洞,凿于东魏、北齐,是中心方柱式塔庙窟。窟深12.3米,宽12.6米,高11.3米。是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 中心方柱三面开龛,有宽敞的礼佛甬道环绕。窟室四壁满刻16座塔形列龛,饰垂幔及火焰宝珠,雕饰华丽。 主尊造像为三世佛。基坛上雕神王形象。坐佛高3.5 米,是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 前往其它石窟。 第4窟,别名七佛洞,凿于北齐、宋代。屋内正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侧壁刻佛像。 第5窟,别名关帝洞,凿于明代。龛内雕关帝坐像。窟深3.6米。 第6窟,别名释迦洞,凿于北齐。属中心方柱式塔庙窟。规模较大。 石窟分前后室,窟深10.3米,宽7.8米,高6米。雕刻精巧,装饰华丽。 后室方柱正中开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菩萨像,外间两侧大龛内各雕菩萨、力士像。 石窟内有较窄的礼佛甬道。 找到山上的第8窟。 第8窟,别名刻经洞,凿于北齐。窟为三壁三龛佛殿窟,分前后室。窟深7.1米,宽7.5米,高4.4米。不开放。 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窟内刻有珍贵的《无量义经》、《维摩诘经》全本。 再登高“直指天宫”。天宫是天帝、神佛居住的宫殿。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短暂的北齐王朝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研究中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